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什么时候死亡的?

大概是因梁黄米死亡

乾隆皇帝崇尚武功,环境优越,性格开朗,身体健壮,一生几乎没有生过什么病。1798年(88岁)十二月初一开始进生脉饮,共进生脉饮(人参一钱,麦冬二钱)359次,用人参三十七两九钱。以后还进过镇阴育神汤(人参一钱,生地五钱,白芍四钱,龟板五钱,竹茹三钱,当归二钱,制半夏三钱等),灯心竹叶汤,温中理气丸等。直至死亡太医诊断还是,圣脉安和,和(或)“心气不足、身软神倦、神气恍惚、时有身软、夜间少寐、梦寐不安”等语。在死亡前一天,1799年(89岁)正月初二,太医诊断还是圣脉安和,惟气弱脾虚,进参莲饮(人参一钱五,建莲三钱)四次,用人参六钱。初三晨时驾崩。这是一个吃生脉饮到死的例子。

一个有心气不足,身软神倦,神气恍惚,夜间少寐,梦寐不安的88岁老人,这么会有圣脉安和呢?这样的人显然是阳虚,气虚的人,其脉应为细弱。给乾隆皇帝吃的除人参外都是补阴药和凉药,如麦冬,竹叶,生地,白芍,龟板,竹茹等。“当归”是在大群凉药中使用的。连补气的黄芪、温热的干姜、十全大补汤都没有用过,更谈不上参附饮等。一个气虚,阳虚的老人,长期(一年)吃寒凉之剂,那有不吃坏,不吃死的。结果死于隆冬。这也是阳虚的证明。真是一点真阳寄坎宫,固根须用味甘温,甘温有益寒无补,堪笑庸医错用功。太医当然不是庸医。按乾隆的体质,如有正确的治疗,多活几年甚至十几年应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乾隆皇帝的死并非老死,应是“失治”的死。说明生脉饮不能祛病延年,起死回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20
爱新觉罗·永琪,为清朝第六世皇帝清高宗乾隆帝的第五子。<br>  永琪(1741-1766),字筠亭,生于乾隆六年(1741)二月初七日,卒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三月初八日。 [编辑本段]生平  幼聪慧学,少习马步射,武技颇精。博学多才,娴习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历算。尤其精于天文算法,所书八线法手卷,至为精密。著有《蕉桐幐稿》传世。其算法传子绵亿,再传孙奕绘,奕绘著《本形篇》记其梗概。永琪工书善画,尤长于书,与其弟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齐名。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初五日,圆明园九洲清宴殿火灾,永琪亲背乾隆逃出火中。三十年(1765)十一月,封和硕荣亲王。深得乾隆钟爱,曾属意其继承大统。永琪封王后即染病不起,四个月后不幸以26岁英年早逝,谥号“纯”,即“和硕荣纯亲王”。<br>  可以看到,荣王的博学多才,工书善画,恪尽孝道正是乾隆觉其“贵重”的主要原因。因为这几个方面正是乾隆帝所推崇并亲历实行的,荣王在这几个方面都做的十分出众。尤其是九洲清宴殿火灾一事,乾隆当时曾因为和亲王爱新觉罗·弘昼没有及时前去救援一事大发雷霆,而荣王亲自将乾隆背出火中,想必在乾隆心中造成了不小的震撼,也就是在此事过后的第一个可以封王的年份(清廷亲王的册封每五年进行一次),乾隆就将年仅24岁的永琪封为荣亲王。<br>  应该注意到的是,荣王的册封是在其身前,而不是死后追封。这在乾隆的诸子中,只有三人有这样的殊荣:皇五子爱新觉罗·永琪(封荣亲王)、皇十一子爱新觉罗·永瑆(封成亲王)、皇十五子爱新觉罗·永琰(封嘉亲王,即嘉庆帝)。而永琪是最早享受这一荣誉的。<br>  此外,“荣”字也是一个十分尊贵的字。清史上还有另一位荣亲王,就是顺治帝宠妃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这位皇子只活了三个月便去世,顺治帝本想追封其为皇太子,但因孝庄皇太后阻拦,只得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由此可见,乾隆封永琪为“荣亲王”,本身就已说明了对他寄寓的厚爱的期望。<br>  其次,荣王的谥号“纯”,也能说明乾隆对他的钟爱。因为乾隆自己的谥号也是“纯”,在乾隆帝诸多的儿女中,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可以享受与父亲同用一个谥号的殊荣。