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安传 旧唐书 文言文翻译

张善安,兖州方与人。年十七,亡命为盗,转掠淮南。会孟让败,得其散卒八百,袭破庐江郡。依林士弘,不见信,憾之,反袭士弘,焚其郛,去保南康。萧铣取豫章,遣将苏胡儿守之,善安夺其地,据以归国,授洪州总管。
  武德六年反,辅公祏以为西南道大行台。善安掠孙州,执总管王戎,袭杀黄州总管周法明。会李大亮兵至,为开晓祸福,答曰:“善安初不反,为部下诖误。降,今易耳,恐不免,奈何?”大亮曰:“总管定降,吾固不疑。”因独入其阵,与善安握手语,乃大喜,将数十骑诣大亮营。大亮引入,命壮士执之。骑皆惊,引去,悉兵来战。大亮谕以善安自归,无庸斗。其党骂曰:“总管卖我!”遂溃。送善安京师,称不与公祏谋,高祖赦之。公祏破,得其书,遂伏诛。

【原文】
张善安,兖州方与人。年十七,亡命为盗,转掠淮南。会孟让败,得其散卒八百,袭破庐江郡。依林士弘,不见信,憾之,反袭士弘,焚其郛,去保南康。萧铣取豫章,遣将苏胡儿守之,善安夺其地,据以归国,授洪州总管。
武德六年反,辅公祏以为西南道大行台。善安掠孙州,执总管王戎,袭杀黄州总管周法明。会李大亮兵至,为开晓祸福,答曰:“善安初不反,为部下诖误。降,今易耳,恐不免,奈何?”大亮曰:“总管定降,吾固不疑。”因独入其阵,与善安握手语,乃大喜,将数十骑诣大亮营。大亮引入,命壮士执之。骑皆惊,引去,悉兵来战。大亮谕以善安自归,无庸斗。其党骂曰:“总管卖我!”遂溃。送善安京师,称不与公祏谋,高祖赦之。公祏破,得其书,遂伏诛。
【注释】
1、亡命:谓削除户籍而逃亡在外。泛指逃亡,流亡。
2、会:适逢;恰巧碰上。3、散卒:指被击溃了的士兵。4、见:被。5、郛(fú):形声字,从邑孚(fú)声。从“邑”表示与城郭有关。本义是外城,即古代指城圈外围的大城。6、保:占据;占有。7、归国:指归顺唐王朝。8、辅公祏:隋末、唐初江南地区农民起义军领袖,齐郡临济(山东济阳东章丘西北)人。与杜伏威一起率领江淮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打击了隋、唐王朝。后被唐王朝攻灭。9、以为:任命某人做某官。10、执:抓住;逮捕。11、开晓:开导使明白。12、祸福:指利害关系。13、诖误:贻误;连累。14、伏诛:被杀。
【译文】
张善安,是兖州方与县人。十七岁的时候,逃亡在外做了强盗,后来跑到淮南抢掠。恰巧碰上孟让被朝廷打败,(他)得到了他800名被击溃了的士兵,袭击庐江郡。后来依附林士弘,(但是)不被他信任,他对此感到很遗憾。(后来他)反过来袭击林士弘,焚毁了他的外城,离开林士弘占据了南康军。萧铣夺取了江西南昌,派遣将领苏胡儿守城,张善安夺取了南昌城,占据南昌以后带着南昌城归顺了唐王朝,被朝廷授予洪州总管之职。
武德六年他又反叛,辅公祏任命他做西南道大行台。张善安侵扰孙州,抓住了孙州总管王戎,偷袭杀掉了黄州总管周法明。适逢李大亮率兵来到,为开导他使他明白利害关系,(希望他投降),张善安回答说:“我当初没想造反,是被部下连累。如果投降,现在很容易啊,(只是我)害怕不免(被怀疑不被信任的命运),怎么办呢?”李大亮说:“你决定投降,我就一定不怀疑。”于是独自一人进入张善安的战阵中,与张善安握手谈话,张善安这才大喜,带领几十个骑兵来到李大亮的军营。李大亮引导他进入军营,命令壮士捉住了他。同来的骑兵都大吃一惊,退后离开,带领全部士兵来做战。李大亮告诉他们张善安自己已经归顺,不要做无谓的困兽之斗。他的不下骂到:“总管出卖我们!”于是大军溃败。李大亮押送张善安到京城,说他没有参与辅公祏的反叛,唐高祖赦免了他。辅公祏被打败,得到他的劝降书,于是就被杀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19
