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史

请快点啊~明天就要用的!
我是说(中国)管理学的,能具体些么?而且简短些~因为这是我们考试的论述题,谢谢!

古典管理阶段:

工厂管理理论基于科学管理, 以生产管理为主, 旨在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随着统计方法、数量模型以及计算机的应用或普及, 以生产为核心的管理理论开始向着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 产生了决策理论、运营管理、系统理论和控制理论。

当代管理阶段:

管理必须着眼于社会和人的技能, 在正式群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群体的社会需要之间达成平衡, 而且应该关注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有关组织、群体和个体间冲突的研究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冲突研究和行为研究的融合促成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雏形。

现代管理阶段:

在组织管理理论日趋成熟之时, 学者们注意到: 虽然管理学已经建立在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之上, 但员工却被局限在单个组织中, 并被作为组织人来看待。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 企业本身就是多元关系的集合 , 并且又嵌入在庞大的网络之中。组织间关系能够帮助企业突破自身疆界的束缚, 不断与外部组织和环境进行互动。

扩展资料

管理学的意义和原则:

1、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或者以现有的资源实现最大的目标。

2、管理基本的原则是“用力少,见功多”,以越少的资源投入、耗费,取得越大的功业、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管理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管理学发展的历史

文章提要:本文在描述管理学发展的三个主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学理论发展和知识积累的“钻石模型”,进一步从历史角度具体分析了科技进步、文化环境、制度变迁、管理创新者和战争等因素是如何影响管理学理论发展和知识创新的,从而揭示了管理学发展的历史逻辑。
关键词:管理学 发展 历史逻辑

