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别催了,90后真“结不了婚”

如题所述

“你都27了,谈了5年恋爱为什么还不结婚!?”

“妈,我真结不了婚啊,别催行吗?”

第一批 90 后今年已经 28 岁了,在这个被认为适婚甚至晚婚的奔三年纪里,他们还没结婚。

都说 90 后不结婚是因为懒、自私、没玩儿够、不想负责任,其实未必,或许他们是真的觉得当下的自己,还“结不了婚”。

一、穷,也不愿花父母的钱

90 后似乎是除了 00 后以外,生活物质条件

最好的一代人。

他们若想结婚,那就是双方父母加上夫妻二人一共 6 个钱包做靠山,怎么会没钱结婚?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愿受到父母的控制。

吴晓波采访过一位 90 后创业者孙宇晨,这个 90 后主张 30 岁以前不结婚、不买房、不买车。

因为他知道“如果父母给你钱,肯定伴随着他们对你的控制。”

对于大多数 90 后来说,想买房买车结婚就得靠父母给钱,但是与之相应的,是要听父母的安排:在哪里工作,和谁结婚……

90 后不愿接受这种控制,但若要在二十几岁就做到完全经济独立买房买车,可就太难了,他们甚至连租房都租不起。

数据显示,2017 年一线城市应届生平均月薪在 6917 元左右。

即使从清华大学毕业 5 年的第一批 90 后,月薪也不过 12352 元,这对于想在一线大城市结婚成家来说,真的不算多。

北京五环内几乎没有租金低于 5000 元的一居室出租,也几乎没有低于 5 万元每平米的房价。

数据显示,北京的房租收入比超过 60%,这意味着北漂们每月要拿出一半以上的工资去租房。

买不起房,也租不起一居室,是许多 90 后结婚的最大阻碍。

可 90 后明知道买不起房结婚也不攒钱,因为根本攒不下几个钱:

年初计划存 3 万,现在距离计划还差 6 万;

兜里剩 600,过节给女友转了 520。

有数据显示,90后56%的人没有存款。

根据腾讯发布的《腾讯00后研究报告》显示,00后平均存款约1840元,约为90后平均存款的3倍,90后平均存款只有815元。

即便如此也不愿降低生活品质:

能出门打车就不挤公交地铁、集齐各大电商平台和视频网站的会员年卡、健身房年费、换手机、每年 2 次旅行、为偶像氪金、网红餐厅下午茶必须打卡、谈恋爱约会看电影吃饭送礼一条龙……

花的比赚的多得多,90 后人均负债已达月收入的 18.5 倍,他们对于“自杀式消费”的解释为:

存钱也买不起房结婚,不如及时行乐,买杯奶茶买只口红让自己开心一点。

“谈恋爱已经很费钱了!结婚?想都不敢想!”

“90 后都穷得叮当响了,哪有钱结婚?”

二、连见面的时间都没有,怎么处对象

除了没钱,他们也没时间谈恋爱,不管有没有对象。

“好不容易有个接触的对象,约会时我却还在用手机加班。”

“可我连认识新朋友、相亲的时间都没有,除了加班就是加班。”

《2017全国加班报告》显示,90 后加班到晚上 9 点是普遍现象,特别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人民日报 发起的微博调查显示:双休日能两天全休的人数不足11.9%,而两天都要加班的占到32.7%。

即使双方同居,加班回到家,“要么一方已经休息,要么俩人低头默默玩手机,唯一能共同做的,就是一起点个外卖凑满减。”

他们说,这是约会降级,更是恋爱降级。

据《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显示,北京市人均通勤时间最长,为 56 分钟,其次是上海市和重庆市的 54 分钟。

而住在五环外的 90 后,每天几乎要花上 3-4 个小时挤在地铁和公交车里。过长的通勤时间偷走了属于 90 后的恋爱约会时间和精力。

“一天工作结束回到家中,感觉身体被掏空,连和对方视频语音的力气都没有。”

“我们已经一个月没见过面了,虽然生活在同城,但一个住南五环一个住北五环,和异地恋没什么区别。”

最近常有人说 90 后是进入了低欲望阶段,其实不然,他们消费力凶猛,欲望强烈,对另一半的要求只增不减,只是这一切都得不到满足而已。

“和我一样聪明勤奋努力上进的人,不知道在哪猫着加班呢。”

90 后的佛系,只是求而不得后无奈的妥协。

三、垮掉的不是 90 后,是传统婚姻观

90 后与 50、60、70、80 后最根本的区别是,他们不再是集体主义者,而更倾向于个人主义——一切从自身出发为最终考量。

“一个人挺累的,就怕两个人更累。”

在 90 后看来,没有该结婚的年龄,只有该结婚的感情;

三十不是“而立”,三十只是“而已”;

不是到了岁数就生孩子,而是做好准备后再谨慎地考虑要孩子的事儿。

尽管他们的父母常把“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挂在嘴边,也改变不了他们“绝不为了结婚而结婚,更不为了养儿防老而生孩子”的信念。

“是外卖不好吃,还是游戏不好玩,现在结婚如果注定要以牺牲生活品质为代价,那我为什么要着急结婚?结不了,就不结呗。”

关注自我感受未必就是一件自私的事儿,相反,这或许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进步。

俞飞鸿最近接受采访时的言论,受到社交媒体上大批 90 后的追捧,他们认可这样的婚恋观:

结婚或单身,都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哪个舒服,选哪个。

比起“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他们更认可的是:人生的各个阶段不应以“ 25 岁结婚”、“28 岁生娃”这种年龄线划分,每个人的步伐是不同的,或快或慢,适合自己才好。

他们当下选择不结婚并不代表他们就是不婚主义者,也不代表他们就不向往美好的爱情和婚姻;

只是他们愿意多花一些时间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等待那个唯一契合的灵魂出现。

90 后嘴上说着随便,“大不了离婚呗”,但从内心里,依然憧憬“白首不相离”的感情。

他们希望做好心理、物质和事业上的准备后,再从容地进入婚姻,不愿匆匆忙忙、稀里糊涂地结婚生子。

“我自己还没长大没活明白呢,我能处理好婚姻吗?能照顾好另一半,养得起我孩子吗?”

90 后觉得结不了婚,说到底是自我要求的提高,不愿凑合将就,也不想依赖家里,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因此对待婚姻的态度更多了一份谨慎,这是他们更负责任的表现。

谨慎、理性和负责,从来都不是一件坏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