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中小学英语教学比重,你赞同吗?

9月23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的答复。记者注意到,教育部在答复中表示,中小学外语课时占比低于语文等学科。

不赞同,中文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身为中国人我们非常骄傲)但尚不是最通用的语言。
我们的祖国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开始开始学习英语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便确定了大学课程中包含英语,2001年颁布了小学英语教育。

中国的基本教育(小学至高中)阶段,特别是中学阶段,外语以英语作为必修课的超过90%。中国自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日制普通大学推行英语等级考试,作为对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必修课课程的达标要求。



简单性 英语是世界最简单的语言是国际公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语法上,简单有规则,没有什么随意性;

标准性 英语的标准性主要表现在口语发声方法上。

一是它的歌唱性决定了它的发声方法是有技巧有标准的,不可能是随意性的。

所以英语语言没有方言只有地方口音。

从全世界来看,说英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任何语言的人数,10多个国家以英语为母语,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

中国是最伟大的国家,不断地创造历史!国家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完善,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如今较为先进的外国,他们的科技、人文、经济 、管理机制等我们祖国仍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世界上的知识最多被翻译成英文,这是历史的原因我们无法否认。

我真希望我的国家可以将我们语言成为世界通用语言,我们在不断前进!

教育不能倒退,教育不能搞闭关锁国,教育不能不面向世界,教育不能没有有规矩。你学不会英语,就建议取消英语的主科地位;他学不会数学,就建议取消数学的主科地位;我学不会物理,就建议取消物理的主科地位……这成啥了?

有人说学生毕业后大都用不上英语,所以中小学就不开英语课了。这更是不值得一驳。

请问学生毕业后有几个人能用得上数理化政史地的?难道都降为副科?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一生都能用得上,可是现实中重视语文学习的人还真的不多。

教育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马虎不得。富国强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英语。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科学技术没有捷径可走。不学英语是短视行为,是万万不能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27

“取消英语的主科地位,不是不学,只是降低比重而已”,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有三个思考:

第一个,那么多人支持“取消英语的主科地位”,是因为全民学英语,但到头来却只对“不到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相当于十分耕耘,却只有一分收获。

这样的结果当然会让人不满意啦。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是十分耕耘,八分收获的话,你觉得还会有人“支持取消英语的主科地位”吗?还会有人觉得我们将英语看的那么重是不应该的吗?还会有人觉得英语热度那么高是不对的吗?

不会了吧。

我们将英语看的那么重,学了那么长时间,当然是希望能有丰厚的回报了。



如果没有,那我为什么要学它?

所以说,这个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英语要对学了的人有用!



怎么样才能有用?——水平高才能有用!

现在大部分人学了没用,就是因为他们的英语水平太低了!

为什么英语水平低?

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个人学习上,另一个就是英语教学上。

个人学习我就不说了,孩子们的努力大家都清楚。

重点就在于我们的英语教学上,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有问题,有大大的问题,大家其实都清楚。我们的英语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必须改革。

我们将英语看得太重,地位抬得太高,以至于有很多其他学科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却因为英语成绩太差而被阻碍。

你们肯定遇到过这样的同学,或者你就是:各科成绩都很好,甚至很优秀,但除了英语,英语成绩就是差。

有人可能会说:这肯定是英语学得不努力。



但大家仔细想想,这可能吗?如果他学习不努力,那为什么其他各科成绩都很好?

原因基本上只有一个:就是没有语言天赋。



确实有这样的同学,没有语言天赋,英语也学得非常努力,但就是成绩很差。



这样的结果就是:高考的时候,就算其他各科成绩都很好,但因为英语成绩太差,而考不到自己理想的学校。

你能说这样的学生成为不了未来的人才吗?就因为他的英语成绩太差?


可能又有人要说了:许多专业领域的前沿资讯和研究、论文文献都是英文,英语你都不会,你怎么能学得更好?

英语的重要性我当然不会否认,如果你想往上走,做学术研究、出国、求职高薪工作等等,英语当然是必需的。但问题是:你这是在攀登高峰的时候,英语是必需的。而高考,仅仅是爬个半山腰啊!





