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对,还是司马光对

如题所述

没有谁对谁非。

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   
从各项经济上改革内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规模甚大,其中理财方面最为重要,受到时人抨击。平情而论,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也不能完全推到守旧派反对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检讨。下列可就四方面论之:   
(一) 变法事先缺乏宣传,导致在变法的过程中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在变法的反对阵营中,有一大批的知名人物,而其中的精英部分,在经过足够的宣传说服后应该是可以被吸收进变法阵营中的。   
(二) 政策执行不力─—如青苗法、免役法之实行,与理想相去悬绝。如果贫困民户自愿请贷官钱,尚有可说,但实际上是地方官强迫农民五家互保后在逐家派定数目,称为散青苗,地方官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这还谈什么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这数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负担的。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合适的人才推行新法。   
(三) 刚愎自用─—王安石性刚,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创行变法之初,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安石覆书抗议,深不以为然,二人本是极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从此画地绝交。例如,苏轼本来是拥护新法的最好人选,但苏轼的很多正确的意见也未能被王安石采纳。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终于掀起一次更大的变法活动。 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新法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他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根本触及核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他向元老重臣富弼等人征询富国强兵和制胜辽与西夏之策,他们规劝神宗,在20年内不要提及用兵二字。宋神宗从此不再倚靠这班元老重臣。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王安石入京,用为参知政事,要倚靠他来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当时王安石已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士大夫们大都以为只要王安石登台执政,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为了推动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后条例司废,变法事宜由户部司农寺主持),并与吕惠卿、曾布等人一道草拟新法,各路设提举常平官,督促州县推行新法。由此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从熙宁二年到熙宁九年(1076年)的8年内,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新法。   
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每一项新法的推行过程当中,遂无例外地都遭受到他们的阻挠和反对。到宋神宗逝世之后,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此前的新法便在元祐初期全被废罢。史称元祐更化。   
变法失败后四十一年,北宋灭亡(112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03
在那样一个封建的社会背景下,像王安石这样敢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想法自然是好的,但他变法的方式毕竟是太过激进,不过同时,不能否认王安石新法的可取之处。正如苏轼的反应,起先他是坚强的保守派,但到后来她也意识到了心法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而司马光你也不能说他是错的,毕竟古代的中国,特别是在宋朝的时候,整个社会风气是相当保守的,再加上作为一个标准的文人,司马光的保守也是合情合理的。
王安石和司马光,你不能片面的说谁对谁错,也为他们都是又对有错,一个只看到了变法的好,另一个只看到了变法的差,他们都试图使大宋王朝更加强大,可他们一个为了扭转社会的传统而太过激进,另一个因传统而太过保守。因此,在我看来,从聪出发点讲,他们都是对的;而从方式方法上讲,他们都错了。

参考资料:我的脑子、

第2个回答  2011-06-05
我认为王安石错了,他错在提出的变法过于超前,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所反对,为当时的老百姓所误解,所以他错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6-03
个人觉得王安石对,1他是挽救宋朝的改革对朝廷有利,利国利民。而司马光最著名的无非就是资治通鉴其他的我一概不知。追问

司马光废除了王安石的一切新法,被尊为儒家三圣之一,人品了得

追答

司马光说白了是管家,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他的思想是儒家不假,可是关键是愚民思想,王安石是看到百姓的疾苦但是理论不能联系实际,还有就是当时阻力太大。说白了是胜者为王败者贼。而且王安石和苏轼、司马光都不和。

第4个回答  2011-06-03
这种历史话题,实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安石推行新法,司马光是标准的守旧派。鉴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推行新法,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自然是相当混乱,王安石的见地和主张是好的,但是操作并不像想象般简单。司马光认为社会还没有达到需要变革的糟糕局面,即使很糟糕了,也应该使用更严厉的法度来控制,而不是王安石所主张的改革。个人觉得王安石的危机感过重,司马光就缺乏一些。不能用对不对来一刀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