人类管理实践活动几乎是与人类文明曙光同时出现的,探索管理活动规律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中国和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有关管理规律的一些论述,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著作。但牵�芾碜魑�幻畔低车目蒲а芯慷韵蟊蝗鲜丁⒀芯浚�⑶夜芾硎导�芄坏玫焦芾砜蒲е�兜闹傅迹�蚴窃诟崭展�サ?00年中才发生的。一般认为,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罗开始使用秒表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而法国人法约尔一直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100年中,管理从一种不可言传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的普遍性——管理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这也难怪有人说,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1] 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学科分支的复杂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知识宝库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一、管理学发展的三个线索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诸多流派,形成了庞大的管理学知识体系。面对百年形成的庞大的知识体系和众多的流派,管理学和管理思想史的研究者一直试图归纳出管理学发展的逻辑主线。但是,由于百年来管理经典著作所关心的主题过于复杂,包括管理与管理者、领导、组织与人事、效率、市场与顾客、竞争与战略、创新与变革、现代公司的组织逻辑和管理的国际化等诸多方面。[2] 而从管理学的学科分类角度而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等构成管理学的经典内容,而且这些学科还在不断地丰富、细化、交叉和发展,管理学的新学科、新分支还在不断地产生。因此,迄今为止,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管理学发展历史逻辑主线。
从现有文献看,研究者所总结的管理学发展线索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根据管理学的内容构成进行划分,例如将管理学发展路径划分为组织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古典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学、组织社会学、领导科学到企业文化等)、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进路径(从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理论、决策理论到生产管理信息管理方法等)、经营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厂商理论、产业组织、市场学、消费者理论到战略管理)。[3] 第二类是根据管理知识的产生方法来进行划分,例如将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条线索,即应用管理学(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原理和方法)、理论管理学(以基本的人性假设出发构造的管理理论)和实验管理学(以管理案例为主的管理学)。[4] 第三类则是根据管理学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划分。在著名管理史学家雷恩看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文化环境紧密相联,管理理论发展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5] 基于此,有的学者认为存在三条管理学发展轨迹,一是以科学文化为基础的科学主义线索,由泰勒科学管理开始,包括社会系统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决策管理理论等;二是建立在对现代人性基础的人本主义线索,从梅奥对“社会人”的研究开始,包括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和管理伦理理论等;三是建立在文化模式基础上的文化主义的线索,由德鲁克管理实践理论开始,包括组织文化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变革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等。[6] 同样基于对于文化环境对管理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认识,还存在另外一种管理学发展的线索的划分,即以资本主义精神为文化基础的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以环境地域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为基础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和基于东西方文化渗透的当代管理理论。[7]
显然,第三类从管理理论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角度来分析管理学发展的线索,与前两类从管理内容和从管理知识产生方式角度划分管理学发展线索相比,具有时间上的前后继承性,而前两类的管理学发展线索在时间上具有并行性。从管理学发展历史角度考察,无疑从管理理论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角度分析管理发展的线索更有价值。但是,仅仅将环境影响因素归结为文化环境是过于泛泛而又不全面的。
二、管理学知识发展的“钻石模型”
庞大的管理学知识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纵观整个管理理论的发展史,我们认为管理理论和管理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持续作用的长期因素,这主要有制度变迁、科技进步与文化传统三方面因素,体现了制度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作用。[8] 另一类是短期作用的临时因素,例如战争和其他重大突发事件(比如经济危机)。这两类因素作用于管理理论和知识创新的能动主体,包括企业家和其他管理实践人员或者团队、专业管理研究人员或者团队、专业管理咨询人员或者团队等,这些人员提出管理理论和方法,创新管理知识,实践新的管理思想,从而促进管理学的不断发展。这个过程可以表述为如下图(图1)所示的管理学知识发展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
图1 管理学知识发展的“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试图表明的是,科技进步、制度变迁和文化传统与管理创新者的创新活动相互作用最终推进着管理理论发展、管理学知识的创新与积累,而战争和其他一些临时重大事件对整个过程也有短期的推动作用。这里科技进步因素具体包括认识世界的科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改造世界的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创新,科学发展不断为人类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思想和方法,而技术进步则不断为人类提供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制度变迁是指有关宏观社会、经济、法律、政治和微观具体经济组织运行等方面正式规则的变化,这些规则变化会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选择;而文化传统要描述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人们行为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的非正式的规则,与制度变迁中的正式规则可以较快地发生变化不同,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变化往往是长期的渐变过程。这里管理理论发展和管理学知识的积累,既包括管理思想、理论、方法等以各种形式体现的管理知识的丰富发展以及管理学的发展,也包括解决各种现实管理问题、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实践活动的创新与发展。这对应到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内涵上,包括管理实践层面、管理理论问题研究层面、管理学科发展层面三方面的管理科学化进程。也就是说,上述“钻石模型”既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学理论与管理知识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也是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因素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管理科学化历史进程建立起来的,因此从管理科学化的历史上看,该模型基本描述了管理科学化发展的逻辑关系,可以认为是一个管理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图。
三、管理学知识发展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上述“钻石模型”,我们需要逐一分析模型中各个因素是如何具体影响管理学知识发展和管理科学化进程的。
1.科技进步因素
