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位师兄,佛家讲修行五位,在福德和智慧二资粮位上的修行人,持戒算是修哪一种资粮呢?

请问各位师兄,佛家讲修行五位,在福德和智慧二资粮位上的修行人,持戒算是修哪一种资粮呢?这点一直没搞清。还有,资粮位上的人修禅定坐禅,是算加行呢,还是算修资粮呢,算是修哪种资粮?谢谢!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您好!末学浅见供参考:

资粮位,是“见道位”之前所处的位阶。之后是“修道位”。再后即是佛位。
这样看来,从发菩提心开始的初信位菩萨,历经“十信位”及前六住位。都是“资粮位”。又名“凡夫菩萨”。以其未得解脱初果故,于佛菩提道上或进或退故。这里的“资粮”,其实是:“开悟明心所需要的资粮”。
第七住位开悟明心,名为“大乘见道”。之后的三个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都属于“见道位”,以此阶段尚有深细之般若智慧需要因各位阶的见道功德而发起故。尚有种种现观需要实证故。但是,从第七住位开始,不名“凡夫菩萨”。可名“实义菩萨”。以其不再转退于佛菩提道之故,以其得解脱初果乃至三果故。除非极少情况,不再下坠三恶道故。这个位阶的菩萨,又名“贤位菩萨”。至此,成佛之道的“三大阿僧祗劫”完成了第一大阿僧祗劫。这里,“见道位”又可以讲是后面位阶的“资粮位”。若未圆满前一位阶,无法进入下一位阶故。
圆满“十回向位”进入初地之后,直至成佛之前,都叫做“修道位”。这个阶段,名为“圣位菩萨”,又名“菩萨摩诃萨”。至此,不仅“永伏性障如阿罗汉”,而且能够通达般若(又名“通达位”),能够得十方诸佛公开授记:何时成佛,名号如何,度生几何......即便此世界无佛出世,也能够在这个世界“荷担如来家业”,弘法度生,故名“真佛子”。这个位阶的菩萨,因为如来藏中尚有无量“尘沙惑”需要修除,需要圆满如来藏中本自具足的无量法门,需要断尽全部的“无始无明”,故名“修道位”。又因这些染污一旦修除就再无可能重新污染,因此是“实修”。修道位需要“二大阿僧祗劫”的实修,究竟圆满即能成佛。因此,“修道位”是真正的“成佛所修之法”,是成佛所需要的“资粮位”。

如上,菩萨52位阶,可以说每一位阶都是后面那个位阶的“资粮位”。
在凡夫菩萨阶段,初住位修布施,二住位修持戒.......六住位修般若。圆满之后,开悟明心进入第七住位。可是,这个阶段的“六度波罗蜜”,都不是“实修”,而是“相似行”。比如“布施”,即便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是“施者、受者、所施之物”三者具足的布施。不可能做到实义菩萨的“无住布施”。无住布施,必须是见道位之后才能做到。明心之后修“六度波罗蜜”,可以快速积累福德资粮,以“无住布施”之故,即便施一钱,其福德犹如虚空,不可思议。进入初地成为“圣位菩萨”后,一样要修“六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但是,这时的修行是真正的“实修”:断一分烦恼,证一分菩提。往昔的无明永远断除,不再复生。
比如“持戒”这一法,是从凡夫菩萨受菩萨戒开始,直到二地满心才结束:未入三地,都是“学戒”的阶段,而不能叫“持戒”。三地以后才能真正的持戒。学戒的过程,超过一大阿僧祗劫的时间。至于“持戒”,如菩萨戒所说,是“从今身至佛身”的事。再如布施,直到等觉菩萨,在成佛之前“百劫修相好”,还需要“布施头目脑髓如须弥山”。这都是修布施。

如上可见,六度波罗蜜贯穿全部的成佛之道。

至于禅定,戒慧直往的菩萨,可以一直拖到三地满心前,才成就四禅八定(不得禅定无法进入四地)从而消除胎昧。定慧直往的菩萨,却可能在凡夫位就修成四禅八定,能够具足五神通,观察前后八万大劫之事。两种情况,相差超过一大阿僧祗劫。禅定是“共于外道”之法,虽然也是佛法所必修,起码在三地满心前不影响成佛之道的进程。
在境界上,有的菩萨在第十住位就可能“眼见佛性”(禅宗所谓“破重关”),有的菩萨,却是在十住位之后超过二大阿僧祗劫,在九地满心时才眼见佛性。

