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吴佩孚这个历史人物

如题所述

吴佩孚个性刚毅正直,以作战勇猛为名,全盛时期曾经是为西北军阀冯玉祥、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的领袖,是第一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华人,在直奉战争和中国国民党北伐战争后一蹶不振,时人称为玉帅。吴佩孚的爱国情操与民族气节为世人所敬佩。由于他坚决拒绝与日本人合作,拒绝落水做汉奸,因此招致日本人痛恨,招来杀身之祸。
锟:“只要洛阳(吴佩孚所在地)打个喷嚏,北京天津都要下雨。”[22]
蒋介石:①“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挽联)[9] ②“先生托志春秋,精忠许国,比岁以还,处境弥艰,劲节弥厉,虽暴敌肆其诱胁,群奸竭其簧鼓,迄后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义炳耀,海宇崇钦。先生之身虽逝,而其坚贞之气,实足以作励兆民,流芳万古。”
费禄纳:“直系首脑中最杰出的是吴佩孚,他的行动是一个真正爱国者的行动,他是为国家利益而不是为个人利益而工作的,他显然极为民主,他的士兵对他既非常尊敬,又十分爱戴。”[23]
董必武:“(吴佩孚)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的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郭介梅:吴印佩孚,历任巡阅使。大有抗节,不愧英雄。儒将声华薄海崇,安邦浩气落长虹。轻裘缓带同裴度,雅量宏才类孔融。剩有勋名标史册,遑言文字待纱笼。出师未捷身先死,惆怅延陵国士风。[24]
吴佩孚之孙吴运乾这样评价:“先祖父的晚年生活绝不同于其他失败下野的军阀政客。他念念不忘的仍是“治国、安邦、平天下”,认为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负有责任,尤其不能容忍外族的侵辱。他一生自诩为关羽、岳飞和戚继光,当时社会上有“关岳吴”的赞许,我家的大门洞还悬有谢觉哉书写的大幅金匾“元敬再生”。以先祖父这样的为人和心志,后来却身陷日寇侵占下的北平,其心境和遭遇就可想而知了。”
2002年吴佩孚三辈子女祭文:“时光之飞逝兮,往事其如烟。风云之变幻兮,阴晴其相间。灾难之袭劫兮,尚存其主垣。孙辈之尽心兮,略补其破残。修葺之惊扰兮,宽恕其千万。今日之告竣兮,奉祖其寝安。列祖之圣灵兮,佑孙其平安。后世之无忧兮,永眠其玉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17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秀才出身,后投效北洋,并成为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第一战将和智囊。吴佩孚善于用兵,富于韬略,军事才能在当世中国武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兵锋所指,无不披靡,更为世人瞩目。在其军事生涯前期,曾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有“常胜将军”之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讲求五伦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书》、《正一道诠》、《明德讲义》、《春秋正义证释》等著述传世。
吴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洁自守,为人忠直,至性至情,称得上是北洋集团中乃至民国政坛军界中的佼佼者,华北沦陷于日伪之后,愈显其晚节弥坚。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而不可侵犯的气节,1939年12月4日被日本军医芳太郎杀害。他还是亮相《时代》杂志封面的首位中国人,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 ”
第2个回答  2017-01-17
吴佩孚个人资料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秀才出身,后投效北洋,并成为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第一战将和智囊。
  吴善于用兵,富于韬略,军事才能在当世我国武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兵锋所指,无不披靡,更为世人瞩目。在其军事生涯前期,曾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有“常胜将军”名。
  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讲求五伦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书》、《正一道诠》、《明德讲义》、《春秋正义证释》等著述传世。吴平生注重修身,廉洁自守,为人忠直,至性至情,称得上是北洋集团中乃至民国政坛军界中的佼佼者,华北沦陷于日伪之后,愈显其晚节弥坚。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而不可侵犯的气节。
  影响中华民国走向的秀才师长
  民国初期,“吴佩孚”这三个字是无法擦掉的,报章上隔三岔五地就会出现这个名字。
  想当年,吴佩孚是何等威风!他率部南征,出直隶而河南而湖北而湖南,势如破竹,一气逼近广东。
  本来,袁世凯已经凭武力统一了我国,但袁世凯的“帝制自为”又惹恼各路军阀,西南遂竞起割据政权。老袁死后,段祺瑞领衔内阁,迭令各省取消独立服从中央,但“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段祺瑞便下令大军南征。北军南下,气壮山河,而其中最锐者,即吴佩孚的陆军第三师。谁都明白,只要这位中将师长一声令下,他军纪严明的大军即可底定三湘并进而荡平粤、桂两省,北京政府“武力统一”的梦想则指日可待!
  然而,就在捷报频传之际,吴佩孚却突然按兵不动了,他开始匪夷所思地与占领区的军政首脑、士绅终日饮酒赋诗,不再言战!
  段祺瑞急得亲往前线劳军,并破格授予保定速成学堂测量科学生出身的吴佩孚以“孚威将军”的殊荣和勋位,以励其一鼓作气扫平两广进而统一中华。
  可是,吴佩孚愣是不买账!过了段时间,他竟擅自撤军,把北洋军打下的大片江山拱手送还南方!
  如果没有吴佩孚的罢兵,一部中华民国史就可能会是另外一种写法。
  息兵衡阳承诺不借重洋人
  吴佩孚息兵衡阳的日子里,博得了极好的声誉,因为他罢兵的理由是呼吁和平,所谓“罢兵主和”是也。为什么这样做呢?“阋墙煮豆,何敢言功?”“并非寇仇外患,何须重兵防守?对外不能争主权,对内宁忍设防线?”(吴佩孚通电语),所以,俺不干了!
  段祺瑞气得直蹦:“秀才造反啦!”
  其实朝野都明白,战功赫赫的吴秀才理应被任命为湖南省督军或省长。段祺瑞却安排了别人,这才惹得秀才造了反。
  也许,段祺瑞不论功行赏,是怕性情刚毅的吴佩孚坐大不能羁縻吧?
  正在北京政府为吴佩孚的罢兵猜测不已之际,湖南那边又传来吴氏的“四不主义”:
  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交外国人,不举外债。
  在那个纷纷借重洋人的时代,敢公然向国人作出这样承诺者,绝无仅有。果然,吴佩孚一生没破此“四戒”。
  就在吴佩孚与政府大打通电战时,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大学生们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拒签出让青岛的《巴黎和约》,游行途中示威者捣毁并焚烧卖国官员的私宅。军警逮捕了30多个“暴徒”。不曾想,这却于次日激起全国范围的抗议浪潮。
  呼吁拒签的,是知识阶层和一般民众,统治集团内部怕危及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大都主张接受这一条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