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汉语文学习兴趣

如题所述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经验:
一, 以多种渠道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第一,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教室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一旦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戏剧表演等.
第二,以极富创意的课文导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经验的老师,是非常重视导课的,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时因地而定,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诗文名句导课.巍巍中华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和词家,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课文,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以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我以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为引语,使学生感受那种渴望失地却又不能施展自己抱负的满腔爱国热情,为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设情境.
2,设疑造成悬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如教学《像山那样思考》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请一位学生说说对狼的印象 (生答:奸诈,狡猾.)那么能不能把狼赶尽杀绝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本文,看看文本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这个导语的好处就是巧设疑问,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用讲故事作导语.课文中往往节选一些小说作为研习的文本,上课时以选入的文本为中心,联系前后内容系统的把情节交待一下,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例如教读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在一课前把前五回的情节系统的介绍一下,让学生认识到文本在小说中的地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语文课上,可以到网上找一些相关的图片,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学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时,我在上课时,先出示一些西部落日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自然景色的特点,然后说,"作者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色,想到了哪些古迹 ".这样很自然的进入到"怀想古迹"部分的分析中,也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特定的教学情境.
第三,驾驭课堂进程,注意课堂调控.课堂调控,一般包括进程节奏的控制,气氛的适当调节和学生注意力的调适等几个方面.
1,调控课堂氛围.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的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个学生发生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而不是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促思维.教师应对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2,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新课的讲解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简炼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使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书本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教师还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鼓励最好是不定期的,看似偶然的.在某些活动中,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的形式,由其他组员带动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例如在表演课本剧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都参加,不能让某些学生"被遗忘的角落".
第四,课后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比如在鲁迅的《祝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后编写祥林嫂的生平简历,或者展开想象,假如祥林嫂生活在二十一世纪,重新为她设计一下命运,课后在班上交流,看谁写的生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使学生对所学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二, 培养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做过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占8.4%.学生有许多兴趣,爱好,他们喜欢踢足球,喜欢下棋,喜欢唱歌跳舞,喜欢看课外书报,喜欢看电视……可就是不喜欢读书.究其原因,课业负担过重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老师们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的数量和提高作业的难度,挤占其它学科的时间进行"查缺补漏";白天需要起早摸黑背课文,晚上还要夜以继日写作文……学生承受着学习的重负,失去了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学习其它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头脑早已被课业的重负压昏了,早已厌倦了这样的读书方式,还有什么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我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入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适当的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有益的活动,感到学习不像做苦力一样难于承受.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激发出来.
其次, 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兴趣.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因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
①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结合学习内容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如教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课,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诵,举行诗歌朗诵会,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诗歌或散文朗诵给大家听.
②还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
③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机会.创办班级板报.学生自己结伙,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语文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④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如开展"中学生该不该早恋"辩论赛. 因而,有人把课外活动又叫第二课堂,其实,语文学习中的许多硕果都是在第二课堂中取得的.
再次,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才能.
实施语文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社会给语文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语文课从课内走到课外,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
2,环境考察: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可以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并举办征文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于环境问题的见解,表达他们对于理想环境的憧憬.
3,名胜古迹考察:带领学生寻古揽胜,把所观察到的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亲身体验诗人创作的感情,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使学生涉取到一定的社会知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用他们的知识来解决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只要我们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他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出乎寻常的快乐,就一定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