上述种种的差别,是为“千差有路”。行者不应以境界相来判断菩萨所处的位阶(判果这件事,除非信受善知识,否则需要证量高于对方)。
“一切果证,因慧而得,不因定得”。菩萨的证量是其发起的智慧作为判别标准。

成佛之道,极其漫长不可思议,其中之难亦不可思议,非福德资粮深厚的大心人能发如是宏愿。

离我们凡夫比较近的资粮:通常所说的“资粮位”:开悟明心所需要的资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定力、慧力、福德。三资粮缺一不可。
定力,即是“看话头”的动中定力。这是开悟所需要的工具。这也是很多人最看重的一点,可是,诸方大师往往误导。乃至“以定为禅”:所谓“禅三”“禅七”,不过是打个盘腿在那里妄想:自问自答“念佛是谁”?不断否定,又不断提起。这是“想阴所摄”。若不会“看话头”:关照念头生起之前,不可能开悟。
慧力,即是“相似般若”的熏习,在见道之前,通过佛教和善知识的引导,对即将要见的这个“道”,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正知见。这样可以通过“排除法”选对路子。更重要的是,可以确认自己所悟是真是假,以免认妄为真,将生灭妄心当做不生不灭的真心,自云:“已经找到真心:这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此时的离念灵知心”。等等认知,不过是意识心及其变相,非是真心。若是未悟言悟,成就大妄语,乃至误导众生,断人慧命。后果难料。
福德,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前面所述也可以含摄在“福德”之中。具体来说,以“六度波罗蜜”为主。前面两种资粮,也可以含在“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之中。这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无一不是“福德资粮”。乃至念佛、诵经、造塔、供养、放生、助念、种种佛事,十善业、三福净业,乃至人间善业如仁德,孝悌,谨信,恭敬温良,助人为乐等等。
福德的修集,不仅涵盖极广,而且是三资粮的基础。不仅重要,而且难以积累。福德不足,多生多劫难以遇到真悟善知识引导。至于自参自悟,更是不可能。往往为邪师笼罩,同坠地狱而已。

末学能有上述这些浅陋知见,自量正是因为宿世以来一点浅薄的福德所致。否则,也许连进入信位,受持三皈五戒,发菩提心都难以做到。何况能在末法时期得遇正法。

愿见闻者早日具足三资粮,早日开悟明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另:
第七住位开悟明心“般若正观现前”,即是“破本参”,相关法义: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4497312.html
大乘见道(明心),以及“破重关”眼见佛性,都是“一念相应慧”:一刹那的事情。而且,一旦有此现观,今后时时可见,不必“保任”。位阶不同的菩萨,开悟之时所得证量、位阶各有不同。初次明心,只能是“破本参”的第七住位。佛“睹明星而悟道”却是最后身菩萨在即将成佛之时,一念相应,发起上品“成所作智”及“大圆镜智”(初次明心,仅得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同样是明心,证量天差地别。菩萨悟后,乘愿再来,则基本上每一世都要来一遍一念相应的开悟明心(但是证量有差别)。所以,很多菩萨示现明心、见性,其实往昔早已经历过了。
这里需要注意:“一悟即至佛地”(究竟佛)是错误的。这只有最后身菩萨示现时才有可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27
师兄,您好!

资粮位:修集资粮之位,为唯识宗所立五种修行阶位中之第一阶位。这是修行的初步准备阶段,于此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心,以储修道的资粮。资粮位,在修道五位中只是方便道。称资粮者,譬如有人远行,必先筹集资财粮食,以备途中所需。修唯识行,亦要先积聚下相当的福德智慧。福德智慧如何积聚,即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资粮:即福德、智德二者。以此二德为资益己身之粮,得证佛果,故称资粮。(一)福德资粮者,谓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即六度中之前五度。(二)智德资粮者,谓修习正观而勤求妙智者,如第六度即是。[大明三藏法数卷七]——《佛学大词典》

由此可见,持戒属于福德资粮。“六度”中必须修般若波罗蜜多,修习“正观”,求开智慧,才是修智德资粮。

加行位:指加功力进修之位。为唯识宗所立五位之第二位。又作加行道、方便道。即在资粮位之第十回向之终,为住于真唯识性(即制伏能取、所取之分别,引发对唯识之真见),修习四寻思、四如实智所产生之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之位。乃入于见道,正通达于真理之方便加行。成唯识论卷九(大三一·四八中、四九上):‘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中略)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佛学大词典》

由此可见,在资粮位中修禅定坐禅,“非无加行义”(就是有加行的意义),但是还没有到加行的位次。位次上还是属于资粮位,主要还是算修智德资粮,但有加行的意义。

共同学习。
南无阿弥陀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