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这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还是理性沟通?互相信任?适当放手?

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为人父母,不可能把孩子成长中所有变量全部都控制住。就算今时今日你盛气凌人,成功改变了你的配偶,未来你能保证遇到一个和你教育观念完全一致的老师吗?你能保证遇到的每一个老师都和你教育观念一致吗?

我怀孕的时候也短暂地焦虑过,不过不是担心我老公,而是担心孩子奶奶。

这种隔辈的教育理念差异更难处理。

我不可能像知乎的爽文写的那样,把我的孩子紧紧控制在一个属于我的真空里,让周围每一个人都臣服于我的教育理念之下;也不可能限制他和亲戚朋友的接触,这样对于他的心理成长很不利,代价过大。

但我是一个教师,我最常处理的,就是科任老师与班主任的理念不一致问题。
有少数科任老师就是很懒,就是思想有问题,学生们产生了疑惑,怎么办?

我会告诉他们,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什么都对的老师,包括我在内。他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为了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偶像然后去崇拜、去模仿。

他们是为了从各种不完美的人身上学到那些可以帮助他们成长的东西,为此,他们必须成为一个宽容而有理性的人。

我会帮助他们看到这些老师的优点,也辩证看待这些老师的不足。

我会引导他们从更有利于他们成长的视角去解决这些问题。

我甚至鼓励他们多去查资料,去看看不同的老师如何处理同一个知识点。

我鼓励他们拿我和其他语文老师的教学思路做比较。

世界本就是参差多样的。

这个道理放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样。

孩子要成长,就不能活在任何一个人的权威阴影之下,他必须拥有自己的判断力,自己的思考能力。
在这过程中他会接触到一些不好的东西,父母不能只是帮助他屏蔽不好的,留下好的。

父母要给他做榜样:如何看待那些不太好的东西,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如何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爱……

如何让一个人活得宽容、强大、有辨别力。

没有哪个家庭,大家的教育理念是全完一致的。

但没有多少家庭会宁愿反目成仇也非要一条路走到黑。

生活,是互动、谈判、妥协、体谅、合作的艺术。

你要把这样的艺术展示给你的孩子看。

而不是哭着闹着,或者怒着恨着,去战胜你的枕边人。

那样,即使赢了,孩子也丝毫感受不到教育的魅力。
第2个回答  2022-11-13
平时要给子女正确的为人处世的观念,父母互相配合,不唱反调,纵使意见不同,也必在孩子背後讨论,取得共识;在孩子面前互相尊重,做好的示范,对於孩子犯错,一扮黑脸、指出错误,必要时给予惩罚,另一扮白脸、告诉孩子惩罚是针对他错误行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水不变的。接纳、安抚其情绪,使孩子知错必改,而不是掩饰其错误行为,或数落惩罚其不当行为。教育子女是夫妻共同的责任,要有共同的理念与方法,接纳、尊重、关怀与沟通,引导子女辨是非,趋善避恶,夫妻态度一政,子女有得遵循,人格得以正常发展,是子女之福,社会之幸。孩子自律能力变差。放任孩子的某一方父母,会削弱孩子的控制能力,让孩子不能正确分辨正确与错误,他会以为爸爸妈妈让我做的就是正确的,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养成不好的习惯,想要再改就难了。

所以,一个家庭中的教育方法需要爸爸妈妈达成共识,清楚地让孩子知道正确的行为方式,孩子只需要遵守这一个教育模式就可以,这样才可以培养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影响1、父母失去威信
第3个回答  2022-11-13
亲,一、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及类型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是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在其早期的研究中,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此后,有研究者在其基础上进一步作了扩展,他们把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按要求和反应性两个维度进一步划分为溺爱型和忽视型,从而确定了四种父母教养方式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1. 权威型父母对子女温暖而严厉。他们往对子女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并严格执行、树立权威。同时,他们也注意子女的自主性发展, 鼓励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能用种合理、 平等的方式来对待子女。
2. 专制型父母喜欢以惩罚的方式教育子女。他们讲究纪律和服从,认为子女应该无条件服从父母的规定和标准,会限制儿童的自主性。
3. 澜爱型父母的态度是最和蔼的。他们很少对子女提出要求和标准,反而赋予他们高度的自由和自主。他们认为控制和要求会对子女的发展造成影响,把自己看做资源,竭尽所能地为子女提供支持和帮助。
4. 忽视型父母在与孩子起的活动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最少。更有甚者,可能忽视子女的需求,对他们置之不理。他们不关心子女的兴趣爱好、经历和交际,很少与子女谈心。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围绕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点来发展亲子关系和家庭生活。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
1.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社会化和人格的影响。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好的社会化发展,他们兴趣广泛、情绪稳定,能较好地融人社会生活;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则比较被动顺从,在社会交往中缺乏自信和独立性;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则更为 强势, 他们会比较有攻击性,会要求别人顺从:忽视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会表现得冷漠倔强,情绪状态不稳定。
总的说来,对待子女的教养态度比较民主合理的父母,其子女社会化发展更为成熟,其性格多比较自信、独立,具有外向和好奇的特点。反之,滥用家长权威的父母,其子女的社会化发展可能会有所缺失,性格中内向、被动、怀疑、忧郁的成分比较多。
2.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强迫、敏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品质。而父母过分的保护、干涉、溺爱等,也会阻碍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只有温暖和慈爱的教养方式,才会对子女的健康心理状态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3.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应对方式的影响,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助于子女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而父母的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溺爱等则会让子女产生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第4个回答  2022-11-13
表姐家的孩子今年3岁,可是自从到了幼儿园每个孩子都不敢靠近他,只因为孩子的攻击性太强了,经常喜欢抢别人的玩具,抓伤同伴脸。才刚刚上了一个月的幼儿园,表姐就为孩子的事情给6个家长道过歉。

