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幼儿教师课堂教学时的有效性

如题所述

《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要做到有效教学。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幼儿有效地发展。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也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选择内容要有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发展。
衡量所选择的幼儿园课程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园的幼儿及教师,而不是看它是否标新立异,量是否够多,是否满足家长要求。一般来讲,教师在选择集体教学活动内容时可采取以下策略提升活动的有效性。
1、回归幼儿实际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使活动内容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要“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可见,课程内容不能脱离幼儿成长的生活世界。幼儿园课程只有面向幼儿,扎根于幼儿的现实生活,选择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为课程内容,幼儿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才能真正有效。
2、课程内容要与幼儿兴趣相符合。
以兴趣作为选择和取舍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依据是满足幼儿爱学、乐学这两个条件的最佳维度。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很早就提出教育要引起和培养学习者的兴趣,并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为依据安排课程。
3、追求真、善、美。求真、向善、爱美是人类的天性。
正是因为幼儿有这种生活简单、想象丰富的特点,所以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把看似矛盾的因素融合在一起,使课程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又充满童趣,让幼儿获得美的享受,为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组织。
  活动设计的合理性是达成目标的有效保障。从纵向看,它反映了活动流程,要求环环相扣,在吸引幼儿的前提下实现活动目标。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关注:
1、活动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在活动的组织中,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材料让幼儿操作,使他们在动手动脑过程中提升经验。但教具不能太多太精美,关键是要把教育目标物化其中,重在指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2、提高师幼互动质量,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
在师幼互动中,师幼双方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挥程度有很大差别,教师一般居于更为主动的地位,而幼儿则相对被动。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师幼互动质量,为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3、进行有效的提问。
提问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日本著名教育家滕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教师应当关注并精心设计提问,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质量。提问要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多样性并要尊重幼儿的差异,对不同的幼儿要考虑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或层次的问题。
三、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要途径。
幼儿教育和游戏密不可分,教师要将生活贯穿于游戏之中,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社会。
1、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游戏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在游戏中,幼儿模拟真实生活的特征,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2、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在游戏中,幼儿会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当幼儿扮演一个角色时,必须以这个身份去看待别人的问题,这样能让孩子学会去理解帮助他人。幼儿在游戏中分配角色、分配任务,交流与讨论,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技能。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
幼儿的意志力比较薄弱,自制力、坚持性都比较差。在游戏中他们分担角色,要根据角色的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否则会遭到同伴的异议。这样,就会使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4、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情感。
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情感,是调整消极情绪的途径。在游戏中,孩子的喜悦、满足、伤心、忧虑都能通过游戏表露出来,这为孩子增加了控制环境的机会,让孩子的消极感情有了出路,减少了孩子的情感失调。
四、环节安排要有效,重难点突出。
  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切忌走形式。要简明扼要,详略得当,突出重难点。例如,有的教师在活动导入时,为了增加趣味性,调动幼儿的兴趣,饶了一大圈才回到正题,其实用一两句简洁的话语就可以直接导入活动。也有的教师为了达到动静交替的效果,提高活动的气氛,让幼儿在操作后,跳一些、唱一些与教学活动无关联的歌曲舞蹈,反而打乱了活动的整体性,不能让幼儿完整的体味活动的意义。还有些教师在活动的结尾环节,往往喜欢向幼儿抛出一个“诱饵”——等会儿老师带你们干什么等,其实活动结束后并没有或不可能兑现。老师的初衷或许是想让幼儿仍然保持兴趣使活动持续延伸,实际上,这样的结束毫无意义,还可能会令孩子产生老师失望的印象。成功的教学结束语,不仅可以系统概括本活动的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拓宽、延伸教学的内容,激发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家庭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港湾,是有效课堂的校外保障。
家长是与孩子最密切的最直接的教育者,幼儿园的教育与家长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加大沟通与宣传力度,引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一体化,做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对有效课堂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1、教师与家长共同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引领家长科学育儿
以短信、邮件、面议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及发展概况,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理念及家庭育儿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办法,让家长真正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更好地为幼儿服务。同时,要增进班主任、保育员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加深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为有效教学提供力量。
2、营造家园合作的教育环境,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和谐健康发展。
引导家长参观幼儿园环境,让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环境有所了解,做个有心人。孩子在家遇到一些他们能自己解决的事时,家长先让孩子自己解决,不要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开展亲子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园内,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动、比赛,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因为孩子并不是我们教师个人的,他们还有家长。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考虑问题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是否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去探索和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成长。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具备深厚的教学功底,形成良好的随机应变能力及课堂调控能力,灵活调控教学活动,灵活应对教学活动中的突发事件,随即生成新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我们要不断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总结反思,善于从教学活动的实际出发,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师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12
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起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帮助,让他们都有自我表现、自我成功的机会,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和自信心。这既是小学数学教学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对暂时后进的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用满腔挚爱和热忱,营造出祥和的心理环境,消除他们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置身于教师的期望之中,在无卑无怯、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中抬起头来学习。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说明,师爱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不仅能激起后进生学习的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