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今古文之辩的名词解释

如题所述

尚书,叫《书》,后人遵为经,就叫《书经》。《史记》载孔子删诗书,《书》百篇。古,过去;今,现时代;文,纹样,在书法就是点划的具体写法。秦已用小篆,秦汉始有隶书,小篆及以前写法的文字叫古文,隶书叫今文。据古文写今文叫隶定。秦火后汉兴,惠帝废秦挟书令,后朝廷收募民间书籍。有伏生藏有《书》残简余册,人老,行动不便了,文帝就派小青年晁错上门去取经。由伏生的女儿说,晁错记录,29篇,晁错不会古文,就用晁错家乡话记录的伏生女儿说的方言。淮南王不仅发明了豆腐,还广收购民间书籍,并录副本给献书人。据说多过中秘,难免有《书》,该都是古文。(汉文献流传本“传说”)景帝时恭王坏孔子宅,得壁藏古文书,有《春秋》、《诗》、《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烧毁。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二十八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然而,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这部《尚书》共有58篇,包括今文《尚书》33篇、古文《尚书》25篇。现今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全都是根据梅赜所献的这个本子编修。
  我国宋、元、明、清的许多学者,都对梅赜所献的这本来历蹊跷的《尚书》产生疑问。一些学者认为“《尚书》唯今文传自伏生口诵者为真,古文出自孔壁中者尽为后儒伪作”,清代学者阎若璩还专门写了一本《古文尚书疏证》,系统论证古文《尚书》为伪作。但也有一些学者坚信东晋以来的古文《尚书》不伪,认为现存的古文《尚书》可能是根据秦火以后所传的零星断简,增补而成。
传世的古文《尚书》与“清华简”不符
  在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出版的“清华简”第一辑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收录了《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共九篇简文。
  其中,属于古文《尚书》一类的文献有《尹诰》篇,专家将其与传世的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篇进行比对后发现,“清华简”《尹诰》属于秦始皇焚书之前真正的《尹诰》写本,而传世的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篇与之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相同的例子还见于《说命》篇。传世的古文《尚书》中的《说命》篇共由三篇组成,记载了商王武丁与其大臣傅说之间的相关事迹。“清华简”中也有《说命》篇,题为《傅说之命》,也是由三篇组成。其中部分内容与《国语·楚语》的引文完全一致,证明是先秦时期《说命》篇的原貌。
  然而,同《尹诰》篇一样,传世的古文《尚书》中《说命》篇与“清华简”《傅说之命》也完全不同,证明也是后人编造的。
  “从‘清华简’提供的这些证据来看,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实是一部伪书,自北宋以来,许多学者对它的怀疑和否定是完全正确的。”刘国忠说,“通过‘清华简’,我们不仅真正看到了古文《尚书》的原貌,还可以为一千多年来的古文《尚书》真伪之争画上一个圆满句号,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异常呢!”
“清华简”还发现从不为后人所知的《尚书》篇目
  据刘国忠介绍,“清华简”中《尚书》一类文献中,还有一些从来不为后人所知的篇目,如已收录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的《尹至》篇和《保训》篇。
  《尹至》篇共有四支竹简,简长45厘米,原无标题,简背有次序编号。简的长度与字体风格均与《尹诰》篇相同,内容也密切相关,篇中所述的是伊尹见商汤时的对话。
  在简文中,伊尹说到夏的民众怨恨其后(即桀)。关于夏后(桀)的罪恶,伊尹特别举出“龙(宠)二玉”,即宠爱琬、琰两位妃子。简文中还提到了夏民发生疾病。夏末疾病流行、民众困苦不堪,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民众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尹至》的面世,使我们对夏朝末年的政治和社会状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先秦《尚书》一类的文献确实是很多,除了百篇《尚书》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篇目。”刘国忠说,“而我们居然能在几千年后的今天,重新读到百篇《尚书》之外的《尚书》类文献,真是太有眼福了!”

参考资料:清华大学新闻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31
《尚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典籍,汉朝征书后出现了多个版本,其中伏生本和孔壁本影响最大,由此形成的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展开了大辩论。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第1个回答  2012-12-31
名词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