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的事迹有哪些

狄仁杰是做什么的,他破案的历史记载多不多,真那么睿智吗?谁知道他的事迹,他的历史?

公元676年,狄仁杰上调中央,担任掌管刑狱的大理丞。在短短的一年中,他认真负责地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而且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人们都称赞其力案公正宽大,后人也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绝伦的传奇故事,连荷兰国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有一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部将范怀义误砍了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上的一颗柏树,若按当时的法律论罪,最大是将两人免官,但唐高宗却降旨要将他们处死。
狄仁杰据理力争,认为权善才、范怀义罪不应死。唐高宗斗听,十分恼怒,对狄仁杰说:"他们两人砍伐了昭陵上的柏树,让朕落了个不孝的罪名,必须杀了他们才足以解恨!"朝廷大臣都向狄仁杰暗示别再为这两个人而冲撞皇上了,狄仁杰却毫不气馁,坦然对高宗晓之以理:"皇上,有人说,自古以来顶撞君主的人都没有好下场,但臣并不以为然。在夏桀商纣时代也许是这样,而在尧舜时期则不然。臣庆幸自己生在尧舜一样的时代,不怕皇上听不进我的好言规劝。汉朝时期,有一盗贼窃取了高祖庙堂前的玉环,文帝大怒,将盗贼交付廷尉张释之惩治。张释之按盗宗庙服御物判处弃市(杀头)罪,上奏文帝。文帝怒不可遏,斥责道:'人无道以至于此,竟敢盗取先帝明器!我交付廷尉,竟欲判他灭族之罪,而你却拘守成法,这有违我尊崇宗庙的原意。'张释之免冠叩头说:'法令该如此判处。今以盗宗庙器而灭族,假使万一有个无知愚民挖取长陵上的一锨土,皇上将以何法惩治呢?'文帝终于认识到廷尉的判处是恰如其分的。今依照大唐法律,权善才、范怀义并没有犯下死罪,陛下却下旨要将二人处死,法令如此反复无常,以后还怎样以法治理国家呢?你现在为了昭陵上的一棵柏树而处死二位大臣,后世之人将如何评价陛下呢?"
高宗觉得狄仁杰说得在理,遂免了权善才、范怀义的死罪。这件事过没有多久,朝廷授狄仁杰为侍御史,举劾非法,督察郡县。
681年,司农卿韦弘机在洛阳修建了华美的宫殿,唐高宗移住东都洛阳。狄仁杰上奏折弹劾韦弘机,指斥韦弘机的错误在于使皇帝生活腐化,会把皇帝引入歧途。唐高宗遂免了韦弘机的官职。
左司郎中王本立是朝廷的一位秘书,他凭借皇帝的宠爱,在朝廷霸道横行,仗势欺人,大臣们都不敢得罪他,只有狄仁杰上奏弹劾王本立的罪行,但唐高宗却下旨宽恕了王本立。狄仁杰再次上奏说:"朝廷虽然缺乏人才,但并不缺少像王本立这样的人,陛下为什么要宽恕他而违反了国家的法律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宽恕王本立,那么就先把臣流放到荒野之地,以警告朝廷的忠贞之士。"
唐高宗同意狄仁杰的看法,王本立得以依法治罪,满朝文武都钦佩狄仁杰的胆识和勇气,对他肃然起敬。
还有一次,狄仁杰奉命巡视岐州,在路上遇到数百逃亡的兵士抢劫老百姓的财物,人们非常恐慌,四处逃逸。地方官府拘捕了一部分兵士,并严刑拷打,有的甚至被折磨致死。狄仁杰看到这情况,对地方官吏说:"这种办法不对,要是把他们逼得走投无路,就要发生灾祸。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对他们进行宽大处理。"因此,岐州官府张贴了告示,声称抢劫财物的兵士只要主动投案自首,官府可以宽大,已被抓获的兵士只要说明了情况,当场释放。抢劫兵士听到这个消息后,奔走相告,兴奋不已。很快,这些兵士都主动前来官府自首,一次大的灾祸得以避免。这件事传到朝廷,唐高宗非常高兴,连声称道狄仁杰办事得体,为政宽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4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当时,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劝武则天迎立李显,但没有为武则天接受。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时太子不行,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亲自给狄仁杰送行。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三、修驿路以济旋师。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钱以助。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

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4
狄仁杰(630-700年)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余人,无一人再上诉鸣冤,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