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发展历史

如题所述

1、工厂管理--古典管理阶段

工厂管理理论基于科学管理, 以生产管理为主, 旨在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科学管理以经济人为对象, 遵循效率至上的原则, 强调工厂应该以制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 而工人则应当以科学的方法取代过去已经习惯了的工作方式。

2、组织管理--当代管理阶段

梅奥的霍桑实验可以说是管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梅奥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认为, 对金钱的需要只是工人想要满足的需要的一部分, 工人的大部分需要是情感慰藉、安全、和谐、归属 。

3、组织间管理--现代管理阶段

在组织管理理论日趋成熟之时, 学者们注意到: 虽然管理学已经建立在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之上, 但员工却被局限在单个组织中, 并被作为组织人来看待。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已成为知识的载体, 知识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知识和技能成了管理的核心问题。

扩展资料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管理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管理在功能、组织、方法和理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从而使管理学研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因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理不仅是决定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是现代生产力的首要构成要素。管理学的教育将会更加普遍,管理学的重要作用将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第二,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纵观管理的发展史,由管理活动而管理学,由管理学而管理学原理,由管理学原理而管理哲学,这表明了人类对管理认识深化的历程,也正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总趋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管理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3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

工厂管理--古典管理阶段:

工厂管理理论基于科学管理, 以生产管理为主, 旨在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科学管理以经济人为对象, 遵循效率至上的原则, 强调工厂应该以制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 而工人则应当以科学的方法取代过去已经习惯了的工作方式。这种效率观被爱默森提升为以组织手段来提高效率, 又被库克进一步推广, 在非工业组织中传播效率主义。

随着统计方法、数量模型以及计算机的应用或普及, 以生产为核心的管理理论开始向着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 产生了决策理论、运营管理、系统理论和控制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 为管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决策理论与过程理论之间存在很多重合的观点 , 两者的结合又为组织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运营管理把管理的内容从生产管理扩展到商业管理; 而系统论与控制论作为分析工具促进了管理学的整体发展。

在把工人的个人效率转化为组织效率的过程中,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对科学管理理论进行了补充, 从而形成了古典组织理论。法约尔关于管理原则的观点被厄威克归纳为八项原则, 关于管理职能的原则被古利克进一步发展为( 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七职能论。韦伯提出的科层制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必不少的组织形式 。

组织管理--当代管理阶段:

梅奥的霍桑实验可以说是管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梅奥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认为, 对金钱的需要只是工人想要满足的需要的一部分, 工人的大部分需要是情感慰藉、安全、和谐、归属 。既然人是一种社会人,并且在正式组织内部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那么, 管理就必须着眼于社会和人的技能, 在正式群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群体的社会需要之间达成平衡, 而且应该关注人际关系。于是, 人际关系学说应运而生。

但人际关系学说出现了一种极端的观点, 即把人际关系看成是目的, 而不是手段。根据这种观点, 只要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生产率的提高便是自然而然的事。这种极端的人际关系观混淆了管理的起点与目的,为了还原管理学的逻辑起点, 由人际关系学说发展而来的行为科学理论沿着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马斯洛把人看成是心智成熟的自我实现人, 麦格雷戈的超Y理论对经济人和社会人的观点进行了初步的融合,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对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了剖析。在群体层次, 卢因的群体动力学理论对非正式组织的团体行为进行了分析。除此以外, 坦南鲍姆的领导行为连续体理论、利克特的领导四系统模型等对领导行为及领导类型进行了探讨。

在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有关组织、群体和个体间冲突的研究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冲突研究和行为研究的融合促成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雏形,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理论又把人际关系学说涵盖其中。福列特关于冲突的建设性论述把组织看作是一种协作系统, 并据此认为组织管理不应该只重视人际关系的构建, 更应该注重员工间的合作状态;而且, 这种协作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 福列特又提出了参与式管理。受梅奥、福列特等人的影响, 巴纳德将社会系统观点引入了正式组织研究, 并且对权力和权威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把组织看作一种社会系统, 而不是韦伯所说的科层制。在组织管理的具体方式上, 阿吉里斯的个性管理、麦格雷戈的人性管理、利克特的群体交互及适应行为研究、汤普森针对组织的系统研究方法都对传统的过程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而德鲁克注重实践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在如何整体提高组织效率的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进入了现代管理理论发展阶段, 特别是德鲁克所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已经包含了后现代管理思想的参与式管理和自我控制。