尽管探索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提高管理活动效率的尝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管理科学化进程却真正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企业组织的结果。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一般认为技术进步周期可以划分为5个周期,每个周期或者阶段长约半个世纪,也就是经济学中的康德拉季也夫长波,伴随着连续的技术进步周期,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不断推进。(1)在第一次(18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和第二次(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长波周期中,与科学技术进步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相适应,只出现了科学管理的初步实践和早期的科学管理思想,企业管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2)到了第三次技术进步长波周期(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和40 年代),即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以牛顿力学为主题的经典力学体系和以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核心的经典电磁理论都已经建立,这些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为技术革命提供了科学前提,尤其是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动力革命,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由技术革命产生的社会大生产必然对规范管理提出要求,原来的经验管理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化生产和大公司发展的需要,于是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科技进步对管理创新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这方面,还体现在由于自然科学技术进步的成功产生了的巨大社会和知识效应,使得科学方法在管理问题研究和管理理论产生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泰勒试图通过科学实验方法寻求优良的管理方法,把管理提高到科学层次,从而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而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则是通过对组织管理普遍性原理的追求,把管理提高到理性层次;而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也是以实验方式研究人类管理行为的。(3)进入到第四个技术进步周期(20世纪30年代和40 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科技进步进一步推进了工业生产力的发展,由福特公司开创的流水生产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方式,而计算机的诞生、应用和发展,对管理科学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产生了计算机管理学派。而该阶段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自然科学哲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又为管理理论丛林的产生奠定了方法论基础。(4)人类社会正处于第5个技术进步周期中,该阶段主要技术特征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该阶段的管理创新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管理信息化成为该阶段管理创新的主线和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6西格玛管理、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网络营销等依靠信息技术的新管理思想或方法得到发展和应用,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核心能力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广泛传播。归结起来,科技进步对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科技进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产生了对管理科学化进程的需求;二是科技进步直接为管理科学化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支持;三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还为管理学理论和管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2.制度变迁因素
没有人会否认,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的前提是以分工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在经济学家看来,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制度创新,“产业革命的实质就是用竞争取代以前控制生产和财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9] 工业革命在西方彻底摧毁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工厂制度,工厂中实施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曾详细分析了分工制度(专业分工和职业分工)能够提高企业效率的原因。工厂制度的产生对科学管理提出了要求:如何解决高度分工条件下的协作问题,如何解决工厂制度下工人的培训和激励问题,如何改善由于工厂制度的发展而逐步恶化的劳资关系。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产生的。制度变迁对管理创新和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需求牵动”方面,而且从企业制度的演进看,企业制度变迁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谁来承当管理创新主体的角色和管理创新和科学化的方向和内容。制度创新与变迁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在于,还为管理创新和管理科学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激励约束机制。所有的创新行为都是有风险的,而现代产权制度和专利制度的产生,保证了承担创新风险的创新者能够获得创新收益。如果将企业的创新活动分为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那么可以认为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呈相互“支撑”的三角关系,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物质技术条件、形成相应的技术能力保障机制,企业管理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制度创新提供了组织管理方面的保证,而企业制度创新为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形成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制度不同,提供的管理创新激励机制是不同的。总之,制度变迁,尤其是产权制度变革,对管理创新和科学化进程的影响是全面的,对管理创新主体的选择、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都具有强有力的激励约束作用。
3.文化因素
文化传统体现为社会认可的价值信念、伦理规则、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此文化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往往又是根深蒂固的,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具体从管理科学化进程看,科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是有其文化背景和基础的。具体而言,可以分别分析文化对管理研究活动和管理实践活动的影响。从管理研究层次看,管理科学化进程开始和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文艺复兴以后,科学主义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流文化,科学主义所包括的逻辑主义、分解思维、规范形式、精确原则和实验原则被广泛地应用到世界各个领域的问题分析研究中,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管理问题自然也不例外。泰勒首先将科学价值观念和科学主义的研究规范引入到生产作业管理领域中,通过追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来提高人类生产制造活动的效率;而法约尔则试图应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寻求整个企业管理活动的一般性规律;韦伯、巴纳德等人是在探索一般组织和社会领域中管理活动的科学管理原则;而行为科学是按照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来分析人的行为的科学规律;现代管理理论则是应用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等科学理论方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来分析和研究管理问题。没有追求科学和理性的价值观,没有应用科学原则研究管理问题的信念,没有科学的文化基础,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也就无从谈起。从管理实践活动看,文化可以在民族文化和组织文化两个层次影响管理实践活动和管理科学化进程。一是在民族文化层次,二是组织文化层次。前者是宏观文化环境层次的影响,而后者是指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组织文化对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活动具有重大影响,可以通过影响管理者的知觉、思想和判断进而影响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各项管理职能执行的科学水平。
4.管理创新者
影响管理科学化进程的显要因素。科技进步、文化传统和制度变迁对管理科学化的影响属于环境因素,而直接的管理创新者则在管理科学化进程中,在管理学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中,扮演了核心角色。这些管理创新者包括从事管理实践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和教授、从事管理咨询工作的团队和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实践者兼管理理论研究者的作用越来越小,专业的学者和管理咨询人员对管理知识的创新越来越起到主导作用。许多著名管理创新者被一些管理史研究者称为管理学大师,管理学各个领域中的知识体系往往是与这些管理学大师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5.战争因素
