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没有了喜怒哀乐是因为什么?

如题所述

我们都知道喜怒哀乐不仅是我们情绪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它能很好的表现我们自身的情绪,以此来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情感。那这个人人天生就拥有的事物,有些人却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却将其丢失了。

遭受过沉重打击

有的人在遭受过沉重打击之后,觉得生活了没有希望,并且对生活的一切事物都已经不在意,因此他们会选择封闭自己,不仅封闭自己的情感,也封闭自己的情绪表现。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这个打击之中失去了重要的人,也或许是在情感中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还有可能是感受到了无法磨灭的失败,一蹶不振。因此才会觉得没有在意的,也没有什么值得让他们表露出自己的情绪。

不为人在意

而有的人在生活中丢失了这些情感,是因为他们之前及时施展了自己平时的感情,但也不被别人在意。即使是自己伤心难过的时候,别人也当做没看见一样。这种情况不仅是自己身边的普通同学同事,甚至连自己的亲人、朋友都不怎么在意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在他们眼中自己就像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自己一切的情绪都只有自己能感受和注意,因此他们就决定不如将所有的情感都放在自己心里,全让自己消化。

刻意的隐藏

而有的人其实并不是没有了情感,他们是学会了将其隐藏。因为在他们看来,有的时候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往往会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他们选择隐藏自己尽的情感,以此来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无所牵挂

还有一种人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没有了牵挂,或者说根本都不在意其他人的目光。因此无论是别人对自己的伤害,还是各个方面的压力,他们都选择了视而不见。因为在他们心中没有什么能干扰到自己,自己的情感也只有自己能够得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6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喜怒哀乐,说明他已经对人世间的百态都已看透,而且在他内心造不成任何的波澜了,说明他就像一个行尸走肉一样

这有可能是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无论是感情上还是生活上,都让他丧失了对生活的想法,面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因为面对世人的冷漠,还有无情?自己都没有任何能力,只能默默承受,喜怒哀乐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奢侈,毫无表情成了常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16

一个人没有了喜怒哀乐,要么就是说明这个人的信仰很虔诚,道行修为很高,已经大彻大悟了,轻易不会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情绪,内心里面看待任何人和事物都是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这样的人也可以说是内心很强大的,往往多是修行之人才会如此,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说这样的人在生活中经受了比较大的打击,整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精神已经颓废或者崩溃,感受不到什么悲喜了。

第3个回答  2020-07-10
是因为看透了人生,觉得世事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因此他们也就失去了喜怒哀乐的情绪。
第4个回答  2021-03-16
那样没有滋味没有觉受只是凡夫的心哦
当一个人在修行时,将心导向明觉,获得力量的提升,善的生起,这样导致必然的结果呢,是心的快乐,心的轻安和常常感到顺利、适意。
佛陀的教导里我们有这样的正见:
一切法,都是依于因缘生灭变异;没有独立存在的事物、没有独立存在的情况,一切都在变异。
心呢,如果依于无常的而不断变化,追逐着在无常变化之中伫立,就像在风浪中希望获得安稳,只能依靠不断地集起。
这样,是佛陀教导的对于苦,和苦集的正见。
那知道了这样是苦,我们来想想,有什么策略来解脱呢?
想要不生活在变异里,不依于苦而集起呢,需要像是解开绳子的结那样,去很细微地了解自己的心,知道怎样是苦,怎样是乐——
苦呢,就是更多的集起;乐是集起的放松、趋向解开、平稳、顺利。
乐有几种情形:
一种是善心。普通人的善心呢,可以是无贪的心、无嗔的心、无痴的心。像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惭愧的心等等,这些都是善心。
一种是具有禅定的心。这样的心趋于安稳,不断地依于善心来平稳地生起、持续。这样的安止状态叫做定。定趋于更高时,心的念住感,即不断工作的繁重程度就不断减轻,集起也会变轻。心也会越来越舒适适意。
那佛陀教导的,真正的乐,是超越普通的心,也超越被称为上人法的禅定的心,达到圣者的心,解脱了生灭变异之苦的心。这样的心能够住于寂静,不依于生灭变异的法而集起、伫立——
圣者即使受苦,感知、辨识到这是苦的,是心的集起,是依于无常的变异,
也不会依于苦而生出不如理作意,即不会因为受苦而以为变异的、苦的是自己。
苦就苦咯,
如是,阿拉汉已经了知:
苦会生起,苦会灭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