组织间管理--现代管理阶段:

在组织管理理论日趋成熟之时, 学者们注意到: 虽然管理学已经建立在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之上, 但员工却被局限在单个组织中, 并被作为组织人来看待。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已成为知识的载体, 知识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知识和技能成了管理的核心问题。在后现代哲学的影响下, 管理学也向着后现代发展, 企业员工不只是简单的被管理者, 更应该是自我管理者。面对复杂的组织情境,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不具有所谓的普遍适用性, 这就要求管理学运用不同的社会历史因子来考察在不同语境下比较有效的管理方式。人被看成是符号动物, 管理学也开始强调人的非理性, 而否认人的理性, 从而形成了后现代管理理论 。企业文化理论把人视为文化人。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抛弃了传统人性的理性观, 主张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组织效率。因而, 人性得到了充分的解放,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主宰, 并且谋求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后现代时期, 单一组织研究正逐渐被商业生态系统研究所取代, 网络打破了原有组织的空间范畴, 迫使学者重新界定组织的边界 。于是, 网络理论成为解释组织间关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 , 一些复杂的组织也相应被称为网络组织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 企业本身就是多元关系的集合 , 并且又嵌入在庞大的网络之中。组织间关系能够帮助企业突破自身疆界的束缚, 不断与外部组织和环境进行互动, 并且从外部获取自己所缺乏的资源, 相对低成本地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学术界和企业界也越来越重视组织间关系管理问题。摩根和亨特曾提出过网络组织管理的五个基本条件, 它们分别是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并维持良好的伙伴关系、建立合作伙伴间的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冲突管理系统、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共同目标。而甘拉迪则认为, 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时, 应该遵循兼容性、能力和承诺三个原则, 即所谓的3C原则。在具体探讨组织间关系的研究中, 学者们从资源基础观、知识基础观、社会逻辑观和学习理论四个视角对组织间关系进行了探讨。 此外, 学者们还总结了基于市场的管理控制模式、科层制管理控制模式和以信任为基础的控制模式, 分别从市场交易、合同条款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来建构组织间管理控制系统。

拓展资料: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管理学的基本职能:

计划:

计划工作表现为确立目标和明确达到目标的必要步骤之过程,包括估量机会、建立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方案、形成协调各种资源和活动的具体行动方案等。 简单地说计划工作就是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是干什么,第二是怎么干。组织等其他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和方案展开,所以说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组织:

组织工作是为了有效地实现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而在组织中进行部门划分、权利分配和工作协调的过程。它是计划工作的自然延伸,包括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关系的确立、人员的配置以及组织的变革等。

领导:

领导工作就是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过程。当管理者激励他的下属、指导下属的行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途径或解决组织成员间的争纷时,他就是在从事领导工作。 领导职能有两个要点:一是努力搞好组织的工作;二是努力满足组织成员的个人需要。 领导工作的核心和难点是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它需要领导者运用科学的激励理论和合适的领导方式。

控制:

控制工作包括确立控制目标、衡量实际业绩、进行差异分析、采取纠偏措施等。它也是管理活动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职能。 上述四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依据;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是计划及其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只有统一协调这四个方面,使之形成前后关联、连续一致的管理活动整体过程,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组织目标的完满实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管理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0-24
关于中国古代管理的几个问题严格说来,现代管理只有100年的历史。对中国而言,现代管理是在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化大生产而兴起的。现代管理经过100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工商管理、社会管理、技术管理、公共管理、战略管理等很多的学科。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管理却是伴随着整个人类历史的始终。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从事集体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时,必然需要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协调行动,于是管理也就在这样的组织和协调之中产生了。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尚书 .尧典》中就记载着尧、舜、禹和皋陶关于职能分工和管理国家事迹。公元前12—前11世纪,《周礼》第一次把中国官僚组织机构设计为360职,并规定了相应的级别和职数,层次、职责分明,反映了公元前4世纪前后,中国己出现了相当完备的国家管理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一书更是被公认为是一部系统论述管理战略与战术问题的杰出著作。悠久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蕴育了博大精深的管理思想,产生了多姿多彩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并且融入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乃至对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诸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这样灿烂的历史面前,现代的中国人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尴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乃至当今的中国社会,都不曾出现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学家,不曾出现过一种广受世人承认的管理理论。以至于时至今日,中国的管理学界还是处于一个言必称西方的窘境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今这样一种局面呢?要解开这个疑问,我想有几点是必须首先说清楚的。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是什么样的一种管理?