张善安,是兖州方与县人(今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十七岁时,削除户籍而逃亡成为盗贼,辗转抢掠淮南地区,恰好碰到孟让战败(大业十年,孟让在都粱山被隋将王世充击败),张善安得到孟让失败逃亡的士兵800人,从而袭击并占领了庐江郡(今安徽省合肥市),投靠了林士弘,但不被林所信任,因而张感到反感,又反过来袭击林士弘,焚毁了外城的城墙(案当时林士弘应该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撤离后,保守南康郡(今江西赣州市下辖之南康市)。萧铣占领豫章以后,派部将苏胡儿镇守,张善安夺取了这块地方,并在此地投靠唐朝,唐朝(为了褒奖张善安),提拔张做了洪州总管(三品官)。
武德六年(623年),张善安和辅公祏一起造反,被任命为西南道大行台(指行台尚书省,相当于临时中央决策机构,一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2-17
陆贽字敬舆,是苏州嘉兴县人。少年时成了孤儿。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与众不同,很勤苦学习儒学。十八岁考中进士,凭博学宏词科选官复试合格,任命华州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东方故乡探望母亲,路经寿州,刺史张镒当时很有名声,陆贽去拜见他。张镒起初不很了解他,停留三天,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于是非常赞赏陆贽的才识,请求结交为忘年投合之友。等到辞别,张镒赠送陆贽百万钱,说:“希望夫人一天的饭食费用。”陆贽不收受钱,只接受了一串新茶,说:“怎敢不接受您的厚意。”后来又因文书评判超出同类,选任渭南县主簿,提升为监察御史。唐德宗在东宫做太子时,向来知道陆贽的名声,于是征召他做翰林学士,调任祠部员外郎。陆贽性情竭忠尽心,当了皇帝身边受信任的官以后,感念皇帝重视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有的有缺点,大小事情一定陈述,因此皇帝关顾对待他更加厚重。……德宗回到京师,陆贽调任中书舍人,像先前一样做翰林学土。起初,陆贽受到张镒的了解重视,能够担任朝廷内官职;等到张镒被卢杞排挤,陆贽常常忧惧;等到卢杞罢官,才敢上奏章提出政事见解,唐德宗喜欢文章,对他关顾更深。吴通微兄弟一起在翰林院,也受到德宗的宠遇,他们的文章才识赶不上陆贽,可是能结交有权势受宠幸的人,他们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陆贽。陆贽被结党小人排挤,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见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欢心,所以很久不能当宰相。他在议论应对方面。明晓精通体制事理,详细陈述,剖析判断,下笔如有神,当时有名望的人,没有谁不推重尊敬他。当时陆贽的母亲韦氏在江东,皇帝派宫中的使者迎接到京师,官员们认为陆贽很荣耀。不久遭到母亲丧事,陆贽向东回到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地方的长官送来办丧事的财物赠品以及另外摆放的馈赠物品,全都不拿。起先,陆贽认为受到皇帝特别的待遇,不敢爱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极力提出不隐瞒。朋友告诫他,认为这样做太严厉,陆贽说:“我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我学的道德学识,不能顾虑那些别的事。”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据情况决定判断,没有一点儿差误。追问

我问的不是他,是张善安。。。。

追答

啊咧?不要意思。#Q#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