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红衣大炮是何来历,它的威力如何?

如题所述

天启六年,发生一件明朝上下欢心鼓舞的大事,明军大将袁崇焕,在宁远大破后金军努尔哈赤,取得了宁远大捷,这是明军继镇江大捷后又一次大胜后金军,后金主帅努尔哈赤负伤败退。明朝“朝野欢呼,士庶空巷相庆”。不可一世的后金军为什么在宁远惨败呢?明军的一种守城武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就是红衣大炮。袁崇焕在宁远战役中制定了“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的作战策略,在城墙上布置了11门红衣大炮,就是这11门大炮,让后金军损失惨重,帮助明军抵挡住了后金的进攻,成功的保住了宁远城,并重伤了努尔哈赤。

(火炮攻城效果图)那么,红衣大炮究竟是何来历呢?红衣大炮原名红夷大炮。清朝时,因清政府忌讳,所以后来改称为红衣大炮。明朝的红衣大炮最先来自于荷兰。万历48年,荷兰海船在广东近海沉没,明朝政府随即组织专人打捞,经过数月的努力,一共打捞上来近40门大炮。工匠们认真研究了打捞上来的大炮后,改进了铸炮技术,利用铜和铁的不同熔点,采用铁芯铜体铸造法,造出了新型大炮。这种大炮相比于荷兰沉船上的大炮,重量更轻,管壁较薄,能容纳更大的炮弹。经过明朝的一系列改良,提高了大炮的射程和精准度,同时降低了制造成本,使大炮更加经久耐用。

(“红衣将军”炮)天启年间,明朝开始大规模地制造这种经过改良的大炮,前后共铸造了十四门,其中有几门就被带到了宁远的城墙上。后来,又从澳门购入了一些大炮,到宁远大战之前,明军能使用的大炮接近40门。红夷大炮的威力很大。尤其在对阵步兵和骑兵作战时,具有很大的优势。据史载,宁远大战开始的前几天,袁崇焕依靠艰固的城防工事,阻挡了后金的数轮强攻。后金骑兵攻至城下时,明军箭如雨下,后金军只能撤退,经过数次冲锋,双方互有伤亡。努尔哈赤急于拿下宁远城,企图速战速决,不断地向宁远城下增兵,士兵越来越多,蜂拥而至,大都集中在城下。

(惨烈的炮击效果图)这时,袁崇焕下令,炮击后金军,城上11门红夷大炮齐射,“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战斗过程中,袁崇焕发现大炮有射击死角,他及时调整了红夷大炮的部署位置,除了着重强化正面的火力外,“门角两台攒对横击”,解决了大炮的射击死角,给予了后金军极大的杀伤。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明军倚仗红夷大炮的威力,重创了后金的骑兵,金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但努尔哈赤仍不打算放弃,强令继续攻城,后金士兵惧怕火炮的威力,只能在火炮的射程之外犹豫不前。即使金军将领持刀斩杀临阵逃脱之人,士兵也不敢进攻。努尔哈赤无奈,只得鸣金收兵。下令后退10里扎营修整。《明史》中对红夷大炮在这场战斗中的威力,有这样的记述:“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后来,明末文学家张岱有更加夸张的记述:“一炮糜烂数十里”。不过,这是不真实的,当时红夷大炮的射程是无法达到数十里的。

(现存明朝大炮)守城军民目睹了红衣大炮的威力后,不由感慨:“似兹火器,真所谓不饷之兵、不秣之马,无敌于天下之神物也!”后金军经过了宁远大败,吸取了教训。在后来和明军的战斗中,充分发挥骑兵来去如风的优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越过明军大炮的射击点,乘明军大炮装填弹药之机,蜂拥而至。这样,明军的大炮还没打响,就被金军骑兵抢夺,成了金军的战利品。金军利用缴获的红夷大炮,结合骑兵的优势,在其后对明朝的战斗中,攻破了明军很多城池,明军用大炮守城的优势不复存在。皇太极率领清军在攻破大顺李自成的潼关天险时,红夷大炮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1
明代的红衣大炮是装配神机营的重型火器,威力非常强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威力最大的火炮,在当时那个火器匮乏时代是霸主地位。
第2个回答  2021-01-09
红衣大炮是明朝初期时期就已经建造了,在当时来说它的威力是非常大的。
第3个回答  2021-01-09
是外面引进过来的,它的威力非常大,射程也比较远,是战争利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