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虏,明朝和民国一样吗?

如题所述

  不一样,理由如下:
  明朝时的鞑子(或鞑虏)的最初称呼是专指鞑靼人。 明朝时期,被明军赶到北方草原和沙漠地带的蒙古人分裂为鞑靼和瓦刺两部,在分裂之初,蒙古内部斗争中鞑靼人占上风,相对来说势力较强。明军与之常有战事发生,战场主要在现在的内蒙古地区和北京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区,明军如果占据战略主动,战场有时也会发展到现在的外蒙地区以及现在的俄罗斯境内。在战争之中,大明军民对于自己的对手的称呼很快也随形势发展,从蒙古人改成了鞑靼人,出于民族间历史和现实仇恨、经济优势、文化心理优越感以及政治军事对抗和斗争中宣传的需要等因素,鞑靼人就被故意叫成了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蔑称 鞑子,久而久之,鞑子这个词在明朝也就成了蒙古人的代名词,即使随后蒙古内部瓦刺的实力和地位超过了鞑靼,明朝的对手主要换成了瓦刺人,这个称呼也没再发生变化。而到了后来,蒙古各部势力衰落,女真人兴起,鞑子的称呼也随之扩展到了女真人身上。当然,当用鞑子称呼女真人时,为将之与蒙古人区别开来,当时的汉族人往往称女真人为女真鞑子,后来又随着女真族改族名为满族,此称号也就改成为满州鞑子。至于鞑虏,则是鞑子的文人称呼。由此可见,鞑子一词实际是从明代开始汉族人对于经常袭扰边境地区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民间统一称呼了,只不过因为自明代始,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族的主要威胁来自蒙古族和女真族,所以这个称呼其实指的也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即满族人)。
  而民国时的“鞑虏”应是指满清统治者,即清王朝,并不是针对每一个满族人来说的。所以说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是进步的民族主义思想,不是狭隘的、反动的民族主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8
明朝时期,被明军赶到北方草原和沙漠地带的蒙古人分裂为鞑靼和瓦刺两部,鞑子这个词在明朝也就成了蒙古人的代名词
民国时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中的“鞑虏”指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即清朝统治者、元朝蒙古。
第2个回答  2011-11-28
不一样,其实两个鞑虏都有蔑称的意思,明朝是对少数游牧民族的蔑称,而民国是孙中山说的鞑虏是说的满族统治者~
第3个回答  2011-11-28
不一样,历史相差几百年
第4个回答  2011-11-28
不一样。明代起是汉族中原皇帝通常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侮辱性称呼,民国时期是指当时腐朽的清王朝。
第5个回答  2011-11-29
哈哈,是不一样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而民国是从辛亥革命以后开始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