其实孩子并不是突然间变成这样,我记得有一次我去他家吃饭,我就见识过孩子的霸道。孩子喜欢吃的菜不允许别人动,我只是逗他玩:“小姨吃一口行不行”?没想到孩子立刻翻脸,直接把筷子扔到桌子上面大哭。无论表姐怎么哄都没有用,并且一直对表姐拳打脚踢,很难想象孩子长大后会怎么对父母。

哈佛大学的教育博士王涛说过:孩子不但可以打,也应该打。这句话令所有的家长吃惊。

李玫瑾教授也说过:“人的成长过程当中,他要形成一些东西,就是除了爱之外,还有一个敬和畏。”有了敬畏以后孩子就不敢再犯错,知道自己做错了,也不会出现打骂的行为。
1. 对孩子有隐形的约束力

很多家长觉得打孩子会让他感觉到恐惧,和自己的关系会破裂。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恰恰是因为平时家长太少打孩子。从来没有让家长打过的孩子,突然间被训斥自然会觉得不适应,甚至会因为父母的打骂而出现恐惧心理。

所以适度的“打骂”不但不会让亲子之间的关系疏远,还会督促孩子积极上进,让他做事情之前会考虑到父母的威严,能够起到约束的作用。

2. 孩子的心理不会特别脆弱,内心坚强

现在的很多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挨打过,没有经历过任何磨难,内心自然很脆弱,而且家长还会溺爱孩子,就算是犯错也只是说教一番,这让他们更没有机会经历挫折。

长时间下去孩子只会越来越依赖于父母,无法独立,经受挫折的能力更加脆弱。所以小时候接触过打骂教育的孩子,抗压能力会更强,对自己的言行更有分寸。
第5个回答  2022-11-13
表姐家的孩子今年3岁,可是自从到了幼儿园每个孩子都不敢靠近他,只因为孩子的攻击性太强了,经常喜欢抢别人的玩具,抓伤同伴脸。才刚刚上了一个月的幼儿园,表姐就为孩子的事情给6个家长道过歉。

其实孩子并不是突然间变成这样,我记得有一次我去他家吃饭,我就见识过孩子的霸道。孩子喜欢吃的菜不允许别人动,我只是逗他玩:“小姨吃一口行不行”?没想到孩子立刻翻脸,直接把筷子扔到桌子上面大哭。无论表姐怎么哄都没有用,并且一直对表姐拳打脚踢,很难想象孩子长大后会怎么对父母。

哈佛大学的教育博士王涛说过:孩子不但可以打,也应该打。这句话令所有的家长吃惊。

李玫瑾教授也说过:“人的成长过程当中,他要形成一些东西,就是除了爱之外,还有一个敬和畏。”有了敬畏以后孩子就不敢再犯错,知道自己做错了,也不会出现打骂的行为。
1. 对孩子有隐形的约束力

很多家长觉得打孩子会让他感觉到恐惧,和自己的关系会破裂。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恰恰是因为平时家长太少打孩子。从来没有让家长打过的孩子,突然间被训斥自然会觉得不适应,甚至会因为父母的打骂而出现恐惧心理。

所以适度的“打骂”不但不会让亲子之间的关系疏远,还会督促孩子积极上进,让他做事情之前会考虑到父母的威严,能够起到约束的作用。

2. 孩子的心理不会特别脆弱,内心坚强

现在的很多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挨打过,没有经历过任何磨难,内心自然很脆弱,而且家长还会溺爱孩子,就算是犯错也只是说教一番,这让他们更没有机会经历挫折。

长时间下去孩子只会越来越依赖于父母,无法独立,经受挫折的能力更加脆弱。所以小时候接触过打骂教育的孩子,抗压能力会更强,对自己的言行更有分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