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重农抑商 那为什么孔子还看不起农民

如题所述

孔子未曾“轻视农民”

《〈论语〉新译》主编 金 池

有人一度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错误观念强加给孔子,说什么孔子是一个“轻视农民”的人。孔子是不是宣扬过“读书做官”的思想,而“轻视农民”呢?请看下面的事实:
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旧译”是——“孔子说:‘君子只谋求行道,不谋求衣食。因为耕田嘛,免不了饿肚子;读书嘛,就可以升官发财。所以,君子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旧译”显然在告诉人们:孔子是一个“轻视农民”,鼓吹“读书做官”的人。实际上“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的意思是“君子重要的是谋求正道而不是谋求吃喝。耕田,在挨饿受苦时不离正道;进学,在任职做官时也不离正道。”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道”的重要性,阐述了人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之间的关系。就是说,君子重要的是谋求正道而不是谋求吃喝。即使是耕田时,贫穷受苦,甚至饿肚子也不偏离正道;即使是进学后,升官之后,有权有势也不偏离正道。可见,孔子强调的是“馁了也在道中”和“禄了也在道中”,做人要谋道、忧道、走正道,并没有轻视耕田和宣扬读书做官的思想。
另据《论语·学而》记载:“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恭敬从事而取信于民,要节约财用而爱惜于民,征用劳力要不违农时而不误于民。’”这里,孔子既然提出“征用劳力要不违农时而不误于民”的观点,就说明他关心农民、体恤农民、爱护农民,怎么能说他轻视农民的呢?
有人说《论语·子路》记载的“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这就是孔子轻视农民的依据。其实,这样的推理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樊迟请教学习种庄稼的知识,孔子说“我不如农民掌握的种庄稼的知识多”,这是实话实说。樊迟又请教学习种菜的知识。孔子说“我不如种菜的人掌握的种菜的知识多”,这也是实话实说。试想,即使到现在,除了农业大学的教师、教授外,有哪个大学的教师、教授比农民、菜民掌握的种庄稼和种菜的知识会更多呢?有人说,孔子说的“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就是蔑视农民和菜民。这也是无稽之谈!试想,假如一个学生到中文老师那里询问造原子弹的知识,老师说“我不如搞原子弹的人掌握的有关原子弹的知识多”,难道这就意味着这位老师看不起搞原子弹的人,蔑视搞原子弹的人吗?其实不是。
至于樊迟出去以后孔子感叹的内容,也没有离开培养管理型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个话题。就今天而言,我们培养一个宇航员,难道目的就是等到来日叫他去种庄稼、去种菜的吗?显然不是。再说,种庄稼需用人,种蔬菜需用人,造机器需用人,握枪杆需用人,管理政事和军事同样需用人。不同的学校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学成以后去任职只是分工不同,哪有高低贵贱之分,哪有谁看不起谁,谁轻视谁的现象存在呢?
又有人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就是宣扬“读书做官”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正确的译文是:“官做好了还要继续深造,学习好了就要任职实践。”就是说,官员深造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学院实践可以进一步使自己学得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便在工作岗位上获得丰硕成果。联系起来看,这句话是针对官员和学员而言的,强调的是“学习”。学习主要包括学习做人和学习文化。大家知道,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官,是学做人学得好和学文化学得好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讲,学做人学得好和学文化学得好是德才兼备,成为一个好官的基础。这里的“仕则学”和“学则仕”其目的在于“优”,在于提升官员和学员的素质以至于“优”,以便更好更快地发展。这里面哪里有鼓吹“读书做官论”的因素在呢?
还有人说,据《论语·子罕》记载,孔子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样的话,证明他是一个“瞧不起‘庄稼汉’、瞧不起劳动人民的人”。事实果真如此吗?并非如此。因为“鄙夫”不是特指“庄稼汉”的专有名词,而是专指“知识浅陋的人”。可见,孔子背负“瞧不起‘庄稼汉’、瞧不起劳动人民的人”的“黑锅”,不是因为孔子思想偏颇,而是“旧译”把“鄙夫”错译为“庄稼汉”造成的。”现在我们把孔子的话复原过来,译为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个知识浅陋的人问我,我对于他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但我抓住问题的正反两面竭力探究答案就有了。”这里面哪里有“瞧不起‘庄稼汉’、瞧不起劳动人民的人”的因素在呢?
总之,鼓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轻视耕田、轻视农民,以及宣扬“读书做官”的思想是封建意识,我们应持反对态度。但是,有人把封建意识栽赃在孔子身上,说什么孔子轻视农民和菜民,轻视劳动人民,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我们同样持反对态度。一句话,孔子未曾“轻视农民”。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af7ff0100p0jq.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27
很简单啊,虽说孔孟言行是圣人之道,但是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人,总会有一些个人情绪色彩暴露在平直的言行里,况且孔子是知识分子,在古代的知识分子多少都有点自命不凡、自视清高,看不起目不识丁的农民也不是什么稀奇的现象。莫说古代,现代社会算和谐吧,但是这种职业和性别的歧视还是处处有体现啊,早就见怪不怪了。其实说起来,从古至今,最受这种精神压抑的,还是农民阶级。
第2个回答  2011-07-27
很简单啊,虽说孔孟言行是圣人之道,但是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人,总会有一些个人情绪色彩暴露在平直的言行里,况且孔子是知识分子,在古代的知识分子多少都有点自命不凡、自视清高,看不起目不识丁的农民也
第3个回答  2011-07-27
孔子没有看不起农民,他看不起的是农家(战国的一个学术流派),学者见的互相鄙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