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贡献决定价值,价值决定报酬的认识?

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感想,有的抓紧贴啊啊
急!!

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一个人到固定的工作岗位,你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计算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你买不到创造性,你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你不得不设法争取这些。
《价值决定报酬》——绝对积极、绝对有效的体验式培训课程——将为贵公司的员工提供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方法、人性化的激励,帮助员工乐观、积极地面对工作与上级,从而达到提升整个团队(企业)绩效与素质之目的。

该课程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有:
有的员工年薪达到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有的员工年薪只有几千或者一、两万,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利用价值不一样。利用价值高,得到的回报就大。所以,要增加自身的财富,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利用价值,不要怕自己被利用,只怕自己没有用。
每个人的价值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绩效价值,即凭借自己的技能与态度为企业创造的劳动成果;第二部分是情感价值,即与同事、上级之间是否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两种价值缺一不可。

第一部分,提升绩效价值:责任 卓越 结果

一,责任
1,明确自己的责任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打工,都想使自己有一个快乐、成功的人生,
但是自私自利,眼睛总盯在自身利益上的人,往往一生在平庸中度过;
而总想着通过自己的工作为企业、为顾客、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
却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
所以,我们认为,每个人的责任就是帮助顾客(企业)获得成长,在顾客获得成长的过程中,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案例:施瓦伯的故事
"我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
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我们只
能在业绩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
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
能获得机遇!"

2,责任心和责任能力
最大化自己的价值,第一,需要发挥自己的核心能力,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并需要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需要拥有正确的心态,能力再强,没有好的心态,潜能就不会充分发挥出来。

3,责任心之一:主动积极
企业对员工的终极期望——
   永远做非常需要做的事,而不必等待别人要求你去做。

4,责任心之二:不归罪于外
成功者的共性--遇到挫折,找自己的问题;
失败者的共性--遇到挫折,找外在的问题。

无能的业务员责怪——产品;
请问这个世界上哪个产品好销售?

无能的经理责怪——员工;
请问这些员工不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吗?

无能的员工责怪——企业和老板;
请问现在的环境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吗?

培养责任意识的一种有效工具---QBQ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将会帮助员工利用积极的思维
方式找到真正的责任问题所在。

5,责任心之三:永不抱怨
大家选择这家企业是你的主动选择,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你就应该认真对待,而绝不要抱怨。因为:
①任何工作环境都不会完美
②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③唯一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二,卓越
1,追求卓越 拒绝平庸
你的父母、丈夫或爱人,希望你是一个平庸的人吗?当然不,他们希望以你为荣,而不是为你感到自卑;
你的孩子希望你是平庸的父母吗,当然不!
你的员工希望在一个平庸的经理手下工作吗,不,他们希望自己的老板是最优秀的。
你希望自己的表现很一般,很平庸吗,不。
甘于平庸,只会让你止步不前;如果一件事值得你去做,就值得把它做好。因为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在某些方面取得胜利。追求卓越,就是永不满足,永远追求进步,永远追求一流的标准。

2,用心去做
没有做好,只是因为没有用心
用心就要学会思考,请问你的心有多长时间没有安静
下来思考过了?
如果一个人的心总是浮躁,怎么掌握自己的命运?

3,追寻伟大的梦想
你过去或现在的情况并不重要,将来获得什么成就才最重要。所以,请你从现实中超脱出来,留给自己一段思考的时间,好好想一想,自己将来到底要创造出什么样的成绩,你一生最热切希望和渴求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不考虑经济因素,你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你会因为这一生中没有尝试去做哪些事情而感到后悔?
我们公司将来要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得如何了不起的成就?

4,把现在做到最好
如果一个人不追求一流的标准,那他就不会去寻找获得一流事物的方法,也永远与一流事物无缘。如果你坚持要最好的,你会留心观察一流事物,模仿一流的表现,探询一流的解决方法。例如,如果一名推销员,想成为公司最优秀的推销员,那么他一定会向这个目标努力;相反,如果他每天昏昏然工作,感觉一切还可以,那么他也只能取得目前的成绩了。
做到最好,就要从现在的职位开始做起:鲍威尔“我尽量让自己成为最好的军人,而其余的事自然水到渠成。”

5,不要说“不可能”
凡事皆有可能——不要轻易给自己说不可能,
我们公司不能成为伟大的,世界一流的公司吗?
我们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推销员吗?
我们的梦想真的不可能实现吗?

