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怎么教导2个儿子成材?

如题所述

  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成为只能作「外饰」好看的东西,要当个有用的人。“辙”虽很少能享受到功劳,但却能躲避祸患,所以苏洵给次子取名苏辙。

  作为父亲的苏洵,年近五十,两鬓有了微霜,看上去像一个老头。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却淡漠了做官的念头。他不想考试。但两个儿子要考,他把对功名的期待寄托在让他骄傲的儿子身上。
  眉山到开封,路途遥远,父子三人走了足足两个月。路途的劳顿和艰辛,被性喜玩耍的苏洵引导着吟风弄月,寻章摘句,开玩笑,讲故事,一路读书,一路游历,调和得充满生趣。偶然遇雨,父亲带着儿子避在一处,父亲独坐思虑,两个儿子加紧温习,风声、雨声、读书声,遂成绝美景致。
  思及苏洵少时,正如他所说:“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他豪放不羁,喜好游侠,很难坐下来伏案攻读,成天留恋山水,虚掷时光。到了二十五岁,书没有念成,还是个既无学问又无功名的白丁。但是,对苏洵而言,“留恋山水,虚掷时光”却是“无心插柳成荫”,在一定意义是成就了两个儿子:远方充满了神奇的诱惑,太多的艰辛和意外,给了他太多的思考和收获。每次游历归来,他都为儿子奉上一道精神的盛宴,独特的思考,敏感的情怀,文人的视角,为两兄弟打开了一道神奇的大门,开始了他们对五彩世界的漫游!
  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第二年春天就轰动京城:欧阳修一句“三十年后,无人道我”,年仅22岁的长子名动京城;20岁的小儿子也同科进士及第;宰相韩琦欣赏他的文章,召试舍人院,他推病不应试,后被任命为校书郎。
  培养拥有苏轼和苏辙两个的儿子,已经足够苏洵名垂后世。但他更以个人的奋斗和成功旌表史册:他自27岁始,闭门谢客,发愤攻读。两次落第,“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把自己造就成一位大文学家,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20
苏洵其人大器晚成,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之前一直顽劣不堪。
他在25岁同友人出游回来后见妻子面容忧虑,细问才知,妻子程氏并不指望丈夫出人头地,而是将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但最近觉得管教起来力不从心。他大感惭愧,觉得将来会被儿子耻笑,才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
而他真正发奋是在其后---一次他二哥让他写下自己游览名川之后的感想,他冥思苦想却无从下笔,画不出,写不来。他二哥苏涣见此便说“我有一个心愿,我苏氏只知苏味道是我们的先人,往后就语焉不详了。从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苏杲、曾祖叫苏祜。三弟既然喜欢周游,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别人的族谱,把我们苏家族谱编出来呢?”
苏洵在编纂族谱中,深受激励,渐渐发奋,而他的勤奋也带动了他的两个儿子,言传身教,最终有了一门三父子同上榜的美谈。

说白了,就四个字,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希望能帮到你,O(∩_∩)O~
第2个回答  2011-04-20
传说中苏轼、苏辙小时候都非常调皮,不喜欢读书。苏洵用了许多办法,都不见效。后来他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当两个儿子在玩耍时,他就躲在一个他们看得见的角落看书。两兄弟好奇,跑过来看老爸偷偷摸摸在干什么。苏洵每每故意慌慌张张地把书藏起来,于是苏轼兄弟更好奇了,想方设法偷老爸的书看。由于本身天资聪慧,他们渐渐都迷上了读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