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请教师兄佛法修学次第问题

师兄您好。对于我之初学佛法之人,是应1.先学弟子规数月并应用于生活中 2.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一年,消消业障 3.终身受持一部无量寿经。依此次第修学,还是直接受持一部无量寿经,每天至少读诵一部,闲暇时间学习弟子规为好?是否需要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请师兄开示

未悟凡夫,处于“资粮位”。比如远行,若无资粮,则不能走远。凡夫至佛,利根人尚需三大无量数劫;其中艰辛,难以言表。故一者需有坚定决心(菩提心),二者需具足资粮。
如上而言,学佛人先发菩提心,而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忏悔罪障,广行六度以积累福德资粮。是为修学佛法之根基。具体步骤,略述如下:

一 深信佛法
“信为道源功德母”,信根未具而研究佛法,名为“学者”不名“修行”,不得实际利益。菩萨五十二阶位,最初即是“十信位”。

二 发菩提心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三 建立基本知见
“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因此,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因此,“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是佛法的目的和意义。
“我”,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因造作种种善不善业而被业力牵引,于无数世在六道之中轮回,若不闻佛教导、信受、奉行,将永远生生死死以至无穷。这是因为不知道有解脱生死的方法。
了脱生死,停止轮回名为“得度”(渡过生死苦海,到达不生不死的彼岸);这个方法唯有佛法能够做到。
佛法分为二种道路:
其一为“小乘解脱道”,历缘对境,实际观行而证得五蕴十八界一切法皆是“生灭法”,因而虚妄不实,找不到一样恒常不灭,可以依止的法;因此断除“我见”,“我执”,断除“三缚结”;三界之中已经找不到这个“我”了,成为“阿罗汉”“辟支佛”入无余涅盘,不再受生死。这样就解脱了生死。
其二为“大乘菩提道”,以发菩提心为始,修积福德资粮,开悟明心而触证人人本来具足的真如如来藏;实际发起般若智慧而入门,再实修菩萨六度万行,直至成佛。
小乘解脱,虽然已了生死,不受后有,但是不是究竟;究竟是成佛,也叫做“唯一佛乘”。

四 注意事项
1 不贪:
不贪求“殊胜”之法,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布施波罗蜜时,所施头目脑髓如须弥山;《佛藏经》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因为诽谤善知识,曾今入地狱受极重苦多劫;大乘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以上可知:诸佛菩萨功德之无量;可知:大乘菩提道之无量艰辛。所以,若有人不以此正道开示,而说:“教你殊胜法门”乃至“即身成佛”,是大妄语!若学佛人有此类心态,是“偷心不死”,正是“背道而驰”,不是“偏差”二字所能形容。
2 卑下:
印光大师有言:“众人皆是菩萨,独我一个凡夫”,若有人不以平等心对众生,常常“我是他非”,且态度傲慢;可知此人离佛远矣!心性调柔者与“刚强难化”正好相反。卑下恭敬则得佛加持。
3 不求名闻利养:
求“名闻利养”,正是“贪欲”;若身为沙门而行如是之事;是名毁坏佛法,果报难思。
4 轻“物法”,重“心法”:
常有学人在学佛之后,积习难除,喜好“世界起源”“算卦测命”“科学哲学”“为人处世”“神通”等有为法乃至世间法;而忽视“了脱生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等出世间法。
5 知道断常二见:
以能知能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意识心为真心,执此意识心不灭;如是落入常见;
以“一切法毕竟空”“人死如灯灭”而否定不生不灭之真心;如是落入断见。
6 拣择之智慧:
学习大乘经典,事先建立基本知见,以此“如理思维”初具判断真假善知识的智慧;修积福德资粮,以此善根得遇真善知识。
7 不学世俗化的“佛教”:
佛教世俗化一:沦为“求保佑”之法。释迦世尊在因地时,无数次为法舍身,何曾贪求健康平安乃至升官发财?
佛教世俗化二:沦为“心灵港湾”。佛教若是只求心境安宁,不如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现下很时髦。
佛教世俗化三:沦为“玄谈”“口头禅”。看过几部经,自以为“高深”,以“智者”自居,或争论、或相互欣赏,乃至在意识心上“参话头”“打机锋”。扪心自问:可脱生死否?
佛教世俗化四:沦为“苦行”“人天善法”。托钵苦行立足于小乘观行,不是究竟;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后来:“知非而改”。六祖云:“成道非由施钱”,南岳怀让示马祖:成佛不由禅定、打坐。
8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积累福德资粮;发菩提心,熏习六度以待因缘成熟,力求识得本心;否则念佛往生。