信念是成功的根本——你想要做好的欲望到底有多强?
只要你想做的更好,肯定可以做的更好。
就如杰克?韦尔奇所说:“一旦你产生了一个简单的坚定的想法,只要你不停地重复它,终会使之成为现实。提炼、坚持、重复——这就是你成功的法宝。”

三,结果
结果就是以成败论英雄,以绩效论英雄、以成果论英雄,把工作的重心由工作本身转移到工作成果上来。

1,设定目标
目标决定了我们的作为,美国潜能大师伯恩?崔西说过,“成功就等于目标,其它一切都是这句话的注解!”所以,只要你能完成你设立的适当的目标,那么你就在取得成功。
拯救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企业界英雄艾克卡每年与下属谈4次话,问3个问题:
①今后90天,你的目标是什么?
②为实现目标,你的工作计划、工作步骤是什么?
③你会遇到什么问题、困难?
然后由下属自己制定,并进行书面确定。
那么,我们也应该问自己未来90天或30天内,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2,制定计划
探询完成目标的各种途径
选定最佳的完成方式
行动步骤及标准措施
运用甘特图画出总进度表
提前排除障碍

3,积极行动
比尔?盖茨:做梦的价值为零,我的意思是说谁都可以有梦。
拿破仑?希尔:不要等到万事具备以后才去做,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事。如果要等所有条件都具备以后才去做,只能永远等待下去。
最成功的女企业家玫琳凯?阿什:许多有才干的人并不一定比其它人在更杰出的表现,反而是那些贯彻执行的人更杰出的表现,世界上真正的成功者,是能贯彻执行所有事件的人,不管是大事件或是小事件。

4,要事第一
①对每周(每天)要完成的工作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
②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

5,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
成功其实是很简单的。重复的行为就能形成习惯,良好的习惯就能导向成功,所以,成功也就是简单的事情反复地做。
养成良好工作习惯的一个小工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1
“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在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这是事关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一件大事,对我们理性地分析和研究当前收入分配的现状与改革思路具有一重要的指导意义。

