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孩子如何去爱

如题所述

家庭教育是让孩子学钢琴、解奥数,还是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选秀,博一夜成名?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看来,家庭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孩子如何去爱,“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人获得幸福,获得发展,而不是所谓的成功。”
正确理解“爱”
记者(以下简称记):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家庭的重中之重。我们普遍看到家长们为了孩子物质上倾尽所有,精神上呕心沥血,但是孩子成才了吗?有些孩子非但没有成才,反而出现一些极端的恶性行为,比如药家鑫杀人、留日学生刺母等。这些恶性事件不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反思。有人说,家庭教育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剧痛。对此,您怎么看?
孙云晓(以下简称孙):在我看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公共教育,家庭教育是私人教育。学校教育由国家培养的教师执行,有统一的教材,体现国家的意志与方针;而家庭教育是由父母主导的个性化教育,是千差万别的。总的来说,学校教育侧重知识教育,而家庭教育侧重情感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如果把家庭教育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爱”。
记: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爱”字?
孙:家庭由爱而生,孩子是父母相爱的结晶。人类社会要发展,就需要爱的传承,爱是教育的最大秘密。
如何理解“爱”,有两个层次:首先,父母要给孩子真正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爱。一个人最难忘的记忆不是父母教给他的道理,而是自己与父母间的感情,这种亲密的生活体验,也是最容易被孩子理解的感情。其次,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爱,由爱自己、爱他人,到爱集体、爱社会、爱国家。
然而,爱也是很容易失控的。每种动物都会出于本能地疼爱后代,人类也不例外。若我们对孩子的爱只停留在动物对后代的爱上,就极易失去节制,陷入爱的误区。现在很多父母口口声声地说爱孩子,却不知如何去爱,也就是说他们陷入了爱的最大误区——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
卢梭曾说,要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假如你让孩子过得像个君王,就不正常了。人在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需要。比如,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会说“这个我来”,这说明他有了独立的需要。如果你不满足孩子的这种需要,还是一味地溺爱,事事包办代替,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权利。这样的爱,只能爱出一个废物。
我一直认为,一个家庭不论多么富有,都不该对孩子过度满足。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节制能力,要敢于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这一点在孩子2~4岁时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他开始在头脑中建立规则意识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有一些不好的举动,比如打人、骂人、睡觉前非要吃糖等,任凭孩子哭闹,做父母的都要果断拒绝。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道,原来这么做是不可以的。
记:很多父母以为,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孙:父母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孩子就幸福了。其实不然。一个被过度满足的孩子不一定快乐,因为快乐来得太容易了,他觉得理所当然。
澳大利亚有位心理学博士做过一个“糖果实验”。他从澳大利亚和中国分别随机抽选几十个四五岁的孩子,在每个孩子的面前放两份糖果,一份多,一份少。然后,他给孩子们两个选择:如果你想马上吃糖果,就吃掉少的那份;如果你能够等待15分钟,就可以吃掉多的那份。结果,70%的中国孩子等不到15分钟就提前吃起了糖果;而66%以上的澳大利亚孩子能够等到15分钟以后,吃到了更多的糖果。
这种差异反映出当今中国孩子,特别是受父母溺爱的独生子女的潜在危机。有相关研究证明,那些经得起诱惑的孩子往往比没有自制力的孩子更有忍耐力、更独立,将来也更有作为。而被溺爱的孩子难以抵御诱惑、克制欲望,他小时候不能抗拒糖果的诱惑,长大后就可能无法抵御其他的诱惑。
“爱”不能简单化、形式化
记:现在的父母似乎更关心对孩子应试能力、才艺技能的训练。
孙:是的。有研究发现,80%以上的中小学生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摆在第一位,而把道德品质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你只要学习好,别的都不用管”,被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变成了不懂情感的考试机器,药家鑫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他的家庭教育表面上看是挺成功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对人也比较有礼貌,但是父母没有培养出孩子的健康人格,而这是一个人最关键的。这种缺陷平常看不出来,但在关键时刻就会暴露无遗。开车撞人后,具有正常人格的孩子本能、明智的反应就是马上把被撞者送到医院,但药家鑫首先想到的却是“农村人难缠”,他不知道尊重、爱护别人,甚至认为可以为了保全自己去伤害别人。所以我说,这是个“丢了魂的孩子”。
或许父母有苦衷:如今社会竞争激烈、残酷,孩子面临各种压力,父母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学一点,多会一点,比别人强一点。我能理解这种期望和无奈,但是提升竞争力不能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真心爱孩子的父母,怎能不关心孩子的心理、人格发展是否完善呢?
现在,小学教育中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已经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很多父母跟我说,自家的孩子智力超常,是“神童”。即使孩子的智力并不超常,他们也要送孩子去接受训练,深信“神童是可以培养的”。其实,有研究表明,天才儿童的比例一般是1%~3%,也就是说,神童是后天无法培训出来的。孩子在学前阶段,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和运动,过早地让孩子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一方面孩子学得吃力,另一方面你会发现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这些知识、技能自然就掌握了。
如果父母违反了儿童的成长规律,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厌学孩子当中,学前儿童占30%以上。知识教育的提前介入,可能造成孩子智力的偏瘫。为什么会这样?这源自一种错误的逻辑。这种逻辑认为,孩子童年快乐了,成年后就一定不幸福。因此,为了今后的幸福,只好让孩子童年受点苦,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事实上,这句话需要正确解读。