要在短短的篇幅之内说清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然而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 中国古代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国家管理。

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基本融为一体。由于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项工程,任何一项管理活动,无不以国家或官府的名义展开,管理实践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过程中才有表现的机会。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无一例外不是行政中的管理实践。

2、 中国古代管理高度重视管理活动过程中人的因素。

管理过程中的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很多管理者在管理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管理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这两方面都有很多精到的见解并且有许多实例可考。中国古人十分强调管理者强调管理者自身的修养,《孙子兵法》认为为将要具备的品质包括智、信、仁、勇、严等各个方面。战国时期的士人就是管理者的人才储备群体,后来的秀才举人乃至整个的学校和科举制度,所有的学习和修养都是为未来的帝国培养合格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准备的。另外,在选材方面,许多先贤更是有大篇幅的精彩论述。墨子提出要“察其所能而慎予官”。荀子告诫执政者“无私人以官职事业”,切不可任人唯亲,而主张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晏子则进一步指出:人的才能也是不同的,应当让人专司一事,不能要求他无所不能。用人的优点,不用他的短处;用人所擅长的,不用他所不擅长的。这就是任用人才的要略。北宋王安石对以上的几个方面的思想进行了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论述。他的用人思想可概括为“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其中,教之之道,即坚持学用一致,造就人才;养之之道,即维持政府官员生活的俸禄报酬应采取的方针—— “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取之之道,即选拔官吏的途径;任之之道,即根据专长任用人才。这样完备的论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其借鉴意义的。

3、中国古代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会有十分高超的管理策略。

通过与西方的封建社会时期进行比较,我们会很容易的看到,中国的封建社会出奇的稳定和统一。这也从一个方面显示了中国古代管理者高超的管理水平。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制度,财政赋税的管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人口田亩管理、市场与工商业管理、漕运驿递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等方面,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在军事、政治、财政、文化教育与外交等领域,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文景之治使国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程指挥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防洪、排灌、航运综合规划,显示了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谓主持的“一举三得”皇宫修建工程堪称运用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诸如此类的管理实践不胜枚举,都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二、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出现成严格体系的管理学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鲜有人对中国管理学的内涵做出全面的概括,也鲜有人对中国管理学做全面的阐述,通观中国的文化典籍,几乎找不出一篇完整的管理学的论著。但是,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会发现,整个的中国历史其实就是一个管理人、任用人的历史。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呢?对此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中国的管理学完全依着于众多的古典文化典籍之中。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其中的意味是很值得我们玩味的。如果《论语》中没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门的话,相信赵普也是不会这样说的。于是又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既然有这样的法门,那么它又在哪里呢。上文已经提到,中国古代管理高度注重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而对管理者的培养恰恰是通过《论语》这样的典籍来完成的。这样一个人在完成自身修养的同时也就意味着管理能力的具备,自身的管理能力在平时为人处世的锻炼中得到了不自觉的提高。这也是《大学》中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的由来。从这个角度来看,赵普的话是很有其道理的。

一部《论语》就有这样的功效,如果我们用同样的眼光看与儒家同时期的 阴阳、墨、名、法、道德等数家学问,几乎无一部不是在说修身治人、无一部不是在说管理,更不用说明确写如何治军的兵家学说了。

几乎所有的学说都把其管理思想和其他的各个方面的思想归结于“道”之中,而道是无影无形的,当一个人的修养近乎得“道”之后,其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才能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所谓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管理者常常能把管理运用得这样出神入化的原因。

三、中国古代管理与当代管理有何区别?

如果我们仅仅把中国管理学视为是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然后再将之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领域的庞大学科群的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进行比较,那显然是不会得到什么好的结果的。这也成为某些人诋毁中国古代管理的口实。然而这些人往往会忘记这样的比较首先是一种带着有色眼镜的比较,先给中国古代的扣上了低级和落后的帽子。然而纵使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古代的管理也有其不同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管理的范围方面。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则仅仅局限于工商和公共事务等方面。而中国的管理往往无所不包,并且没有严格的学科分野。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待人接物,几乎都可以找到相关的论述。工商管理和公共事务自然也包括其间,虽然很长的时间之内中国的工商业都不发达。

