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在历史上的传奇经历都有哪些?

如题所述

狄仁杰
(630-700年)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年),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唐高宗大怒,命令将其杀死。狄仁杰奏罪不当死,唐高宗疾言厉色地说:“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狄仁杰神色不变,据法说理:“犯言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通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终于迫使唐高宗改变了主意,赦免了权善才的死罪。

任命
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恪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怙权的权要进行了弹劾。调露元年(679年),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弘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王本立最终被定罪,朝廷肃然。后来,狄仁杰官迁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以狄仁杰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征发数万人别开御道。狄仁杰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罢,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唐高宗闻之赞叹说“真大丈夫矣!”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其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勒碑颂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宁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举荐,狄仁杰升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狄仁杰针对当时吴、楚多淫词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响应,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受越王株连的有六、七百人在监,籍没者多达5000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数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军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则天说:“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改杀为流,安抚了百姓,稳定了豫州的局势。其时,平定越王李贞的是宰相张光弼,将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杰没有答应,反而怒斥张光弼杀戮降卒,以邀战功。他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兵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狄仁杰义正辞严,张光弼无言可对,但怀恨在心,还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逊。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已经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一日,武则天对他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狄仁杰官居宰相,参与朝政之时,也正是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之日。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反是实!”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复严备。狄仁杰拆被头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其冤状,持书上告。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下令释放此案7人,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如此,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才智机谋死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请诛之,都被武则天拒绝。

在彭泽(今江西彭泽)令任内,狄仁杰勤政惠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趋百姓人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当地百姓歌颂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关心社会命运和国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议或措施,在以后几年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当时,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劝武则天迎立李显,但没有为武则天接受。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时太子不行,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亲自给狄仁杰送行。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三、修驿路以济旋师。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钱以助。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

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狄仁杰墓位于洛阳市东十二公里的白马寺附近。 现在狄仁杰祠堂碑位于河北大名县孔庄村北。

