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私人定制》真的有传言的那么好吗?

如题所述

     当时光岁月褪去目前的非议和风云,冯小刚的《私人订制》应当会成为他的代表作,也是2013年华语影坛的佳作之一。冯小刚用这部相比以往作品有着独特篇章结构的影片,完成了对周遭世界的一种戏谑和祷告----虽然使用的方式可能得有相当一段时间大部分人难以接受。 冯导和王朔在剧本上的匠心独运与之前《非诚勿扰2》的平淡做作相比几乎形成了反差,而一众主角配角的表演之给力更是让人惊讶。整个故事的结构清晰而且排列整齐,活脱脱一个现代版的“见天地,贱自己,谏众生”,而承载着如此分量的这部作品,能够顶着对当今时局和官场的一种看破红尘般的态度挺过审查,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客户范伟的第一个故事看似黑色幽默,实则多少让人如坐针毡,官与民的融合和相对对立,腐败的反而不止甚至人性之本难自制,都经过精彩的场景设计和表演得到了通俗却无伤大雅的论述。不管官和民谁是天谁是地,人性本善还是本恶,都在故事中用缓和里透着冲突的方式得到了俗中带雅的宣泄,这个度及展现充分又不用力过猛本身就需要讲故事的人充分的勇气和技术,而这也让第一个故事成为全片审视和批判力度最强的篇章。

      与之相比,李成儒所谓追求“雅”的过程实在太容易让观者把这个角色与冯导的创作生涯联系起来,其实连不联系都无所谓,搞文艺的都这样,娱乐者的我们又何不如此?雅发于俗,而俗人之为雅而疯,其实不过是用“雅”的外衣掩盖了“俗”的自我。如果第一章还有关政治敏感,那么这第二章显然在人性上着笔偏多,其实这一章的拍摄有些散乱,有力所不逮之嫌,但是老演员的出场让人眼前一亮(仅限对《顽主》和《甲方乙方》有情结的观众),故事的强度让这些问题显得次要。

      第三章则明显结合让人猛一下看不懂的完结篇带来更为朴实和普世的意义----众生贫贱高低全是人,财情大小多少都不留,忠而言之,我们只是奔着终究带不走的东西乱跑,自寻烦恼的高级动物,这对于当今普遍的社会价值缺失的现象,虽不至警钟,但起码似死水微澜----毕竟创作者做了他该做的,而这也是他能做到的全部了。而结尾葛优关于自家车的突然由雅变雅俗,本身既缓解了对于该片说教的质疑----看电影就是纯属一乐,娱乐产品嘛,同时又再次扣回到本片的核心思路:在俗和雅中游走,在理想和现实中迂回。不要苛责导演,当我们对现状无能为力的时候,还不是坐在电影院里对着能够骂的导演着的狠骂一通么?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这种现实(或者起码自己的现实)又面对了多少,改变了多少呢?

      这些潜台词,演职员们没有说,但是个中的回响,已经展现出本片最大的诚意所在,和《一九四二》一样,但是私人订制的世界,自说自话不完美,但是好过回避和失语。如果《甲方乙方》是平民化的喜怒哀乐,《手机》对现实的揭露还尚缺火候的话,那么《私人订制》在秉承原故事主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锐化出鞘,进化成了冯导创作生涯里独特的一座偏锋,不一定讨喜,但是不应忽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