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13战斗机的动力系统是什么?

如题所述

歼-13歼击机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其发动机。一开始,歼-13拟采用一台英制斯贝MK.202涡扇发动机的国产型涡扇-9,但因推力不能满足需要而改用推力为12200公斤力的涡扇-6发动机。不久从国外引进了米格-23之后,又决定改装米格-23所用的P-29,国产型也称涡喷-15的涡轮喷气发动机。但后来都未能付诸实施。

由于发动机的成功,美制F-16后来成了一款成功的,优秀的北约制式战斗机。而同是新研制的歼击机,歼-13气动外形设计优秀,不但没有量产,甚至在原型机还未制造出来,就已经夭折,颇令人扼腕。

而中国的歼击机,基本都受制于发动机。几乎每一架歼击机,都不得不说是发动机的悲剧。

美国的航空工业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相比较,简单说,那就是美国先有发动机,后有飞机,而中国是先有飞机,后有发动机。

表面上看,虽然中国的体制仿佛适合于给飞机配备最合适于它的发动机。但是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歼-13决定采用仿制的斯贝,确实斯贝MK.202军用型发动机加力比大,耗油率较低,使用寿命长,压气机的喘振裕度大,各种工作状态下部件的效率高,工作可靠,装有抽气系统控制襟翼,可改善飞机的起飞着陆性能。

但正如西方所评论的,它毕竟是20世纪60年代末的产品,结构复杂,推重比较低,高空性能差。在当时,该机型也只可能是中国引进的好发动机了。当今世界诸国中,又有谁会真心帮助中国去实现现代化呢!

斯贝的中国型号为涡扇-9,定在西安发动机厂生产。国家花数亿英镑引进该机,十分重视。王震副总理三次视察西安厂,关照试制工作。航空部副部长莫文祥带队蹲点,陕西许多厂、所、大专院校多方协作。除使用进口原材料外,国家专门安排了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成品附件和大型锻件的国产国制化工作。

1976年,西安厂的试制工作全面展开。光整机的技术资料即达42万份,工艺装备图纸3万项,所幸正逢粉碎“四人帮”,仅3年多的努力就装出4台涡扇-9发动机。1979年发动机台试成功。1980年,发动机在英国复杂条件试车成功,并通过了循环疲劳强度试验。中英双方代表签署了涡扇-9发动机考核成功文件,中国的“斯贝”发动机终于诞生了。

但是加力推力只有9,300公斤的斯贝,怎能以单台推力带动起庞大的歼-13的机身呢。F-16重量比歼-13小,但所使用的发动机加力推力高达12,400公斤。所以后来决定换装自产的涡扇-6。

但是在引进米格-23获得成功后,又看中了米格-23所使用的P-29。但是以中国当时的基础,在没有任何经验,又没有人教的情况下,怎能搞的出来呢。况且即是成功了,P-29仍然是一种推重比并不高的发动机。

反观美国,在F-16还没有研制的时候,空军和海军空中优势战斗机就计划要求大幅度提高发动机推重比和改善进气道和发动机的匹配性。同时,美国国防部做出采用一个核心机发展两种发动机的决定,要求研制的发动机能同时满足空军和海军的要求。

美国的普拉特.惠特尼公司以JTF-22核心发动机为基础,为发展美国空军和海军用的两种发动机进行投标。不久就推出了世界上最早投入使用的推重比达8以上的发动机F-100,并使得选用它的F-16推重比超过了1,成为了世界上首架实用的,能垂直爬升的高机动战斗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