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范里安和平狄克就生产和交易共同效率的观点差异。

这个问题是;一个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是只有一个点满足生产与交换最优还是都可以满足?
该问题来源于考研复习的两道不同简答题。第一道,什么样的配置满足生产与交换的最优?第二道,如果利用国际贸易实现生产可能性边界扩张?这两个问题,我觉得解释有冲突。参考资料必须是两本书,第一本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七版,第十六章 564页到568页。 第二本,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范里安 第八版第三十二章,第507页。 解释第一个问题时候,我们引入生产可能性边界,即给定要素供给的情况之下,所有的有效率的要素配置所生产的两种商品的组合。(这个概念两本书前面都有,观点一样,可参照平狄克,第十六章里的艾奇沃斯盒形图推导。)然而在分析交换效率的时候,我们是在给定的商品供给不变的条件之下完成的,因此如图,再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每一点必定能构建一个艾奇沃斯盒形图,再引入两个人的无差异曲线构建一条契约曲线,在曲线上必然存在一点使得MSR=MRT,即边际替代率=边际转换率。因此,范里安的观点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每一点都是可以完成生产和交易的帕累托最优的。 平狄克的观点是一个经济上要有效率,商品不仅要最低成本生产,而且要和人们的购买意愿相一致。MRS表示消费者减少y消费来获得额外x消费的倾向,而边际转换率这是表示,减少1单位Y的成本来生产x的数量。因此当经济有效率的时候MRS=MRT。所以他得出经济有效率的点是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点。如图他认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每一点在技术上都是有效率的,但是从消费者角度而言他们并不都是最有效率的生产点,消费者满足最大化的点在于C是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点。基于这个理论,我们才能分析基于自由贸易与比较优势(就是甲国就生产B而言生产A成本低于已国就生产B而言生产A更低成本,这就被称为甲国在生产A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存在自由贸易就会使得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生产优势产品用以交换实现更大化的利润。)如图贸易前国内在A点实现消费者最大化,贸易后由于比较优势,价格比下降。产生新的mrs(世界价格)因此出现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分离,即生产可能性边界扩张了。利用进出口实现消费者利润最大化。 我看着有点糊涂,这两个人得观点相冲突吗? 还是说我理解错了?平狄克是站在什么角度分析社会效率的?他的分析涉及了社会交换吗???我感觉他的分析就是基于一个消费者,不存在交换的基础上,求出的最优解,他的观点如果错了,那么世界经济岂不是不能通过自由贸易使得各自利润最大?回想下现实也觉得不会错,可是范里安的观点也感觉没有问题。因为他是严格按照帕累托最优条件进行推理的,但是如果按照范里安的观点是无法推出生产可能性边界对自由贸易的影响。也无法得出比较优势是如何体现在国际贸易之中的。其实关键点就在于,平狄克那条无差异曲线到底是什么的无差异曲线?全社会的?还是个人的?还是消费者的?如果这么考虑,那是一条综合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得出的是社会的总需求量与生产的均衡。而范里安则是站在一个小微观上思考,如果这么考虑,那么两个观点都没错。但是平狄克的推论错了!他的观点是无法诠释生产与交换共同最优的。因为他的观点中就不存在交换了,他把社会当做了一个个体,求出了最优量。但是考虑到个人的不同,无差异曲线应该是不能加总的吧?所以很矛盾这个问题。

这两个模型看起来很相似,但是还是有一些差异的。
首先是PPF(生产可能性边界)。V的书里的PPF是社会中运用所有可能的生产能力所能达到的生产产量,除此之外不存在别的社会;与之相对应,P的书里的PPF是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所能达到的生产产量,但是国际社会中除了这个国家还有其它国家,只是没有画出来。你可以想象有很多国家,有的D在B右下方,有的D在B的左上方,有的D和B恰好重合。因此P的书中,整个世界的PPF应该是所有国家PPF的加总,在这里并没有被画出来。
还有就是无差异曲线.V的书里面的无差异曲线是基于个人的效用画出的,也就是经典意义下的无差异曲线。你说的没有错,个人的效用函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但是P的书也并没有错。P的书里面的无差异曲线是基于国家的利益所画出的。比如两个物品是黄油和大炮,(15,15)的组合可能比(20,5)的组合对于国家更有用处。那么(15,15)就比(20,5)在更靠外的无差异曲线上。
如果假设世界上只有2个国家,那么你把两个P的PPF叠加起来(这个叠加的过程我就不详述了,自己想想)(暂且假设两个国家的经济是规模不变的,即不存在两个国家合作生产可以增加生产率的状况),得出的新的PPF就是V的PPF。那么P的模型也就转化为了V的模型。
那么P的模型哪里涉及到了社会交换了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所谓的“PPF扩张”之中。P模型中所谓的"PPF扩张“的原因并不是说国际贸易使得每个国家的生产率增加了,而是因为不同国家相对擅长的生产产品的交换所致。在生产上各有所长(即所谓比较优势),但是自己所擅长生产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使得每个国家可以取长补短,大量生产自己所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出口以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较少生产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通过进口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举个例子,比如奥地利盛产音乐家而不常出美术家,比利时盛产画家而不常出音乐家,并且两个国家的人民都是既热爱音乐又热爱绘画。如果让这两个国家单独生产音乐和绘画,那么奥地利为满足国民的需要,就要花费大量的国家资源用於生产自己不擅长的绘画,而比利时同样要花费大量国家资源用於生产自己不擅长的音乐。但是如果允许国际贸易,那么奥地利就可以专门负责生产音乐,同时来满足两国的音乐需求,而比利时相应的可以专门负责生产绘画,同时来满足两国的绘画需求。(这里用绝对优势来举例子是为了更加直观,其实相对优势的作用原理也是一样的)

所以说,P的书里涉及到的社会交换在于不同国家生产能力的交换。奥地利用它擅长的音乐技能来和比利时擅长的绘画技能进行交换,从而使得每个国家都从中收益。V的书里面的模型研究的是一个社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研究的是一个社会整体的问题,其重点在于MRT=MRS1=MRS2。他的模型没有画每个人的PPF,也没有强调不同人之间的比较优势问题,因此也就不大适合解释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问题;而P的模型强调的是一个国家能够通过国际贸易”取长补短”,利用其它国家的比较优势更好的满足自己国家的需要,研究的是国际社会中整体中的一个国家(社会整体中的一个部分)的问题,因此也不适合解释V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两个模型并不是矛盾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