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战国分界线?

如题所述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诸家都根据《史记》立言,那就来看看司马迁的说法。《史记•å…­å›½å¹´è¡¨åºã€‹ï¼šâ€œç”°å¸¸æ€ç®€å…¬è€Œç›¸é½ï¼Œè¯¸ä¾¯æ™ç„¶å¼—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而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又说:“秦既得志,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独有《秦记》;又不载月日,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着……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
  上述所引的第一段话,说的是如下历史事件:
  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常杀死国君齐简公,取得齐国大权,天下无人来管。所以晋国的“篡臣贼子”们在夺取晋国权利的道路上越来越肆无忌惮,终于由六卿分权逐渐演化为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卿灭智氏瓜分其地,三分国权。晋国国君名存实亡,以至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终于取得周天子的承认,立为诸侯而各其国。田氏也终于于公元前386年得周天子承认,立为诸侯,沿用齐国国号。
  在那个“贼臣篡子滋起”(司马迁语)的年代,显然还有许多类似的事件。司马迁所举的是他认为的最严重、最重大的两件事。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段是公元前481年到前386年,那么,他为何把春秋战国的分界选在前476年和前475年之间呢?司马迁是这样说的:他是在天下史籍被秦始皇烧光的情况下,凭秦国的有年而无月无日的历史记载,继《春秋》所记历史的时间之后,选择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为开始来记叙“六国时事”的。
  这些学者的分界理论大都是以《史记》为依据的。

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作为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界线的原因:
第一,三家分晋,田氏代姜,标着着礼乐制度的颠覆。周王朝以礼治天下,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如诸侯只能由诸侯的儿子继承,大夫由大夫的儿子继承。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常杀死国君齐简公,取得齐国大权,天下无人来管。所以晋国的“篡臣贼子”们在夺取晋国权利的道路上越来越肆无忌惮,终于由六卿分权逐渐演化为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卿灭智氏瓜分其地,三分国权。晋国国君名存实亡,以至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终于取得周天子的承认,立为诸侯而各其国。田氏也终于于公元前386年得周天子承认,立为诸侯,沿用齐国国号。三家分晋,田氏代姜不尊礼乐制度,打破了礼乐规则。从此诸侯各国不再遵守制度,恃强凌弱,相互兼并,战火纷争。
第二,周天子因承认了三家分晋,田氏代姜的既成事实,威信扫地,失去了号召力,由天子变成了小小的诸侯王。周天子封赵韩魏田四家为诸侯王,从此诸侯不再听周王室号令,周王室只管辖着国都周围的几块封地,并随时受强国的威胁瓜分。
第三,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大夫取代了诸侯王,为了扩充实力,各国国君不得不改革政治经济制度,来缓解阶级矛盾,增强国力,慢慢向封建社会过渡。
第四,霸权政治结束,战火纷争开始!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无非是想称霸一方,但还要遵守规则,受周王朝的约束。三家分晋,田氏代姜之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各诸侯国失去了约束,他们想的不再是称霸一方,而是代周而立,因此大国兼并小国,许多小诸侯国都被吞并了,大国之间相互征战,最终走向统一。
第五,《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481年正好是田齐代姜齐的那一年,因此,将《春秋》所记载的历史叫做春秋,以《春秋》记载的历史结束为分界线,后面的叫战国。

请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3-11
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