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怎样治国的 竟然几十年不理政事

如题所述

万历怠政:就是说万历皇帝消极怠政当万历皇帝彻底摆脱了张居正的束缚之后,就开始了他独裁的统治,万历贪财,征税的项目千奇百怪,无物不税、无地不税,真是苛政猛于虎;万历生活奢侈,年方二十,就开始着手为自己修建寿宫(陵寝);万历懒,二十八年不临朝听政,高唱“天下无一时可忧之事”,衙门内严重缺员,而候补的官员却又得不到提升,以至于终生候补.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万历朝有三件大事,援兵朝鲜、国本之争、梃击风波,先说说援兵朝鲜.要说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还干过什么好事,那就算援兵朝鲜了.万历怠政原因很多,重要的有四条:第一,摆脱戒尺.万历皇帝亲政前,头上悬着三把戒尺:张居正、冯保和李太后.所以他亲政后就想摆脱这三把戒尺的束缚.第一把戒尺是张居正.张居正是大学士,又是首辅,还是他的老师,万历皇帝平常称呼他的时候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先生,那是很恭敬的.因为张居正对万历要求非常严格,可能万历小时候就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而张居正一死,便有人在万历皇帝面前进张居正的谗言.种种因素纠合在一起,导致万历皇帝在张居正去世两年后下令抄了他的家.第二把戒尺是太监冯保.冯保在万历初年做到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力很大.因为他和太后、和张居正关系都比较好,所以在约束万历皇帝方面也格外严格.第三把戒尺是李太后.李太后在万历小的时候也住在乾清宫,一为照顾他,二为督促他.后来,万历渐渐长大,结婚、亲政,李太后就从乾清宫搬到慈庆宫,对他要求也不那么严格,有一些事情就不大管了.这样,万历皇帝就不再受这三把戒尺的约束,性格中原来就有的任性、倔强,这个时候就更加发展.第二,居功骄傲.万历皇帝继位之后,年轻气盛,血气方刚,连着进行了“三大征”,就是三次大的战争.万历皇帝在12年时间里,取得东北、西北、西南三个地域三次重大的军事胜利,史称“三大征”.第三,没有竞争.皇位继承制度,清朝比明朝高明一些.万历帝上面的两个哥哥都早死,他同弟弟翊镠是同母,也不存在皇位竞争.所以他登极前没有竞争,坐上皇帝宝座以后又遇到一个所谓的太平盛世景象,就越发放纵自己;再加上万历帝比较任性,固执倔强,个性乖戾,一味从心所欲,便渐渐怠于政事.第四,身体有病.万历皇帝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怠政表现第一,不郊.就是不亲自郊祭天地第二,不庙.就是不亲自祭祀宗庙、太庙.第三,不朝.就是不上朝.万历皇帝竟然二十几年不理朝政,也不主持朝廷会议.有的大臣跪在宫门外请求皇上亲理朝政,竟不被理睬.第四,不见.就是不接见大臣.大学士、首辅朱赓,三年没有见皇帝一面.万历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明史·神宗本纪》).第五,不批.就是对大臣的奏章不做批示.明朝有一个规定,就是大臣不轻易上奏章,凡上奏章必有重要急迫的事情,皇帝就要赶紧批示,不论同意、不同意,还是部分同意,总要有个结果.但是,万历皇帝却将大臣奏章“留中”不发,就是既不批示,也不发下,而是搁置一边.没有皇帝的批示,事情就不能,整个中央机构,几乎停止运作.第六,不讲.就是不参加经筵讲席.经筵,是为皇帝专设的讲席,由大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等担任主讲,并同皇帝切磋经史,也是君臣共同探讨治国理念与治策的场所.日讲,原意是每日向皇帝进讲经史.万历帝不参加经筵讲席,工科右给事中王元翰批评道:“朝讲不御,则伏机隐祸不上闻.”又说万历:“亲宦官宫妾,而疏正人端士,独奈何不为宗社计也!”(《明史·王元翰传》)万历帝怠政,使朝政出现危机.《明史·神宗本纪》论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12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颇讲言论自由的封建王朝,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放开了提意见,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尽管说来,不要害怕得罪皇帝。敢于骂皇上,直接骂,毫不留情地骂,在中国历史上以明朝最为突出。明代再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实在气极了,最多也只是“廷杖”,在言官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一顿而已。明亡于万历皇帝的说法由来已久,这种观点缘于万历皇帝30年怠政,表现有所谓的六不做,就是“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万历执政前10年,是明朝一个辉煌的瞬间,文治武功都十分出色,万历为何突然要“六不做”呢?也是被言官骂成这样子的。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疏》,几乎就是对万历皇帝指着鼻子破口大骂,把万历皇帝描绘成一个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总而言之五毒俱全的、一无是处的皇帝。这根本不是进谏,简直就是人身攻击、诽谤侵犯名誉。但万历皇帝最后给他的处分不过是革职为民。这以后,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对这种群狼式的围攻、暴风雨式的谩骂,皇帝没了脾气,只能装聋子不理睬。雒于仁还有一个革职的处分,后来者,则干脆什么处分都没有。万历皇帝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躲避,选择了“六不做”,任由他们去骂吧。勇于进谏、尽人臣之责本是件好事,但无端地放纵,奖罚不明,逐步扭曲了言官进谏的本意,最终反倒严重干扰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这也许值得我们借鉴吧。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在明朝,这些文官“骂声猛于虎”。皇帝尚且如此忍让,何况那些舞刀弄枪的武将?能干的人都给骂下台,大明朝靠什么来支撑?可见,万历不上朝的原因,就是被言官给骂的。
第2个回答  2017-08-12
明朝废除了丞相,把相权平衡分配到了内阁和司礼监。所以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从此不再尖锐,皇上年幼或者懒惰的时候,国家可以照常运作。

内阁设置内阁大学士3-5人,国家有事官员奏章先送内阁,内阁集体商议后草拟出一份解决意见,这个草拟被送到司礼监,司礼监根据草拟内容决定报告皇帝或者返回修改。如果皇帝勤政,那么由皇帝决定盖不盖印和下发。如果皇帝懒惰或者年幼,内阁和司礼监两家机构一商议,司礼监掌印太监一盖印,就把事情决定了。
内阁和司礼监本来是平衡的,但是往往一方面出个能人,就把这平衡打破了。所以明朝有权相:张居正、严嵩,也有权宦:刘瑾、魏忠贤。但哪方都不敢造反,皇帝只要一句话,就能捏死任何人。司礼监可以架空内阁,内阁也可以架空司礼监,但要架空皇帝,门都没有。

纯手打。原创。
第3个回答  2017-08-12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在神宗支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国力得到恢复,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神宗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因无像张居正的人可以督导、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