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政策实施到那一年?

如题所述

问: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特岗教师政策,承诺年薪1.5万,但真正到教师手上的是否是这样,谁来对国家这个政策负责?是否中间环节出了问题?1.5万平均每个月应该是1200多点,但为什么只有1100?谁来关注教师的待遇?  答:2006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规定:  特岗教师实施“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并按人均年1.5万元的标准,与地方财政据实结算。特设岗位教师在聘任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其他津贴补贴由各地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和中央补助水平综合确定。凡特设岗位教师工资性年收入水平高于1.5万元的,高出部分由地方政府承担。  按政策规定,1.5万元不是实发到人的工资标准,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结算标准。实际上,“特岗教师”与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7
第一层楼,自由生长期。
天人合一。教师的专业成长如同自然界万事万物一样,只有在经历了自由生长以后,才会走向成熟,听到花开的声音,看到花开的美丽。回想起我的从教之路,起点还是有些戏曲性。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灰色的心态,幸运的分配;学科的偏爱,无奈的上岗。
1987年,读了三年如皋师范的我毕业了。作为无权无势无钱的农家子弟,我没有什么过高的奢望,只想能分配到老家的中心小学工作。为此,在教育局落实分配到岗的那天,同样做教师的母亲专门请教育助理到家吃饭,并拜托他饭后到教育局把我要回老家。到了晚上,教育助理到我家说:“今天没有要到人,你儿子被实小要去了。”母亲听后,非常开心。而对于一直死读书的我,对于实小是什么概念,是何方学校,我怎么会分到那里的,全然不知。事后我才知道,在我们还在毕业实习时,海安实小的校长们就到如皋师范挑毕业生了,一个班推荐一个,然后7选三,我幸运的成为了最后拍板的三个人中的一个。而这一切,我全然不知。现在想来,我很是感激当时的班主任老师,感谢现在已经作古的老校长。这对于我走上工作岗位后一直保持着激情燃烧的姿态,有着很大的关联。
第二点就是学科偏爱。虽然我20年的教学经历中都是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但是,当初读师范时,我恰恰是“语文狂”,从不研究数学。除了跟在姚烺强老师后面专攻“一点突破法”外,整个师范时期的大实习、小实习我都是上的语文课,数学课一堂课也没有上。我信心满怀: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好的语文老师。但是,事与愿违。师范毕业的那一年,正逢南通盐城两片中师生数学基本功大赛,我在层层选拔后,代表如师参加了这项赛事并获得二等奖。这一获奖记入了我的毕业档案。到了海安实小的校长在分配课务时,一看这么好的数学基本功,无论无何也要安排教数学课啊。于是,我到海安实小报到的第一天,同时也领到了课务分工——四年级数学。
因为兴趣点全不在数学,我就找当时的校长说明自己的情况。校长说,课务分工已经定了,就先教一年再说吧。无奈之中,我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旅程。
人行有仿效,择尚而从之。海安实小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尤其是当时一批老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震动。于是,吃住都在学校的我,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钻研教材、备课磨课上,借阅老教师的备课笔记,翻看着他们班上学生得作业,从模仿起步,努力使自己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经过一段适应期后,我也开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一些教学中的问题,撰写自己的教学思考和实践体会。两年后,“怎样找单位1”“计算题病例剖析”等小块头文章才开始变成铅字,在《小数报》和《吉林教育》发表。那时,我对教学研究是想到什么就研究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就想办法解决,分数的基本性质、工程问题、小数和复名数、组合图形、简便计算、分数应用题教学等等都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发表了20多篇文章。
老师们都说我是专挑“小问题”,做成“大文章”。连续教了几届学生,都发现“数的整除”单元概念多,学不透,我就尝试“运用集合图来进行概念教学”。我把高等数学中的一些集合图都摘录下来,并且找来自学考试的《逻辑学》教材对照分解这个单元中几组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在教学中每尝试一次就记载一次使用效果。为了拓宽视角,就连其他老师在教学展示中出现的新图示,我也细致地整理到自己的教学日记本上。再如,看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解答结果是相同的,可思维过程却差别甚大,他开始了“展示和评价学生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学生简便计算时常常东拼西凑,没有章法,他开始了“帮助学生过好简便计算关”的探讨;发现学生的验算意识特别缺乏,他就展开大面积的调查与反思┅┅这些问题都是来自于鲜活的教学生活,也更富有了广泛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论文《集合图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验算习惯和能力调查研究报告》先后在1994年、1996年的“教海探航”征文中获得一、二等奖并在《江苏教育》上刊发。
从1987年到2002,这样散点式、随意式教学研究方式可以说在我的专业成长中占据了15年。这期间,我发表了60多篇文章,参与了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也破格晋升小学高级教师,被评为了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和全国科研型教师,获得了江苏省教学竞赛一等奖,参与了三本著作的编写。但是,总的说来,这段时间我的专业成长还是处在自由生长阶段,教学方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