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如何去修心?

修一颗积极向上,正直善良,不畏惧一切困难的心

如果整天把佛菩萨挂在嘴边,而没有认真的去了解和实践,他的功德几乎是没有的,一定要去了解和实践,了解就是修心,实践就是修行。

一个人对法门不了解,不能深透的去了解它,对于最根本的基础的佛法没有去了解,去实践,这个人就是没有功德。

比如一个人要摔倒了,如果你是凭着人性一霎那,你没有带着一种慈悲心去感受到这个老人要摔倒了,而是一个反射动作把他搀扶起来,你只不过做了一件善事。如果你是感觉到,这个老人家摔倒了之后会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把他扶起来,他很可怜,他像我的父母亲一样,他是过去佛或未来佛,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当你的境界提高的时候,去做任何事情,你就达到了高层次的境界。

如果你用心来做,得到的就是心灵的回报,如果你只是做外表的事情,你得到的也只是外表的回报。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不劳动就想得到,那是不可能的。

当一个人身上有业障的时候,首先,必须先消除那些业障,消灭业障之后,你才能修得好心,否则业力给你捣乱,让你的心定不下来。业力在身上的时候,是乱窜的,举一个例子,当一个人很烦恼的时候,心定不下来的时候,心里想,我要念经,我要念经,虽然嘴巴在念,但是心里难过又烦恼?那个时候心就根本定不下来,就想站起来做点什么别的事情,那个时候自己克制不住自己的心,这就叫乱窜。

比如家里有一点什么事情了,人坐在这里,我要念经,我要念经,而脑子里全想的是家里的事,这就是人的业力乱窜,然后你用什么样的心去修心,就得什么样的回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3
1.用心另眼看世界吧,这世上不是每个人都很顺利,只是看自己怎么解决,比如你走路的时候被人撞了,别人给你道歉了,有时候你还是会觉得很火,但是你却没想到撞你的人心里其实比你还难受,还是想想那句“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如天天开心”。
2.想到心情不好就心情会不好,那就不用想它,如果还是想,那就让自己忙起来,让自己没有空闲去想它,让自己充实地过好每一分钟,再有早晨醒了以后不要恋床,醒了就起来,忙起来,推开窗,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放松全身,让自己想像成一个快乐的小天使……
3.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四周安静,光线柔和,不受打扰,可活动自如的地方,取一个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姿势,站、坐或躺下。
4.活动一下身体的一些大关节和肌肉,做的时候速度要均匀缓慢,动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了。
5.作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放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13
明心见性以前,任你修什么法门,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炼”的范畴!以未悟真心,于修法即不能无疑。虽亦努力用功,但有疑虑留碍胸中,不安之相即无法避免。而此不安之相即是生死根本,故虽对治功深,不为真修。普照禅师《修心诀》云:“修在悟前,虽则努力用功,不忘念念薰修,但亦着着生疑,未能无碍,如有一物碍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现在前。日久月深,对治功熟,则身心客尘,恰似轻安。虽复轻安,疑根未断,如石压草,犹于生死界不得自在。”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但任何人都免不了有此一段盲修瞎炼的过程。待打开桶底明识本来后,就路还家,随缘了习,任运双修定慧,天真无作,动静常禅,方是无修之真修。《修心诀》云:“即或劣机,见性后烦恼浓厚,习染深重,对境而念念生情,遇缘而心心作有,甚或被境缘昏乱淆惑,昧却本来者,虽亦藉种种对治方便,除其劣习,去其污染,不无有功之修,但以念念无疑,不落留碍,日久月深,力极功纯,自然契合天真妙性,任运寂知,与前胜机,更无差别。”故学佛者,必先以明心见性为期,待明心后除断习气,方为真修。亦余之所以大声疾呼,不须参究刻板死煞话头,只由师家直接指示心性,令学人当下悟去,再着手真修,以免唐丧光阴也。   或曰:明心见性,即是圣人,非但不须再事修习,还要现种种神通变化,大异常人,所谓大机大用,神变莫测,今何故反谓悟后方是真修?   答曰:今时学道人有二种过错:一者以为悟后即是圣人,应现种种神变。如不能变现,即为非悟,只是口头禅,空说真理而已。因之心生退屈,反堕无分之失者,比比皆是。二者,则谓宗下原本无修无得无证,一悟便休,何须再事修治?以致虽已理悟,而习气依旧,日久月深,依前流浪生死,未免六道轮回。关于这一点,前面本已谈过,似不须再讲,但以关系修道人成败至钜,且又系眼下学道者错会病根所在,故不嫌辞费,再详论之。   《修心诀》云:“入道多门,以要言之,不出顿悟渐修二门。”又云:“此顿渐二门是千圣轨则,以上诸圣,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所谓神通变化依悟而修,渐薰所现。非谓悟时即发现也。”   圭峰禅师云:“识冰池而全水,藉阳气以消融。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薰修。冰消则水流润,方显溉涤之功;妄尽则心虚通,始发通光之用。事上神通变化,非一日之功可成,乃渐薰而发现也。”   仰山示众云:“我今分明向汝说,且莫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圣末边事。如今只要识心达性,但得其本,莫愁其末;他日后时,自在具足。若未得本,总将情学他,终不可得,得亦不真,将来成魔有份。”   以上所引,可知顿悟是:凡夫迷时,妄执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自己灵知是真佛,常于心外觅佛,东奔西走,忽被善知识指个入处,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识自本心。而此心性,原无烦恼,原无生灭,本自圆成,本自具足,与诸佛无殊无别,而且由凡夫至佛位,更无阶级次第,故云顿悟。   虽云顿悟,但属理边,事上习染,多生历劫,生来死去,执着坚固,卒难顿除。故须依悟而修,渐除习气,直至妄尽,神通方显,绝非于顿悟理时即现神通。故修道者,须明过程,识别先后,切不可因未通而自疑,更兼疑他人。以为均不能悟道,而另走蹊径,误入歧途,纵经尘劫,亦不能成道。
第3个回答  2019-05-13
所谓修心,最好是从根本来入手!如何从根本入手?从生活修行等一切当下,观照一切外境万相迁流不住,四大假合之色身在生老病死过程中一刻不能停住,如流水一般,不可住,不可留,不可得。深刻体会,诸行无常。观照一切心念迁流不住,其中所形成的一切意识、观念、逻缉、推理、思维、知见等等万法,皆随因缘起生,随因缘而灭,其中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执着为我的。既然万法无我,不执有一个我,自然不会执着有一个对立的他人、众生,既然无我,贪嗔痴心从何安立?犹如暴雪入海,既无我筏之身,贪嗔痴之暴雪入海,不见踪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