以上浅见,供楼主参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8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第2个回答  2010-06-28
阿弥陀佛,实在讲,佛法修学,由於各人根性、环境等不同,并不一定必须遵循一个模式,而是要把握好一个大原则,就是解行并进,烦恼轻智慧长。围绕一个法门,细节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
佛法重视解行相应,解就是理论依据,在净土法门就是五经一论,选定一部,一门深入。行就是日常行为规范,是培养德行,积累福报,福报深厚,就能减少障碍,也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所以解行相应也就是福慧双修。行我们今天就是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著重在应用,以实行帮助解,以理论指导行为,是没有矛盾的,应该不会因此影响受持《无量寿经》,二者并行,对於修学会更有利。
是否需要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决定。如果对於念佛信心不足,或者日常感觉障碍比较多,或有其他特定因缘,可以兼诵,但自己本修亦不可废。净老和尚曾指示,这个阶段最好在三个月之内,就应该回到本宗的修学上来。如果信心具足,其实一部《无量寿经》、一句佛号,就是消业障的最好办法。业由心造,亦由心灭,从一门上得清净心,消业障效果往往更好。祖师说,阿弥陀佛是无上医王,阿伽陀药、万应灵丹,有什麼业障不能消呢?
以上管见,谨供仁者参考,阿弥陀佛!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6-28
个人的一点看法:)
1、学习弟子规是为了了明人间善道,做个好人,这是做人的基础。
2、读诵地藏经,似乎通常是为了忏悔,和清净身口意。个人障碍较少,身心清净,大概修持的速度和效果会更好。
3、受持无量寿经,持名阿弥陀佛,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继续修行。而如果立志要往生极乐世界,实际上的一个隐含想法是舍弃当下此生的荣禄,一心求生极乐的。以至于念佛念到念念相续,无有中断,甚至能够于生死当下见到极乐净土端详瑞相的。而于自己来说,能够了然知道自己定能往生,做到这点没有大勇气、大决心,以烦恼心、贪婪心念佛恐怕是不行的。
以上是我个人对三点的理解,而于佛教的终极目标来说,是解脱涅盘,如果是佛教徒,那么以上三点都是于佛法修持不相背离的。但只是对不同状况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而已。如果觉得自己当先念佛决心不够,暂且做个好人,那就行1或再加2,如果有此决心,我觉得主要功力就应该放在3上,或以2做辅。
念佛以专注、一心不离为主,念到念念相续,身心清净应该是更好的。
第3个回答  2010-06-28
初学佛法的人应该先稳固佛法中不共世间法的正见,建立了正见之后,你才能以此为据,向上进一步朝大乘不共法的见地前进,向下则能贯通於世间的人天善法。

世界上有道德的人很多,这些人也不全是学佛的人,而你学佛的目标是什麼?当你的目标与佛法所引领的终点一致时,学习佛法才能给你更大的帮助。

我上面说的这些东西,在你开出来的学习内容中,不是没有而是难以觉察,如果你只学习这些,可能很多基础却很重要的佛法观念都还会是迷迷糊糊的。

在现在这种花花社会中,外在诱惑这麼多,有心要学佛是一件非常值得赞叹的事情。而既然有心想学,为何不更好好的学、更深入的学、更广泛的学、更系统的学习呢?

初学的人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偏食、偏向某一门。所以我会建议你,先从佛法概论、佛法入门这些基础性的书籍开始入门,圣严法师的学佛三书、印顺长老的《成佛之道》、《佛法概论》、罗侯罗长老的《佛陀的启示》、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正见》(以上是我读过的)都很适合初学者。应该也有不少长老大德著有类似的书籍来接引初机者。

接下来若要读经,也是可以从基础的来开始学习;《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法句经》、《百喻经》等等都是言浅义深,涵盖也相当广范的经典。

这样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再接下来,应该要学戒。受戒很简单,持戒才是困难的,最低的程度要把戒的开遮持犯搞清楚。这样作为一个佛弟子,可能偶尔还是会犯一些小过小错,但基本行事不会偏差到哪里去。戒持的好,修行就很容易修得上去。

再之后,你要选择那一个修行的法门,依著你自己的兴趣与因缘,再去深入钻研、专一行持都可以。前面基础打得好,后面很快就能见成效。一把磨利的刀,虽然花在磨刀的时间多了点,让你出刀可能晚了一些,但是斩断烦恼的效果绝对会比一把先拿出来的钝刀还要好。

如果对教外书籍有兴趣,个人认为在学完戒之后再看也不迟。最后送两句话「行持贵在专一,但是经教是永远不会嫌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