土家族是什么民族说什么语言

如题所述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它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县、宣恩县以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地。上述地区至今还有部分土家人用本民族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有些土家族地区现已使用汉语汉文,但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土家语的遗存。从其遗存看,历史上他们也使用土家语的北部方言。这些地区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庸县、桑植县、花垣县和常德地区的慈利县、石门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利川县、来凤县、鹤峰县和宜昌市的长阳县、五峰县、四川秀山县、黔江县、彭水县和石柱县。

土家语南部方言的典型代表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沪溪县,迄今这一地区仍有人使用它作为交际工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吉首市、凤凰县、贵州省铜仁县、松桃县、沿河县、思南县、印江县、德江县的土家人在历史上也曾使用南部方言,现今已改用汉语文。� 土家语词汇的一般特点是:反映农林牧等经济生活的词语较为丰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以及政治生活、文化教育、表现概括和抽象概念的词语较少。土家语的基本语法结构为主语宾语谓语语序。�

历史上土家先民创造并使用过自己的文字。秦灭巴蜀后,采取统一文字措施,土家先民的文字就废止了。现在的日常生活中,通用汉语汉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9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

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 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3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冬暖身,夏消暑,让人倦意顿消。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男 婚 女 嫁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新娘对家中每位亲人要唱一首,来一位亲朋又唱一首;遇上陌生人来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昔日,土家人的这样几种婚俗:
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无论处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
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计斥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
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
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
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她们"骂媒人":
你做媒人的想穿鞋,树上的鸟儿都哄得来。
你做媒人的想喝酒,山上的猴子都哄得走。
……
花言巧语几箩篼,不愁银钱不到手。
好比我家馋嘴狗,东家吃了西家走。
……
"哭嫁歌"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创作,它主要表达这样几种情感:一是感谢父母的养之恩
红花开时离枝去,爹娘养我枉操心。
一尺五寸养育起,背过许多山和坳。
二是表达对亲人的离别之情,如表达对哥嫂的期望穿上嫁衣别哥嫂,好比鲜花叶掉了,好比风稳断了线,好比油灯去灯芯。
花儿红,叶儿青,只有哥嫂最操心。
哥妹今天各分手,堂前双亲你孝敬。
三是对封建婚姻的反抗和对自由婚姻的追求
一把指拇尖又尖,娘把女儿往外掀,
一把指拇齐又齐,爹把女儿往外赶。
罐子装人冤头死,活人掀到死人坑,
左脚踏进阎王殿,右脚踩进烂泥坑。
婚期愈近,哭得愈悲切。上轿之前,更是哭得嗓子嘶哑。哥哥将其背出门时,她便用又手捶着哥哥的背:
哥哥呀,哥哥呀,
你为什么这样狠心,背我往火坑里送。
你为什么要帮人家的忙?
你把我背互岩坎上倒了吧,
让我变只鸟儿,飞到无边无际的天边头去吧;
你把我背到深潭里倒了吧,
让我变只鱼儿,游到无边无际的大海里去吧!
感情是何等的强烈、真挚!他们是在用哭来表达对自由婚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啊!
今天,婚姻自由了。天府好望角的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13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第3个回答  2013-11-13
我只知道土家族是少数民族,
他们说的话,应该是土家话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