从同用一个谥号来看,至少荣王和乾隆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乾隆对荣王的喜爱。<br>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在比对乾隆诸子的生平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永琪曾在一段时间内当过实际意义上的“皇长子”。关注一下从皇长子永璜至皇五子永琪的生卒情况:<br>  皇长子永璜,生于雍正六年(1728),卒于乾隆十五年(1750);<br>  皇次子永琏,生于雍正八年(1730),卒于乾隆三年(1738);<br>  皇三子永璋,生于雍正十三年(1735),卒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br>  皇四子永珹,生于乾隆四年(1739),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1763)出继为履懿亲王孙。<br>  皇五子永琪,生于乾隆六年(1741),卒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br>  也就是说,由于永璜、永琏、永璋均早逝,永珹又于二十八年过继给他人,在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至永琪逝世的三十一年三月初八日为止,永琪确确实实是实际意义上的皇长子。由于“皇长子”的身份在协助皇帝上必然有比其他皇子更多的机会和责任,乾隆也有更多的机会看到这位皇子的才能。想必也是乾隆喜爱永琪的另一个原因。<br>  另外,乾隆曾说:“其时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洲、蒙古语、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此话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使马戈尔尼谒见乾隆时,乾隆帝在谈到诸位皇子时提到的。在外国时节面前毫不讳言地指出要传位于荣王,又是在荣王逝世二十多年后,足以表现乾隆对荣王的喜爱和怀念。 [编辑本段]真正死因  其文自注曰:“王患附骨疮,不得溃,昨冬病中受封,今三月薨逝。”陈兆仑所说的昨冬病中受封,是指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距离二月初三日,乾隆探视永琪之病差不多已间隔了十个月,而此时永琪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因病剧,始加封为亲王”,这才促使乾隆封其为亲王,以慰其心。<br>  附骨疮即附骨疽的讹写,据《医宗金鉴》所述,此“系调治可愈之证”,可见在当时并非绝症。“附骨疽生于大腿外侧,……由体虚之人露卧风,冷浴后乘凉寒湿侵袭,或房欲之后盖覆单薄,寒邪乘虚入里,遂成斯疾。初觉寒热往来,如同感冒风邪,随后筋骨疼痛,不热不红,甚则痛如锥刺筋骨,不能屈伸。”乾隆谈及永琪,曾不无遗憾的说“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觉贵重,且汉文、满洲蒙古语,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未名言,乃复因病旋逝。”可见永琪精于骑射,其病之起极有可能缘于风餐露宿骑马射猎所致。而因病旋逝,感觉病起仓促,可能即是因为陈氏所言的不得溃,此症状的特征是“三阴不足,外邪过盛,大腿通肿,皮色不变,疼痛日增不消不溃者,此属虚寒骨冷。” <br>  特别需要说明的一点,附骨疽在现代医学也属于骨结核的一类,相关资料皆言其没有发现此症可以遗传,但是爱新觉罗家族患此症的不少,比如怡亲王允祥及其子弘暾即患有此病,(稽古右文的交辉余韵版有相关资料,大家可对照看下)而光绪我记得也有骨结核,如果说这种疾病并没有遗传,但是有可能和他们容易患天花且不易痊愈进而导致死亡一样,用乐乐的话说他们可能属于遗传易感,比别人患此病的几率要高很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