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如题所述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朝局上有两大政治集团:李善长所率领的老乡会淮西集团、刘伯温所代表的浙东集团,两大组织为了利益一直明争暗斗。然而在刘伯温告病返乡后,没过多久李善长也急流勇退,交出手中的权力,回家养老,种地耕田。

按理说,李善长离开权力中心后,再怎么说都应该颐养天年、平凡安稳的度过余生。可是朱元璋却下令将他满门抄斩,真的是因为朱元璋嗜杀、冷血吗?其实不然。李善长不得善终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自己不知进退、毫无自知之明:一是私自向汤和借兵,二是在知晓胡惟庸可能谋反的企图却包庇不曾举报。

当然有人会说,在帝王眼里或许这些都是些小毛病,无伤大雅。但是要怪就怪李善长的位置太过特殊了:朱元璋建国后仅仅封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为公爵,李善长排名第一位,所以说他是淮西集团的灵魂人物,又是开国第一功臣,居百官之首,导致他权力大、威望高,很多人都以他马首是瞻。而且他在朝堂上人缘又好,行为举止也是较为谨慎,所以哪怕后来他不在丞相位,但影响力依旧在。

如此有号召力的人,又加上当时淮西集团在朝廷中几乎把持所有重要岗位,这让猜忌心十分重的朱元璋放心不下。恰好李善长自己也是不争气,没有眼力劲,做了几件错事,最终导致朱元璋向他露出了獠牙。

一、拎不清形势,李善长私自向汤和借兵

这日,李善长闲来无事,为了给自己找点事情做,便想到把住的房子给装修扩大一下。但毕竟他已经不在朝堂,很多人并不是很在意他生活得怎么样,所以真正施工时人手少,也没有人来帮助他。

于是他左思右想,便以朋友的身份向信国公汤和借士兵300人,毕竟他虽不在其位,但只要他开口,淮西集团的人基本上都会给他几分薄面,同时用士兵为工役在那时原本就是个平常事,但是李善长这次却找错了人。

汤和是谁?他是跟朱元璋一块光屁股长大的,也是朱元璋参加革命的伯乐,从历史记载上来看,汤和是为数不多没有被朱元璋处置的功臣。他能善终不仅因为跟朱元璋关系很铁,还在于他对朱元璋百分之百的恭敬和顺从,为人处世,特别谨慎小心息息相关。

所以当李善长向汤和借兵时,后者便仔细琢磨这件事到底该怎么做,心理活动也是十分丰富:这老李头是淮西老乡会的“荣誉副主席”,应该借给他,还能让他欠个人情,毕竟他在淮西集团也算是有分量。但人走茶凉的道理都懂,现在他不讨皇帝喜欢,如果真借给他,皇帝会不会怪罪下来,毕竟这300人也是小数目。

汤和犯了难,一边应付着李善长,一边大脑快速运转,不久被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人照借,但同时向朱元璋报备。朱元璋得知后自然也是疑心病犯了,这李善长竟然未报请,私自借兵,扩建府邸,这是闹的哪出啊?朱元璋想到此前,李善长还是丞相时,还是百官之首时有些行为做派就不舒服。

有一次,朱元璋生病了,让李善长处理朝政的时候,他都自作主张处理事情,不去向朱元璋汇报,也不去问候朱元璋的病情,因此朱元璋对他很不满。当然朱元璋不会因此怀疑李善长此次借兵就是谋反,但这明显是不将朱元璋放在眼里,结合前面,这引起了朱元璋的相当不满。

二、知情不报,其心可诛,李善长隐瞒胡惟庸谋反事实

就在李善长借兵后不久,在他身上又发生一件官场常见的向亲戚卖人情事件,导致朱元璋直接发怒。

话说,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了事,就要发配到寒冷的边塞服苦役。丁斌的家人便去求李善长帮忙让其免除这次责罚。李善长也自认为凭借影响力,这点小事相信皇帝会给他一个面子,于是就三番四次出面为丁斌说情求免。

然而上文已经提到此时的朱元璋对他已经到了不满的极限,所以没有不允许他的请求,反而命令:立即将丁斌拿问,严加审讯。最后居然供出李家跟已经结案的胡惟庸案有牵连。原来丁斌不仅是李善长的亲戚,还跟胡惟庸关系不一般,酷刑之下,丁斌交代了胡惟庸的亲家李存义父子(李善长的弟弟)跟胡惟庸一起谋反的事实。朱元璋知道后,立即下令抓捕,并进行审讯论罪。

很快李存义就招供了一件本该尘封的往事:胡惟庸曾让他去劝说哥哥李善长一同谋反,但李善长把他骂了一顿,碰了一鼻子灰。后来胡惟庸不死心,亲自去李府劝说,并承诺如果谋反成功后,给李善长一个淮西王做,听到这个诱惑后,李善长有些心动,但还是极度的恐慌,所以也没同意,就这样僵持了很久,最后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等我死了以后,你们自行其事吧。”