企业管理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从《孙子兵法》与克劳塞维兹《战争论》中汲取了很多战略管理的智慧,但战争与管理学的发展关系并不仅仅停留在战略管理领域上。在管理学发展史上,有很多管理的科学方法是和战争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有关战争对管理学发展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列举很多例子。1939年美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布莱克特成立运筹学,应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城市防卫与进攻、雷达网络的优化配置、轰炸敌方潜艇飞机的有效高度以及配合等问题,这标志着运筹学——狭义的管理科学的诞生;战争与质量管理的发展也密切相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为了保证军需物资的质量,规定生产军需物资的厂商必须采用统计抽样检查方式。美国标准协会颁布了美国战时质量管理标准(质量控制指导书、数据分析用控制图法、制造工序中的质量控制用控制图)。战后,这些标准被美国工业企业广泛采用,质量管理进入了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能够促进管理科学发展,具有其必然性。战争能够彻底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属于一种巨大的临时的突变因素,这种临时的、巨大的、整个环境的突变必然会对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说,战争会对管理创新产生巨大的需求。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看,一门科学发展的途径可以划分为互相关联的两类,一是“实践需求拉动”,一是“理论供给推动”。所谓“理论供给推动型”是指研究者在自己的理论王国里按照这门科学内在的理论逻辑进行探索,从而发现和提出一些新的理论,然后再通过实践去检验,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最终逐步推进这门学科的发展。这是一种先有理论,再研究其实际应用,从而推动学科发展的知识创新积累方式。现代科学发展和庞大的科学知识库已经使这类途径变得越来越普遍;而“实践需求拉动型”则是指现实中已经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门学科现有理论和方法无能为力,这促使人们针对解决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去寻求新的理论和方法。随着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理论和方法的产生,这门科学取得了发展。这是一种实践超前理论、先有实际需求、再有理论和方法创新的知识积累方式,这类途径一般比较适合应用学科的发展。显然,管理科学的发展比较适合这种“实践需求拉动型”,而战争一旦爆发,往往会对管理科学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场战争就是一场重视管理和不惜一切代价改善管理、发展管理的运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23
管理学的发展,可以简略分为三个阶段:
1)
古典管理
2)
现代管理
3)
当代管理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
科学管理
弗莱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把管理看作科学并且强调管理者作用的第一人。
泰勒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为目的,分析了工作任务,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实验,从而
开创了工业管理的新纪元。
科学管理理论不仅仅促进了传统工业的发展,并且为西方的组织结构设定了一个文化基础,
同时也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一般管理
亨利.法约尔,管理理论之父。
法约尔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认为管理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
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因此管理理论和方法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
于军政机关和社会团体,这正是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石。
法约尔的贡献在于三个方面:
1)
从经营职能中独立出管理活动
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3)
提出管理活动所需的五大职能和十四条管理原则。
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普遍的一种单独活动,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由各种职能构成,管理是
管理者通过完成各种职能来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1)
计划2)
组织3)
指挥4)
协调5)
控制等五大职能。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
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历程均有着深
刻的影响。其中某些原则甚至以“公理”的形式为人们接受和使用。因此,继泰罗的科学管理
之后,一般管理理论被誉为管理史上的第二座丰碑。
(三)官僚组织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其官僚组织理论(也译为行政组织理论),明确而系统地指出
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权力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
标。韦伯认为组织概念的本质,在于存在一套支配行为的特殊规则,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
的权力作为基础。
二、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
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
作用。
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
论、麦格雷戈的“X
理论-Y
理论”等。
40
年代到80年代,除了行为科学学派得到长足发展以外,许多管理学者都从各自不同的角
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这其中主要的代表学派有:
1)
管理过程学派
2)
管理科学学派
3)
社会系统学派
4)
决策理论学派
5)
系统理论学派
6)
经验主义学派
7)
经理角色学派
8)
权变理论学派等
这些管理学派研究方法众多,管理理论不统一,各个学派都有各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各有自
己的用词意义,各有自己所主张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孔茨称为管理理论丛林。
三、当代管理理论
(一)战略管理
70
年代以后,由于国际环境的剧变,尤其是石油危机对国际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时
的管理理论以战略管理为主,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重点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
动荡的环境的不断变化。
迈克尔.波特所著的《竞争战略》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他强调通过对产业演进的
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
(三)企业再造
始于80
年代,该理论的创始人是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他们
认为企业应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进行所谓的“再造
工程”。
美国企业从八十年代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日本企业也于九十年代开始进行所谓
第二次管理革命,这十几年间,企业管理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类似脱胎换骨的变革。
(三)学习型组织
80
年代末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
企业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需要,在全球市场上争得顾客的信任,才有生存和发展的
可能。
这一时代,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针对学习型组织而展开。彼得.圣吉在所著的《第五项修炼》
中更是明确指出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型组织
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景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
第3个回答  2020-03-10
我推荐你看一本书《管理学理论发展史》
一、古典管理理论(一)科学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泰勒(美)
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甘特、吉尔布雷斯、埃莫森)(二)古典组织理论亨利·法约尔(法)
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法约尔桥马克思·韦伯(德)
组织理论之父
《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综合古典管理阶段(整理)林德尔·厄威克(英)《组织的科学原则》卢瑟·古利克(美)管理七职能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一)人际关系理论梅奥(美)《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
霍桑实验(二)激励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美)
需求层次理论道格拉斯(美)
麦格雷戈
人性假设理论
XY理论
《企业的人性方面》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美)
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另有:强化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三)领导效能理论三、现代管理理论(一)管理过程学派孔茨
《管理学》(二)决策理论学派赫伯持·西蒙(美)
《管理行为》《组织》(三)经理角色学派亨利·明茨伯格(加)
《管理工作的实质》(四)经验学派(案例学派)彼德·德鲁克(美)
目标管理;事业理论;组织的构成:共同目标、协作意愿、沟通;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五)权变理论学派卢桑斯(美)、菲德勒
权变理论
《管理的权变理论:走出丛林之路》威廉·大内
Z理论
《Z理论》(超Y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六)社会系统学派切斯特·巴纳德(美)
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经理人员的职能》《组织与管理》正式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四、后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一)质量管理理论戴明
十四要点
戴明循环(PDCA循环);七个致命绝症和障碍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二)战略管理理论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竞争战略》(三)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四)精益生产丰田
Just
In
Time(五)流程再造迈克尔·哈默
《企业再造》(六)核心能力理论普拉哈拉德、甘瑞·哈默尔
第4个回答  2019-11-2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