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咬合间隙与齿侧间隙的区别

如题所述

1、定义及影响因素不同:

齿侧间隙,是齿轮设计时确定的侧隙值,此时,齿轮中心距是设计值、是基本尺寸。齿轮“咬合间隙”,是齿轮实际安装后,所得到的实际侧隙。实际侧隙的大小,还与中心距有关。比较齿轮设计中心距基本值,实际中心距小了,“咬合间隙”就减小;实际中心距大了,“咬合间隙”就变大。

2、计算方式及作用不同:

齿侧间隙是齿轮啮合的必备间隙使靠齿厚公差保证的,齿厚公差在保证最小侧隙应于制造精度等级有关。在设计齿轮的时候要给出检测公差,比如公法线长度(上下偏差)、分度圆齿厚(Sn与上下偏差)等。但是给出齿厚偏差意味着减小了齿厚,自然出现了侧隙,但是这个时候怎么判定侧隙的大小应按一个齿轮相对静止,旋转配对齿轮,在齿侧打表,此时的间隙就相当侧隙。齿轮检验就有。

齿轮啮合间隙是齿轮在啮合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间隙距离,如果没有间隙,齿轮在传动过程中就会出现卡死现象。所以根据不同齿轮都有不同大小的啮合间隙。

扩展资料:

效率

齿轮啮合传动的效率与齿轮的类型、加工精度、齿轮及齿轮副定位装置、传动形式以及润滑情况都有关,一般情况下圆柱直齿轮传动的效率为0.9~0.99,常用8级圆柱直齿轮传动为0.97;圆锥齿轮传动的效率为0.88~0.98,常用8级圆锥齿轮传动为0.94~0.97。提高齿轮啮合传动效率的措施有:主动齿轮更换齿数多的;从动齿轮更换齿轮齿数少的传动齿轮;齿轮传动加上合适的稀油润滑。


特点

优点:能适应很宽范围的速度和功率传动。其圆周速度可从很低到高达300m/s;传动效率较高、工作寿命长、传动平稳、可靠性高;能保证瞬时传动比恒定;能实现各种位置要求的两轴传动。

缺点:两轮必须接触,因此不宜用于轴间距离较大的传动;对制造和安装的精度要求较高,否则会产生较大的噪音。


失效形式

齿轮啮合传动的失效,主要是指轮齿的失效。由于齿轮啮合传动的应用场合、工作条件、齿轮材料和热处理工艺各有不同,导致其失效形式也比较多,但常见的失效形式有以下五种。

轮齿折断

在运行工程中承受载荷的齿轮,如同悬臂梁,其根部受到脉冲的周期性应力超过齿轮材料的疲劳极限时,会在根部产生裂纹,并逐步扩展,当剩余部分无法承受传动载荷时就会发生断齿现象。齿轮由于工作中严重的冲击、偏载以及材质不均匀也可能引起断齿。

齿面疲劳点蚀

相互啮合的两轮齿接触时,齿面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使两工作表面上产生接触应力,由于啮合点的位置是变化的,且齿轮做的是周期性的运动,所以接触应力是按脉动循环变化的。齿面长时间在这种交变接触应力作用下,在齿面的刀痕处会出现小的裂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裂纹逐渐在表层横向扩展,裂纹形成环状后,使轮齿的表面产生微小面积的剥落而形成一些疲劳浅坑。

齿面磨损

对于开式齿轮传动或含有不清洁的润滑油的闭式齿轮传动,由于啮合齿面间的相对滑动,使一些较硬的磨粒进入了摩擦表面,从而使齿廓改变,侧隙加大,以至于齿轮过度减薄导致齿断。一般情况下,只有在润滑油中夹杂磨粒时,才会在运行中引起齿面磨粒磨损。

齿面胶合

对于高速重载的齿轮传动中,因齿面间的摩擦力较大,相对速度大,致使啮合区温度过高,一旦润滑条件不良,齿面间的油膜便会消失,使得两轮齿的金属表面直接接触,从而发生相互粘结。当两齿面继续相对运动时,较硬的齿面将较软的齿面上的部分材料沿滑动方向撕下而形成沟纹。

齿面塑性变形

在冲击载荷或重载下,齿面易产生局部的塑性变形,从而使渐开线齿廓的曲面发生变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啮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3-11
1、齿侧间隙是齿轮啮合的必备间隙使靠齿厚公差保证的,齿厚公差在保证最小侧隙应于制造精度等级有关。在设计齿轮的时候要给出检测公差,比如公法线长度(上下偏差)、分度圆齿厚(Sn与上下偏差)等。但是给出齿厚偏差意味着减小了齿厚,自然出现了侧隙,但是这个时候怎么判定侧隙的大小应按一个齿轮相对静止,旋转配对齿轮,在齿侧打表,此时的间隙就相当侧隙。齿轮检验就有。
2、齿轮啮合间隙是齿轮在啮合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间隙距离,如果没有间隙,齿轮在传动过程中就会出现卡死现象。所以根据不同齿轮都有不同大小的啮合间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6-06
齿侧间隙,是齿轮设计时确定的侧隙值,此时,齿轮中心距是设计值、是基本尺寸。
齿轮“咬合间隙”,是齿轮实际安装后,所得到的实际侧隙。实际侧隙的大小,还与中心距有关。比较齿轮设计中心距基本值,实际中心距小了,“咬合间隙”就减小;实际中心距大了,“咬合间隙”就变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