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到底有多重要,看苏洵是怎么教育自己孩子的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3

家庭教育到底有多重要,看苏洵是怎么教育自己孩子的:

在《三字经》里有这么一段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位苏老先生二十七了才开始发奋读书,即使到老也从来不后悔这件事做的太晚。所以,你们年轻人啊,更应该向老先生学习,勤奋读书。

苏轼的父亲苏洵,结婚挺早的,十九岁的时候就跟当地的望族程家女儿成了婚。古人早就有云“成家立业”,可他事业一无所成,却反而先成家了。后来去考进士,考了很多次都没有考中,比如放在我们现代社会里就是考了好几次大学,都因为学习太差没考上。不过,小编觉得,考不上大学不一定说此人无用,即使读了大学也不意味着这个人将来就一定会有一番作为。苏洵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进士考不上了,那就算了,朝廷为官也不一定很好,还不如做一个独立自由的学者、思想家。于是,他开始发奋图强了,读遍了《诗经》、《楚辞》、《孟子》,对韩愈、司马迁、班固等人的作品也是经常熟读。欧阳修也说过,苏洵的知识积累得极其深厚,文字功底很扎实,所以才能下笔千言,引经据典都是信手拈来。

到后来,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在他四十八岁的时候带着苏轼、苏辙去京城,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没想到京城的少年们全都学习他的文章!

他不但自己经常学习,更是充当了孩子们的老师。苏洵一直觉得,自己少年时玩世不恭,没有好好把握机会去学习,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真是不应该啊!为了让孩子们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在苏轼和苏辙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的文学造诣了。

但是苏洵并不是采用一味得填鸭式方法教育孩子,反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去“感化”孩子们,让他们爱上学习,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从而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当两个孩子正在玩闹嬉戏的时候,他就在旁边拿着一本书,假装在偷偷看,而且不时笑出声来,孩子们因为好奇,就跑过去问他在看什么,他反而把书藏起来,不让他们看。这样一来,孩子的好奇心更重了,等到父亲不在家的时候,两人就偷偷把父亲的书拿出来去看,反而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这个方法就是利用孩子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自己动手,自已愿意去看,而不是强迫他们去学这个,又学那个的。跟现在教育相比,你不能说古代教育又多不好,还真的是事在人为,孩子的学习兴趣,真的是在于父母怎么教导。

苏洵跟孩子们之间像朋友一样,并不是一位多么严厉的父亲或者老师。他经常把自己的游学所见所闻跟他们讲,以便增加他们除了课本之外的知识学问。他习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教育孩子,也经常教导他们不要

“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而且一贯主张自然成文,不需要刻意矫揉造作,文章“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可以说对他们的文学修养甚至是为人处世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苏轼在回忆那段日子的时候感慨地说:“自少闻先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他们的性格,苏洵对这点很了解。苏轼从小的性格就是热情奔放,很开朗活泼,而苏辙正好相反,沉静恬淡。于是苏洵给苏轼起名为“轼”,《说文》是这样解释的:“轼,车前也”,这就暗示着张扬和超前的意思,很符合苏轼的个性;字为“子瞻”,有远望的意思,是取自《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中的“望”,就是希望苏轼做事能够三思而后行。给苏辙起名为“辙”,这个字的本义是指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这也就符合他内敛的性格,字为“子由”,不言而喻,就是希望他能够自由洒脱。从取名字上我们就看得出苏洵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了,既是才华满腹,又对孩子的教育细如巨微。

两兄弟的感情就像车轮和车辙一样,彼此相依,相铺相成,患难与共。《宋史·苏辙传》中记载:“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后世有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洵、苏轼、苏辙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这些功劳全都归功于苏洵教导有方。

后来,如我们所知,苏轼成了一代文豪大师,他的作品世袭相传,而苏辙呢,走上了仕途的道路,官至尚书右丞,相当于宰相,虽然苏辙没有苏轼那么名气大,因为他的建树是在政治方面,不是文学,但是他在文学上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他作的《六国论》等著作也是被后世称赞不绝,成了脍炙人口的经典。

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家庭教育真的是实在太重要了,希望现代教育能够鉴古思今,真正做到培养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热爱知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1-23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应该经常和孩子做一些亲子活动,比如智力比拼,看看电影什么的,我最近一直在关注麦兵兵之夺宝联“萌”的消息,看那个预告片觉得好好看呢,三只可爱的萌宠我都很喜欢,1月27日就要上映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