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作为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界线?

为什么把这两个事件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因为:

第一,三家分晋,田氏代姜,标着着礼乐制度的颠覆。周王朝以礼治天下,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如诸侯只能由诸侯的儿子继承,大夫由大夫的儿子继承。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常杀死国君齐简公,取得齐国大权,天下无人来管。所以晋国的“篡臣贼子”们在夺取晋国权利的道路上越来越肆无忌惮,终于由六卿分权逐渐演化为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卿灭智氏瓜分其地,三分国权。晋国国君名存实亡,以至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终于取得周天子的承认,立为诸侯而各其国。田氏也终于于公元前386年得周天子承认,立为诸侯,沿用齐国国号。三家分晋,田氏代姜不尊礼乐制度,打破了礼乐规则。从此诸侯各国不再遵守制度,恃强凌弱,相互兼并,战火纷争。
第二,周天子因承认了三家分晋,田氏代姜的既成事实,威信扫地,失去了号召力,由天子变成了小小的诸侯王。周天子封赵韩魏田四家为诸侯王,从此诸侯不再听周王室号令,周王室只管辖着国都周围的几块封地,并随时受强国的威胁瓜分。
第三,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大夫取代了诸侯王,为了扩充实力,各国国君不得不改革政治经济制度,来缓解阶级矛盾,增强国力,慢慢向封建社会过渡。
第四,霸权政治结束,战火纷争开始!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无非是想称霸一方,但还要遵守规则,受周王朝的约束。三家分晋,田氏代姜之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各诸侯国失去了约束,他们想的不再是称霸一方,而是代周而立,因此大国兼并小国,许多小诸侯国都被吞并了,大国之间相互征战,最终走向统一。
第五,《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481年正好是田齐代姜齐的那一年,因此,将《春秋》所记载的历史叫做春秋,以《春秋》记载的历史结束为分界线,后面的叫战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25
春秋时代虽然无义战,也出现很多礼崩乐坏的事情,但表面上而言,各个诸侯大夫还是守礼守规则的。
什么规则呢?就是封建规则,就是你出生是什么就是什么,阶级还是无法逾越的,比如,诸侯只能由诸侯的儿子继承,大夫由大夫继承。
三家分晋让这种僭越走向表面化和合法化,而之后的战争则变得更加赤裸裸,更加残酷,所以三家分晋到秦统一前称为战国时代。
第2个回答  2019-01-22
晋国和齐国是拱卫周王室的两个最重要的诸侯国。晋国的始祖是周成王亲弟弟唐叔虞,齐国始祖是赫赫有名的吕尚(俗称姜子牙),历朝历代歌颂的齐桓晋文两位就是这两国的君主。晋国和齐国分别被大夫架空,最终国灭,标志着礼崩乐坏到达极致,天子在战国基本连礼仪作用都没了。
第3个回答  2013-04-25
因为这两件事代表了战国七雄全部登上历史舞台。
第4个回答  2013-04-25
把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做为界限其实很模糊和勉强,三家分晋的过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

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

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但春秋战国的界限通常定在前475年,注意到孔子死于前479,《春秋》写前481,所以,我觉得以《春秋》所书做春秋的可能性大一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