  时代在发展,任何理论都要发展,劳动价值理论也同样如此。一个多世纪以前,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从而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如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当然还在发展。比如,当前一些研究指出:第三产业现已成为不少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对生产劳动范围的认识必然相应发展,许多非物质生产的服务性劳动也是生产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向我们逼近时,科技劳动也是生产劳动更是理所当然;随着管理在现代企业越来越居举足轻重的地位时,企业家的经营管理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劳动,必然能获得人们的共识。因此,我们必须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真谛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这一理论的现实内涵,并用于指导我们的改革实践。
  首先是对知识劳动的认识。
  马克思曾指出,只有生产性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这无疑是正确的。问题是如何界定生产性劳动的范围。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往往把生产性劳动局限于物质生产部门,甚至局限于其中的体力劳动。这主要是因为在马克思研究的时代里,知识劳动还不普遍,知识也还未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但历史发展到今天,知识经济向我们逼近,一种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产性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劳动已不仅仅是体力的支出,甚至已不再是主要体力的支出,而主要是脑力的支出。另一方面知识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生产知识的劳动便成为生产生产要素的劳动。作为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劳动,知识劳动等于“自乘的”、“多倍的”简单劳动,能够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因此,我们对按劳分配中“劳动”的含义要有新的认识,从事复杂的知识劳动者理应得到较高的报酬。
  其次是对物化劳动和知识化劳动的认识。
  物化劳动来自社会活劳动,是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知识同样也是人类劳动的成果。为便于分析我们可作这样的抽象分类,即活劳动可以物化为有形的物质成果(如日用品、机器设备等);或知识化为无形的知识成果(如科学理论、技术诀窍等)。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物化劳动里总包含有一定的知识化劳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分析。马克思认为,活劳动创造价值是在与非活劳动因素的结合中实现的。这里非活劳动因素包括物化和知识化了的劳动,但两者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作用。被消耗的物化劳动转移了它的价值,而无形的知识化了劳动能够多处、反复地使用,却不会被消耗。当反复使用的次数无限增加时转移的价值趋于零。表面上看似乎没有消耗就没有转移价值,但劳动者因为使用它,其劳动变成了复杂劳动;而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可以创造数倍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因此,可以说,知识化了的劳动是间接地通过活劳动创造了新的价值。由此可见,知识化了的劳动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考虑收入分配问题时,就不能不考虑知识产权的问题。
  第三是对各生产要素互相不可替代作用的认识。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都是生产要素,发挥着互相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对物质财富的创造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因此,各种要素的所有者自然应按照各要素投入的数量、质量和贡献程度参与分配。此外,实现要素转移价值的前提是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为此需要对要素的合理配置进行管理,对要素的使用进行监督。要素所有者进行的这类活动也是一种劳动,而且是比较复杂的劳动。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中有一部分应该是对这类劳动的补偿,也可以理解为是间接的按劳分配。比如,企业使用银行贷款所支付的信息中就有一部分是对这类劳动的补偿,因为银行对贷款项目要进行评估,还要在许多项目中进行挑选和分配。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第四是对价值规律调节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认识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价值规律调节的市场价格,是反映各种生产要素所作实际贡献,并决定其相应报酬的衡量依据。市场价格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它一方面会刺激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各种生产要素流向最需要的、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或流向成本低、效益好的产业。所以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杠杆,不仅最能真实地反映价值,而且还能引导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资本和技术(包括经营管理的技术)都是相对较稀缺的资源,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素分配相结合的政策有利于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和促进技术和管理创新。
  基于以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我们认为,收入分配上的差距是必然的、正常的;但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来看,必须追求一个合理度。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过小的不合理状况都依然存在,如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由于旧体制的惯性作用,平均主义分配仍有较大市场,该拉开的收入差距并未被拉开;一些垄断行业,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得超常利润,并转化为个人收入,使非市场因素的收入差异增大,出现不该拉开的被拉开了。研究证明,收入分配的理想结构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这既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也符合“共同富裕”的原则。
  为此,我们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几点建议:
 
