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袁隆平爷爷立了大功

如题所述

起袁隆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确实,作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杂交水稻之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是大功至伟.但是,当记者问他怎么看待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时,这位77岁的世界科学大师却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
接受记者采访时,袁隆平坚信,一定能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
4月29日,袁隆平在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院士,这只是他获得的大大小小无数荣誉中的一个.因为改变世界粮食格局的一个发明——杂交水稻,他已经获得过国家特等发明奖、美国“世界粮食奖”等数十多项国际、国内大奖.但这些奖励对袁隆平来说“都差不多,没有高下之分”,他更关心和一直在努力的就是早日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爱提问、好自由的城市学生立志学农扎根农业
5月10日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袁隆平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因此,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只有这样,才配当一个科研工作者,也才能当好一个科研工作者.”这其实是他多年的人生感悟,从一位普通的城市学生到世界农学泰斗,他一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在兄弟五个中排行老二,小名二毛.1942年初秋,他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并且保持至今,受益终生.
1943年,袁隆平转学到博学中学.期间吃的是杂粮饭,点的是桐油灯,一两个星期才能打一次“牙祭”.但学习还是紧张而有规律的,早上6点钟起床,10分钟后就得洗漱完毕在操场集合做操,这养成了他干事利索、遵守时间的作风.
1947年,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袁隆平由于个头小,没有被选中.在参赛那天,不服气的他坐在参赛同学的自行车后面进入了赛场,体育老师发现他热情很高才勉强答应让他去试一试.结果,他出人意料的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第一名.而其他同学无一入选.不久,他又在湖北省里的比赛中又夺得了男子自由泳的两块银牌.从此,他酷爱上了游泳直到今天,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塑就了他百折不挠、勇于搏击的个性.
上小学时,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尽管父亲袁兴烈希望他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19岁的袁隆平仍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大学期间,袁隆平主修专业是遗传育种学.这一选择决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轨迹,不仅使他的人生丰富而具有传奇色彩,中国一位蜚声世界的科学大师也从此起步.
但袁隆平对自己的学生生涯却有着另一种理解.5月10日,袁隆平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风趣而谦逊地说:“我的大学同学说我的爱好应该是‘自由’,特长是‘散漫’.现在听了这么多的赞扬话,我的压力不小啊!”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就是在这里,袁隆平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意识到只有水稻才是农民的救命粮.
为了让人民不再挨饿挑战权威 发现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袁隆平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终于获得巨大成功.(资料图片)
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脸上堆满了忧伤.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感到了“饿殍”两个字的刺痛.他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也必须做点什么.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而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从此,他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
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鹤立鸡群”.他如获至宝,马上用布条加以标记,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
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当时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突然灵感来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
袁隆平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但单凭人力不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如果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
想到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满信心.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他都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这是他关于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直击禁区.
今天回想起那一切,袁隆平深有感触地说:“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那永远也创不了新,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科技创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头脑,更需要勇者的胆识、志者的坚韧.我们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12

起袁隆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确实,作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杂交水稻之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是大功至伟。但是,当记者问他怎么看待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时,这位77岁的世界科学大师却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

    简介: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毕业院校: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

    主要成就: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代表作品:《袁隆平论文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论文集》

    人物评价:袁隆平先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袁隆平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世界。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