英语应该是攀登高峰、走向专业领域的门槛,但不应该是获得深造机会的门槛。

学会英语,我的生活、我的工作可以过得更好;而英语不行,我的生活、我的工作同样可以过得很好,虽然不会更好。但你不能因为我英语不行而变得更差啊!

这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英语”,才是英语该有的作用。

英语学习是有必要的,但是没必要占用那么长的时间。”“改革英语教学方法,不再以考高分为唯一目的,而是以口语对话、生活运用为主。”“增加或者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比如琴棋书画,让孩子们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候,去接触到我们的中国文化,从小就增加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第2个回答  2022-09-27

我非常不赞成在小学、初中、高中取消英语学科。英语学科打开的是我们的国际视野,培养的是我们不一样的思维。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他们老师说,在四年级一开始,他们会再选择一门外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或俄语)去学习。一位芬兰女孩11岁就会五门语言:芬兰语、英语、土耳其语、俄语、法语。芬兰作为世界公认的教育强国,教学目标中他们也非常重视语言。为什么在中国我们学习英语就要不断遭到质疑?如果说是为了增加文化自信,但是文化自信不是文化骄傲,也不是自闭,国际通用的文化都没有学会,又怎么能将中国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

英语学习不需要占用大量时间。评论中提出因为英语学习占用了学习其他学科的时间,所以英语教学比重应该降低。英语学习无非是听说读写,就和小时候学习说话一样,听多了就会说,看多了就会写。走路上时听听英语听力,课间看看英语读物,这是最高效的英语学习的方法,如果说,英语占用了大量时间,就是学习英语方法不那么恰当,或者语言方面不那么敏感,这并不是要取消英语学科或者降低比重的理由。

再者,若长大后要有更大的发展,读文献、发期刊无时无刻都需要运用到英语,从时间成本和孩子语言敏感期来说,是否从小学习更为合适?

我想说,无论之后专家是否会取消英语这门学科,是否会降低英语教学比重,英语都有着他不可替代的位置,除非世界的通用语言不再是英语变成了汉语。

还有如果有一天,当人们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就是为了考高分、考好学校,只学习那些占比大的学科。

我认为这是教育的失败,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孩子的未来从来不是一个样子,如何帮助孩子在狭窄的道路中发现更广阔的人生世界,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实践。

第3个回答  2022-09-27

降低英语在外语教育中以及整个教育中的比重我是赞同的,但现在这套执行办法我感觉治标不治本,短期内还可能有严重的副作用。

只降低教学课时,而不改变高考比例。这是问题的核心。

按照教育部自己的逻辑:

降低英语教学比例,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英语学时花费跟多的那群人,民资自豪感相对会比较弱?会更加崇洋媚外?

但英语的高考比例不变,则有条件的家长必然会给孩子补习英语,没条件的家庭学习英语的学时降低了,有条件的反而增高了。反映到高考中,补习英语的学生会获得相当大的竞争优势。

这两个情况结合起来,会导致一个很诡异的局面:爱国的学生更难考上大学,而崇洋媚外的学生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以上是按照教育部自己的逻辑推论出的结果。而这和教育部自己的初衷是相反的。

从教育部的反馈来看,他们显然也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但高考比例的划分是高层定下了,大概只能等待高层的反应了。我个人觉得高考比例的改变也是大势所趋,所以过两年会有分晓。

如果高考比例也随之改变了,那前面说的逻辑矛盾就不存在了。但在这之前,教育部的做法是会有短期副作用的。

当然,我个人并不认同这套逻辑。

我觉得外语课时的多少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有限的。数量并不是关键,教学质量才是。对学生而言,一百篇八股文,都不如一首词曲优美的歌曲更能打动人心。

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其实并不难,我们有很多优秀的文化资料,但我们需要更合理的传达方式,而不是机械性的增加课时。

更何况,真正的文化自信是由国力决定的。国家强大了,生活幸福了,人民自然就有了自信。这不是教的来的东西。

因此,我个人虽然也认为英语教育在国内整套教育中的比例应当降低,但其原因和文化自信没有关系。要我说,纯粹就是因为英语没那么“有用”了。

语言教育的作用是随时代和环境而改变的。

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学那么多外语?为什么外语会成为必修课?是因为我们落后。全方位的落后。百年苦难之后,百废待兴之时,所有的学科,所有的文化,都在嗷嗷待哺,都在吼着“教练,我想要打球”。