纵观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11
狄仁杰传奇

武则天万岁通元年间,契丹首领孙万荣自立可汗,率兵攻陷河北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武则天令大将军娄师德挂帅,宰相狄仁杰兼任冀州刺史,率20万大军征讨。几番血拼终于平定了河北。
这天朝堂上,百官一片千秋赞誉后,武承嗣开腔了:“万岁,为纪念这次冀州大捷。臣请求广建寺庙塑弥勒佛金身,以感化芸芸众生心存善念,永无刀兵。”百官连忙纷纷附和!
这怎么回事,打个胜仗跟弥勒佛怎么扯上关系了?原来,武则天称帝前,曾宣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弥勒佛,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未来佛!就是说,如来佛离休后,佛教的一把手就是他!显而易见,武则天这么说,是为当皇帝而神化自己,制造舆论。今天听到这话,自然是满口答应。
就这样,全国立刻掀起了一场建庙塑佛的浪潮。但谁想得到两年后,受如此殊荣的弥勒佛,非但不保佑武则天,反而咧着嘴笑哈哈的看起了武则天的热闹来了!
三天前,武则天接到了禀报:由于铜钱紧缺,导致货物无法正常交易。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影响,而且连国家财政也已感到困难。想铸造铜钱,可国内却没有铜可用,所以请武则天赶快想办法!
可武则天能有什么办法,她又变不出铜矿来。于是转过天的朝堂上,武则天刚准备议议这事,就见武承嗣慌慌张张出班奏道:“万岁,大事不好!狄仁杰勾结契丹,要拆寺毁佛意图造反。”武则天听毕大吃一惊。问清情况后,连忙下旨:令大将军娄师德把狄仁杰就地革职,押送回京!
一个月后,狄仁杰被押回长安。武则天命武承嗣为主审。出乎所有人意料,狄仁杰承认了罪名。武则天听完汇报后,长叹一声:“待秋后问斩吧!”
既然威胁到国家安全的大反贼狄仁杰认罪了,那么铸造铜钱的问题,立刻就提上了日程。朝堂上,武则天问武承嗣怎么办。武承嗣跪倒回道:“万岁,如今只有下旨,令各地方官员尽缴民间散铜,以解燃眉之急。”
武则天听完,差点没把鼻子气歪。心说,胡说八道!大周朝当官的屁事不干,成天带着兵丁,挨家挨户的到老百姓家搜铜?是搜铜去,还是祸害老百姓去了?这非天下大乱不可。但又不好意思当面斥责,于是转过头问其他官员,是否还有好办法。其他官员立刻表示:武大人的办法最好。这下武则天可火了,大发雷霆,把百官骂了个狗血喷头。气得一甩袖子,退了朝。
回到宫里后,武则天气得饭都没吃。本来她就上了岁数,再加上连气带急,当晚就病了。武承嗣连忙赶来,衣不解带的围着武则天转,要多殷勤有多殷勤。
就这样,又是近一个月过去了,武则天的病也早好了。现如今上朝议政,可真是件好玩的事。每天千篇一律为铸钱这事,研究了又研究,讨论了又讨论。都知道再拖下去,非引起社会动荡不可,但就是没办法解决。武则天也愁得连最后十根黑头发,都变白了。
这天,又一阵研究讨论后,武则天无可奈何的刚想宣布退朝,武承嗣又出班奏道:“万岁,明天就要处斩叛臣狄仁杰了,臣特来求旨。”不提狄仁杰还好,提到这三个字,武则天的心就一翻个。
常言道:国难思贤臣。狄仁杰可谓大周朝之魂!在满朝文武中,就他敢跟武则天顶嘴。而且不把武则天说得没了词,按自己的方案办事,誓不罢休。武则天虽说也恼他,但却不糊涂。一来狄仁杰从不放空炮,二来人家句句在理,都为了自己的江山。所以再生气,还是要听。
当武承嗣说狄仁杰图谋造反时,其实武则天才不信呢。如果就是勾结契丹这一个罪名,武则天随便找个理由就能给狄仁杰开脱。但说到拆寺毁佛,武则天却不敢,也不能。别忘了,武则天说过:自己是弥勒佛转世!如今看着朝下这群“没事嘴上抹蜜,有事脚底抹油”的饭桶,武则天一时间感慨万端。
略一沉吟后,武则天说道:“狄仁杰不论怎样,也曾是我大周朝的宰相,劳苦功高。来人啊,把他宣上朝堂,朕想再见他最后一面,也算尽君臣的最后情义。”
不一刻,就见狄仁杰批头散发的走上了金銮殿,跪倒在地高呼万岁。武则天的眼泪差点没下来。想当初狄仁杰巧断案,拦御驾,骂番僧,平河北,是何等大义凛然。再看看现在这样子。唉,武则天长叹一声说道:“狄仁杰,你可还有什么话要说吗?”狄仁杰慌忙回道:“回万岁,臣临死前能见到万岁,已是心满意足深感天恩了,再无话可说。但却有件心事一直未了。”武则天说道:“好吧,那就告诉朕,看看朕能替你了结吗。”狄仁杰谢恩以毕后说:“万岁,臣现在非常想拆寺毁佛。”
“什么?”武则天听完差点没跳了起来。而一旁的武承嗣则大喝一声:“大胆反贼,没想到事到如今你依然不知回改。万岁,臣请求即刻问斩狄仁杰。”
谁料,狄仁杰却突然抬起头,目光炯炯看着武承嗣说道:“武大人,我话未说完,你着哪门子急呢?”
猛然间,武承嗣脸上的肉突突的跳了两下。原来,武承嗣心里有鬼!他知道,武则天已人到暮年,经常为把皇位传给自己,还是传给亲儿子李旦犯愁。而狄仁杰正是自己抢班夺权的拦路虎。所以,当契丹入侵河北时,他便怂恿武则天,派狄仁杰前去辅助娄师德,先来了个调虎离山。河北平定后,武承嗣又以大战初息,需狄仁杰做阵为理由,说得武则天把狄仁杰留在了河北。然后,便密令酷吏来俊臣,搜集狄仁杰在河北的情报。当得知狄仁杰鼓励河北百姓与契丹交易,并想拆庙毁佛后,武承嗣乐坏了,马上参倒了狄仁杰。本以为,按照狄仁杰的性子,他绝不会认罪,于是自己便来过严刑拷问,把狄仁杰活活折磨死。可出乎他的意料,狄仁杰痛快的承认了。武承嗣虽说奇怪,但毕竟除掉了狄仁杰。况且这样的罪名是必死无疑。因此就没再加以迫害。如今看到狄仁杰这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心里不禁一颤。
果然,武则天也听出来狄仁杰话中有话,于是耐下心来等着狄仁杰说。再看狄仁杰不慌不忙的说道:“万岁,臣有一件事想问问。佛像是用什么塑成的?”
这话一说出,朝堂上顿时笑成了一团。是不是狄仁杰坐了两个月的死牢,坐出毛病来啦?连三岁小孩都知道,是铜塑成的嘛。
武则天却没笑,迷惑的看着狄仁杰。突然双眼一亮,激动的站了起来。现在,她终于明白狄仁杰为什么要冒死拆寺毁佛了。
原来,自两年前武则天下旨大规模建庙塑佛后。也就一年多的时间,狄仁杰就意识到铜钱流通不畅,已经影响到了河北的货物交易。于是狄仁杰便鼓励老百姓同契丹交易,并暗中以货换铜。但这只是杯水车薪而已。不久,困难局面便在全国泛滥起来。狄仁杰也愁得够呛。
那天他吃完饭后,来动了一座寺庙。望着弥勒佛就叹起气来。弥勒佛啊,弥勒佛,你成天就知道在佛堂里笑,哪里懂得人间的疾苦。要是你能变出铜钱来该多好,也不枉你享受人间香火的恭奉。感叹良久刚想回家。突然间死死盯住了佛像。
佛像也是铜做的,如果把佛像熔毁,那不就有铜铸钱了吗?
于是狄仁杰兴奋得即刻找来相关官员,把自己的意思说了说。可官员们都知道武则天与弥勒佛的关系,谁敢吭声。狄仁杰也摇了摇头,意识到自己太着急了。本想等事情发展到危机时候,再上书给武则天。但哪里知道,还没过半个月就被抓了起来。狄仁杰清醒了,自己遭到了陷害。所以在来长安的路上,他就想好了办法,承认图谋造反,保住性命。他在武则天身边多年,了解武则天的脾气,知道武则天一定会在自己临死前见自己一面。现在,机会终于来了,狄仁杰岂能放过。
“万岁。”狄仁杰接着说道:“世人皆知,万岁乃弥勒佛转世,大慈大悲!想当年,佛祖为救一只受伤的母虎,使吃奶的幼虎活过来,曾舍身喂虎。今天,如果万岁能下旨熔毁自己的佛像,用来铸钱。那么救活的将是天下百姓,其功德比起佛祖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望万岁三思。”
说完后,狄仁杰连连叩头。再看武则天,感动的几步走下殿来,一把将狄仁杰搀扶起来说道:“爱卿的苦心,朕已经知道了。”随后下旨:“狄仁杰官复原职,总督毁佛铸钱的所有事宜,如有不服者,可先斩后奏!”
就这样,这场一千多年前的经济危机,终于在狄仁杰的毁佛令中,得以圆满的化解。
第2个回答  2008-05-12
狄仁杰
(630-700年)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