  童年的快乐是一个人一生快乐的源头。一个幸福的人,童年一定是充满爱的。而童年的不幸则是一生不幸的开端,很多有问题的成人追根溯源,大多能发现在童年时其身心曾遭受到巨大的伤害。大量事实也表明,学业的成功不能决定人生的幸福,而心理健康、人格完善,才是决定一个人幸福的主要因素。
记:在母亲节,一些学校组织学生们给父母下跪、洗脚,引发了不同的声音。对此,您怎么看?
孙:我理解活动组织者的良好愿望,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并不妥当。孝敬父母是应该的,但“跪文化”是一种奴性文化,是一种有伤人格的不平等关系。我曾经呼吁社会将“家长”的称谓改为“父母”。“家长”的含义是什么?一家之长,是家庭的统治者,是孩子命运的掌管者。这样一个充满封建专制意味的称谓,与爱无缘,与现代教育相悖,我们怎么能容忍它四处泛滥?让孩子给父母下跪,意味着父母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而孩子必须对父母俯首帖耳,这样的导向是有问题的。
记:那么,您认为正确的导向应该是什么?
孙:我们提倡孩子“孝敬”父母,而不是一味地“孝顺”父母。对父母、长辈,孩子理应尊重、敬重,但不该完全顺从,不是父母说什么都对,父母有时候也会犯错。孩子既要尊重父母,但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声音,与父母有分歧时可以保留意见,这是人的权利。给父母下跪,可能会给孩子造成见到权威就要屈服的错觉,从而扭曲孩子的人格。
什么是“孝”?子夏问于孔子,孔子说了两个字:“色难。”孔子的理解是,对父母保持一种愉悦的脸色和态度是最难的。不要以为给父母吃饱饭就是孝了,假如把饭“啪”地放在父母面前,像喂猫喂狗似的,这是孝吗?想让孩子孝敬父母,应该引导他们学会关心父母的需求,观察父母需要什么帮助。父母累了,可以给父母洗脚;碰到别的情况,则要以别的方式让父母感到愉快。
学校教育引导孩子爱父母、孝敬父母,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方式方法上应该注意不能过于简单、形式化。“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孩子或许还不能理解太抽象的事情,但是我们要教孩子学会爱,从爱父母做起,懂得观察他人的需求,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做人要严,学习要宽
记:作为父亲,您是怎样要求自己女儿的?
孙:我对她的要求就8个字:做人要严,学习要宽。
在学习上,我对她的要求比较宽松。一次,我在外地出差,晚上接到女儿的电话。她沮丧地说:“老爸,这次考试我有一门功课不及格,你要有点心理准备啊!”我当即回答:“就是两门功课不及格也没关系,考不好一定有原因。咱找高手帮忙分析分析,以后改正不就行了?”看我说得轻松,女儿也就不那么焦虑了。其实,我也希望女儿考出好成绩,可是如果这时我责备她,除了给她增加紧张不安外,还能有什么?再说,女儿已经尽力了。回家后,我和女儿一起仔细分析了她试卷上的错误,帮助她掌握了正确的解法。从那以后,女儿的成绩有了明显提升。我一直不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名次,女儿在考上复旦大学前,也从来没有上过重点学校。
记:那您看重什么?
孙:我看重她的快乐成长,并且有自己的兴趣。高二那年,马上要面临高考了,学业多紧张啊,她竟然还在做“中日中小学生勤苦状况对比调查”。我十多年前曾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我女儿不完全同意我文中的观点,她觉得中国学生也有不少地方比日本孩子强。我说,不服气没关系,只要你拿证据说服我。结果,她就利用去日本交流的机会,自己做了一项调查,中日文问卷、访谈提纲,都是她自己设计的。最后,她得出结论:中国孩子在学习上比日本孩子刻苦。比如,学业上遇到了难题,多数中国孩子倾向于自己思考,而日本孩子则倾向于求助别人。但是她也承认,在运动和家务劳动方面,日本孩子比中国孩子更胜一筹。我觉得这个结论是比较客观的。
她花了大概一年时间做这个研究,完全是个人兴趣使然。我觉得挺好,不但没阻止,还很支持。结果,她在高考前最紧张的阶段把这个研究报告写出来了,很不容易。
记:对女儿的教育,您是否也有遗憾?
孙:有的。女儿半岁的时候,我因为工作忙,曾把她送回老家,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带了一年。对此,我一直很后悔,觉得这是自己的失职。
虽说,如今城里“独二代”由祖辈抚养的情况很常见,但是有资料显示,隔代教育的成功率不会超过30%,因为隔代教育会带来很多问题。如,由祖辈抚养或没有稳定监护人的孩子,很难建立安全感和幸福感,长大后他们容易在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另外,由祖辈照顾的孩子肥胖率较高。我个人认为,孩子在12岁之前不宜长期离开父母,小孩子最好由父母带。
记:您能否给“独一代”的父母们支支招?
孙:北京有三个独生子女家庭主动联合起来,三个家庭的父母们利用双休日,轮流带孩子走进博物馆,走进农村,走进大自然,变独养为群养,变小家为大家。这不失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新思路,这种模式给了孩子们莫大的惊喜和满足,也解放了家长自己。
我们常说“智慧在民间”,确实如此,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做法具有极强的可借鉴性。所以,尽管我们的家庭教育目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对家庭教育依然充满希望和信心。因为爱是最强劲的教育资源,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无人可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