管理目标方面。中国管理学的立意和境界更高。着眼于长治久安、着眼于人性的升华、着眼于整体的和谐和共赢等是中国古代管理的主要特征,而西方管理理论往往只局限于管理活动的局部和短期有效性。在这种关系下,中国管理学中的修身思想和德治思想等就有着西方管理学所不能揭示的理论内涵。

管理理论方面。上文已经提到,中国的管理理论更注重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个人内在培养,并且中国管理学中哲理化和抽象化的成分较多,更多地是处于大的原则、原理层面,更具有普遍性。而西方管理理论是现代西方管理实践的总结,更多地属于管理方法和技术层面,更具有特定的适应性,但同时也大大限制了其适用的范围。与此相关联,现代西方管理理论层出不穷,往往使人迷惑,不知所从。中国管理学恰恰可以统领这些方法与技术,或者从另一侧面对其规律进行解释,有助于把握其发展方向。

总之,中国古代的管理学更着眼的是”道”的层面的解析,而当今被人们广为称道的西方管理学,则仅仅只能称为是 ”术”而已.可惜的是今天的现实,却只能给我们以”道之不存也久矣”的感叹.所谓的”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叹叹.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17
管理学的发展,可以简略分为三个阶段:
1) 古典管理
2) 现代管理
3) 当代管理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 科学管理
弗莱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把管理看作科学并且强调管理者作用的第一人。
泰勒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为目的,分析了工作任务,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实验,从而
开创了工业管理的新纪元。
科学管理理论不仅仅促进了传统工业的发展,并且为西方的组织结构设定了一个文化基础,
同时也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一般管理
亨利.法约尔,管理理论之父。
法约尔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认为管理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
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因此管理理论和方法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
于军政机关和社会团体,这正是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石。
法约尔的贡献在于三个方面:
1) 从经营职能中独立出管理活动
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3) 提出管理活动所需的五大职能和十四条管理原则。

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普遍的一种单独活动,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由各种职能构成,管理是
管理者通过完成各种职能来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1) 计划2) 组织3) 指挥4) 协调5) 控制等五大职能。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
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历程均有着深
刻的影响。其中某些原则甚至以“公理”的形式为人们接受和使用。因此,继泰罗的科学管理
之后,一般管理理论被誉为管理史上的第二座丰碑。
(三)官僚组织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其官僚组织理论(也译为行政组织理论),明确而系统地指出
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权力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
标。韦伯认为组织概念的本质,在于存在一套支配行为的特殊规则,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
的权力作为基础。
二、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
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
作用。
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
论、麦格雷戈的“X 理论-Y 理论”等。
40 年代到80年代,除了行为科学学派得到长足发展以外,许多管理学者都从各自不同的角
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这其中主要的代表学派有:
1) 管理过程学派
2) 管理科学学派
3) 社会系统学派
4) 决策理论学派
5) 系统理论学派
6) 经验主义学派
7) 经理角色学派
8) 权变理论学派等
这些管理学派研究方法众多,管理理论不统一,各个学派都有各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各有自
己的用词意义,各有自己所主张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孔茨称为管理理论丛林。

三、当代管理理论
(一)战略管理
70 年代以后,由于国际环境的剧变,尤其是石油危机对国际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时
的管理理论以战略管理为主,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重点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
动荡的环境的不断变化。
迈克尔.波特所著的《竞争战略》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他强调通过对产业演进的
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
(三)企业再造
始于80 年代,该理论的创始人是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他们
认为企业应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进行所谓的“再造
工程”。
美国企业从八十年代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日本企业也于九十年代开始进行所谓
第二次管理革命,这十几年间,企业管理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类似脱胎换骨的变革。
(三)学习型组织
80 年代末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
企业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需要,在全球市场上争得顾客的信任,才有生存和发展的
可能。
这一时代,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针对学习型组织而展开。彼得.圣吉在所著的《第五项修炼》
中更是明确指出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型组织
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景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11-09
如果你问的是中国管理学,那就是法家-儒家-毛泽东管理学。
如果是西方管理学的历史,基本是如下的发展脉络。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管理学,以他所著的《科学管理原理》为代表。后来也被称为泰罗主义。
2. 20世纪三十年代。
人性化管理。 主要是研究如何激励工人,其理论基础来自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全面质量管理。也就是德明(Deming)所推崇的质量管理。和中国六十年代推广的鞍钢宪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4. 80年代。
强调CEO和高管团队的角色。

5. 90年代
跨国公司的星期,导致跨文化管理研究日益活跃。

6.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企业社会化,管理学走向web 2.0时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