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尚书古今之争

如题所述

今古之争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尚书》是一个导火索。据说起源于一起强拆事件。

汉武帝时代,孔府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鲁地分封的诸侯王,叫鲁共王刘除,为了修自己的宫殿,“强拆”孔子°旧宅。拆到一处墙壁,发现里面藏了一批文献,其中就有《尚书》。据说当时强拆现场传出了音乐之声,吓得鲁共王不敢强拆了。

鲁壁的《尚书》版本,据说是用秦以前的古文字蠕蚁文书写的。为了区别伏生的《尚书》——这是用当时汉朝通用的文字记录的,叫做“今文尚书”——这个版本被称为“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古文尚书本,据说由孔子后裔孔安国做了解读;孔安国的后人献给了朝廷。但这个本子被扔在“国家图书馆”,长期无人问津。

今文尚书:

今文尚书是正牌,资格老。秦博士伏生为了躲避“焚书”之祸,把经书藏在屋璧里,等到秦亡后,他把经书再取出来,但由于竹简易坏,经过整理就只剩下28篇了。这28篇是《尚书》的珍宝,就好像张无忌一见赵敏倾心,这地位永远无法撼动的。

书整理好了之后,伏生就开始教,最初是晁错来学,经过几代传授,他的弟子慢慢就变成了三家: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伏生的本子一开始是用秦小篆写的,但后来改成汉通行的隶书,这也是今文尚书的由来。三家很火,很快立于学官,盛极一时。

传到东汉的时候,马融、郑玄都做了注解,但遗憾的是不久这些注失传了,而且今文尚书也慢慢被古文尚书所取代,甚至今文尚文就一直靠着古文尚书才能保存下来。

但请记住,今文尚书最宝贵的就是伏生所传授的一脉,以及马融、郑玄所做的注。这是尚书界的白月光,常在学人的心头闪亮,没齿难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