  2、真正把按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分配作为按要素分配的主要突破口
  既然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这方面的创新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迅速增加社会财富。因此,对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分配应有别于普通的按劳分配。目前,这一人群的收入状况总体上有所改善,但尚未能按其价值获得应有的报酬。为此,一是要按照投入数量、质量以及所作出的贡献,拉大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者与一般劳动者之间,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并要强调使用价值优先的原则,破除只重视价值而忽视使用价值的片面倾向(如只重学历不重贡献等),以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是要根据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和要求,支持探索经营管理要素和知识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新形式(例如期权期股、技术入股等)。
  3、努力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作为改善普通劳动者收入水平的主要途径
  建立健全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机制,以公平合理地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我们认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是普通劳动者提高收入水平的主要途径。为此,一是要加强对劳动者职业的内外的培训,以提高劳动力要素的质量,从而提高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能获得较高的劳动力价格。二是要让劳动者既能通过劳动按劳取酬,同时又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即按劳动者自身价值和贡献大小,合理地折成一定股份(如员工持股计划),与资金股、技术股共同参与利润分配。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力产权属于劳动者本身,而收益权正是劳动力产权所有的必然结果。普通劳动者依据劳动力的产权所有,不仅可以获得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即必要价值部分,同时还可以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这对公平合理处理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分配,以及改善他们的现有收入水平,无疑是一个重要尝试。目前,在一些企业实施的职工对税后利润的分红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的形式。
  4、切实把强化收入再分配作为收入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和总体目标的主要举措
  我们认为,初次分配必须适当拉开差距,这样,社会才会有效率;但为了避免差距过大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必须通过第二次分配来达到社会收入的相对均衡。应该明白,目前社会收入差距如有过大的表现,虽是初次分配造成的,但症结却在于再分配的软弱无力。所以,要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就要强化国民收入再分配。这样不仅可以限制高收入,而且可以通过收入转移减少贫困。其直接效果,是将高低收入两类人群都往中间收入层挤赶,从而实现做大中间收入层的总体目标。
完善所得税制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手段。目前可供选择的措施:一是要提高现行税制的起征点,适当调整累进税率,使较低收入者能减轻税负,而让高收者适当多作贡献;二是试行“负所得税制”,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上部分实行累进税,起征点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间收入实行免税,最低生活标准以下,将自动可以从所得税中得到补偿。三是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从中提取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障。同时,完善所得税制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6-21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劳动者价值的评价日益提高,对其劳动报酬的构成也更加多样化。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土地、资金和劳动力都是生产要素,都要参与企业新增价值的分配,但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劳动力所拥有的可以作为投资的资本如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近于零,即使部分力拥有这些生产要素,其投资的价值和收益在其整个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是较低的。因而那里衡量劳动者价值高低,主要是依据当时社会条件下劳动者维持个人与家庭生存的物质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也就是说,对劳动者价值大小的衡量标准不是由其创造的物质财富的价值大小决定,而是由劳动者及家庭的消费品价值决定的。消费品价值的有限性决定了劳动者获得的这部分价值--劳动报酬,从数量上讲是有限的。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尤其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造收益的生产要素的相对价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者民要素(主要指掌握科学知识技术与管理人才)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智力酱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科学技术无可争议地成为第一生产力,管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劳动力的劳动报酬构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单一的按劳(其实是按劳动力生存价值)分配形式亦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形式。这对于掌握科学知识与管理的高素质劳动者来说,劳动报酬与其创造新价值较好地衔接起来,从而极大地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发展。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员工,如何对这些员工进行价值定位,以求得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面努力: 一、确定高素质员工的标准与数量,对其加以重点保护 一般来讲,企业人才的标准是指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的员工。他们具有创新、务实的精神,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盈利。人才的数量大约占员工总数的20%-30%,是企业的核心和代表,同时也是市场紧缺的人才。他们流动的机会最多,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明确其高素质员工的名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和留人计划,对其加以重点保护。 二、进行合理的员工价值定位,使高素质员工与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现代企业的高素质员工凭借其技术或管理的优势,已不再为生存而工作,他们渴望能力的充分发挥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与企业更多地体现为合作关系。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www.qgpx.com 三、建立竞争力的劳动报酬体系,使高素质员工得到较高的社会尊敬 现代企业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建立有竞争力的劳动报酬体系,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又一种表现。对于高素质人才,虽然劳动报酬已不是激励的最重要手段,但他们感到这种方式是体现自身价值大小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之一,因而对此还是十分关注的。所以建立有竞争力的劳动报酬体系仍是企业吸引和留住高素质员工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建立有竞争力的劳动报酬体系过程中,企业应注意解决几个问题:第一,为了使劳动报酬兼顾企业内部的公平性和企业外部的竞争性,就应在企业和市场不断的发展中进行相应的维护调整。第十,劳动报酬要与工作绩效和员工的贡献直接挂钩,要与绩效评估结果结合起来,让员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调整员工的行为习惯和工作目标。第三,劳动报酬也应作为激励员工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鼓励员工学习更多、更广、更深入的知识和技能,以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第3个回答  2013-06-21
.人才价值是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来分析,评价人才价值的高低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判,不仅要让自身价值得到发挥与肯定,还要充分的权衡他为社会所作贡献的多少!
2.如果人才价值可以用物质待遇收入来衡量,如果人世间所有的智慧和美德可以用收入来彰显,如果让人的主体价值被扼杀,而成为物质待遇这单一尺度下的客体,那么,我们社会所崇尚的奉献是不是将成为一场交易?
第4个回答  2013-06-21
有的员工年薪达到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有的员工年薪只有几千或者一、两万,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利用价值不一样。利用价值高,得到的回报就大。所以,要增加自身的财富,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利用价值,不要怕自己被利用,只根据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和要求,支持探索经营管理要素和知识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新形式(例如期权期股、技术入股等)。
怕自己没有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