而且实际上外语并不只是英语。最开始我们的主要外语是俄语。后来和苏联决裂了,才转而学习英语的。其他语种,日语法语西语等,也都一直存在,但影响并不大。究其原因,是因为英语背后代表的国力,占据了统治地位。如果说学习外语是为了吸收先进的文化精华的话,那么自然会找营养最丰富,果实最大的那颗。

但我们学外语并不是为了变成外国人,不是为了全盘西化。我们的目的是吸收其文化的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之中。

罗马人也曾热衷于学习希腊语,那是因为古希腊积累了上千年先进的文化精华,但这些文化精华被融入之后,希腊语就消失了。后世欧洲人热衷学习的也不再是希腊语,而是罗马人的拉丁语。后来法国文化强盛之时,全世界(包括英国人)也有一段时间以学习法语为荣。

而随着英美的强盛,将古老的希腊文明、罗马文明、欧洲各国文明的精华都融入到英语之中,外语在英美这些国家内就再也不那么重要了。这时候学习外语,只是一门兴趣爱好,和琴棋书画没有本质区别了。只有搞外交、外贸或文化交流的相关专业,才有学外语的需求。

到现在,还有几个人看《荷马史诗》或《理想国》时会去看古希腊语版本?又有多少人回去读拉丁文版本的《牧歌》和《塔西佗历史》?又有几个人看过德文的《浮士德》或者法语的《悲惨世界》?更别说把这些语言放到必修课里了。

总而言之,当一个文化成长到兴盛时期,当一门语言已经吸收了各国文化的精华之后,外语教育的作用,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中华文明,和我们的汉语,大概也会有相同的发展历程。曾经我们百废待兴,现在我们在很多学科仍然处于追赶状态,但终将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时候,英语、甚至全部外语,就不再有作为必修课的需要了。

外语终将回归其最初的作用:交流。

道阻且长,但终究会走过。当世界各国的文化精华都能在语文课中学到的时候,文化自信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得先丰富中文文化,把“全世界”的都变成“我们的”,再一步步根据需要去降低英文甚至外语的比重。

第4个回答  2022-09-27

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在考试中占分比重。英语学习是有必要的,但是没必要占用那么长的时间,重视到甚至有点畸形的程度”和“改革英语教学方法,不再以考高分为唯一目的,而是以口语对话、生活运用为主”“用英语教学降下来的时间,去增加或者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比如琴棋书画,让孩子们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候,去接触到我们的中国文化,从小就增加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有全国人大代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时提出了关于“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在考试中占分比重”的建议。

教育部在答复中表示,中小学外语课时占比低于语文等学科。外语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各科目课时比例为: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与健康10%-11%,外语6%-8%,等等。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外语必修学分课时比例约占必修总学分课时的7%。外语课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为了减少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国家提出了双减政策,这个政策减轻了家庭教育负担,课外培训机构纷纷落马,其中最出名的就要数新东方了。

我国地大物博,地区之间教育发展是不均衡的,偏远地区没有学习英语的土壤,学生们更多的是靠死记硬背。学习这种语言类知识,外部环境很重要,如果单纯的为了应付考试,不如去学习其他更有用的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地区对于减少英语课比重的呼声非常重视,以上海为例,小学阶段英语将不再进行期中考试,小学一二年级期末也不用进行考试,只需要考察合格即可。这就表明,上海小学将降低英语的比重。

降低英语比重,造成的真空地带,总是需要有学科填不上的,而呼声最高的是让体育课成为主科之一。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行业的宗旨。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小学生非常不喜欢体育锻炼,长此以往对身心健康很不利,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的学习知识报效祖国,所以体育课的呼声越来越高。

家长们要理性的看待英语课,虽然不少地区都降低了英语课的比重,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可以不学习英语。

花一定时间学习英语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可以增加学生的眼界,所以家长们不要盲目跟风,要合理的规划好孩子的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