也许该他倒霉,李善长不出面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出面却惹出大祸来了。而他最后的一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行为,也是一种对朱元璋不忠的行为。所以朱元璋得知后直接发怒,高龄的李善长被赐死,他的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可谓晚节不保。

所有人都知道,在皇帝跟前当差,一切都得小心谨慎,李善长能做到淮西集团领袖这个位置真的是不懂这个道理吗?答案是否定的,几十年相处下来,朱元璋的性格李善长肯定知晓。那唯一的解释就是,他舍不得手中的权力,被权力蒙蔽了最基本的判断。

读者们,这里不禁想问,如果李善长举报了胡惟庸,朱元璋还会杀了他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5

朱元璋杀了76岁的李善长,另外还株连李善长的家世老小七十多口。除了李善长的儿子驸马李祺和儿媳临安公主一家,其他人全部被冤杀,可怜!可叹!可悲!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对亲家下如此狠手呢?

从头说起

李善长曾是朱元璋的心腹,老朱不止一次地夸李善长是自己的“在世萧何”。

在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拜迎二人相见。朱元璋对他以礼相待,留下他掌管文史书籍。李善长成为老朱的大智囊,随军作战出生入死,还亲自带领士兵打败来偷袭的元军,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为大明的建立立下卓越的功勋。

公元1368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登基称帝,当年的放牛娃成皇帝,老朱大封功臣,普天同庆!李善长位列众人之首,李善长“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词条,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老朱还赐给李善长“免死铁书丹券”“尔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又对自己的“萧何”大赞一番,可是今日的“萧何”的结局可不比往日的萧何。李善长可没有汉朝的萧何圆滑和忠心,朱元璋可不比刘邦对大臣的信任。

功高震主者多不幸

李善长的权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让朱元璋忌惮夜不能寐。

李善长也对朱元璋不像以前那么谦卑和恭敬了,君臣以往对彼此的信任几乎消失了。

为了拉拢李善长的心,洪武九年,朱元璋把宝贝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封李祺为驸马都尉。

李善长的府内有一次蓬荜生辉,荣誉感爆棚。可是妒忌之火在同僚中燃烧。恰巧朱元璋生病了,病得很严重,十几天都不能上朝。作为亲家的李善长竟然没有去看望过一次,也没有让驸马儿子来问候,朱元璋心里的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有妒忌之心的人趁机弹劾李善长,说公主进了李善长家的门,李善长就变得不知道天高地厚,眼里连皇上都放不下了。朱元璋也觉得李善长过分了,开始厌烦他,“帝始微厌之”,一怒扣了李善长一年的奉禄。

另外李善长对部下监管不力,他曾想建造府宅,部下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汤和告诉老朱李善长私自用兵。

胡惟庸想谋反,还想拉李善长入伙,李善长不从。谋反是大罪,但他没有向朱元璋检举揭发胡惟庸。胡惟庸也许感到李善长有动摇,继续拉拢,李善长最终留下口实。李善长向朱元璋屡次请求赦免其发配边疆的亲戚丁斌等,惹起老朱怒火将丁斌治罪,没想到丁斌出卖了李善长的弟弟,一系列的导火索迸发。

胡惟庸的家奴丁斌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和胡惟庸密谋造反,李存义父子被逮捕审讯,供词牵出李善长。还供出胡惟庸派李存义劝说李善长时,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也作证李善长和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说他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不忠!最后有人说观天象有星变,灾祸会降临在大臣身上。到此李善长的人生成为定居局。

于是,太祖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斩杀。

实际上,李善长的这些大罪都是凭口说,证据根本不足以令人信服。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朱家江山会改姓,功高震主者不可留。朱元璋坚决要杀的人,谁能跑掉?

第2个回答  2021-01-13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对于权力慢慢地从渴望到达了变态的地步。简而言之,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似乎不愿意别人把权力掌握在手里,只希望所有的权力都在自己的手上,只有这样才能睡得安稳。这一点可以从朱元璋在任用胡惟庸,七年之后把胡惟庸连带着丞相一脚踹下去能够看得出来。按照汤和的说法,自从朱元璋当上上位之后,就已经不再是个穷小子了;自从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没有人能够猜透他的心思了。但是这里的没有人,有两个人除外,第1个人是刘伯温,第2个人是李善长。

李善长从三十岁开始就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帮着老朱家四十多年,李善长可以说是很了解朱元璋的性格的,所以他在洪武四年就辞官回家,回到了濠州的老家。但是即便是如此,76岁的李善长还是因为在“胡惟庸案”过后的十年之后,受到了牵连,他全家七十多人都被朱元璋给处死了。这到底是什么缘由呢?

朱元璋平生最痛恨三种人,第一种就是结党营私的人,第二种是贪官污吏,第三种是有谋反之心的人。不仅如此,朱元璋的性格当中还有还有嗜杀的一部分。在洪武四大案当中就杀了好几万人,大多数都是因为以上几种原因死的。一、朱元璋极多疑,对文人下手毫不手软如果说淮西二十四将都是行武出身,他们识字少,不懂得君臣之间的相处之道,但是即便是文官,给朱元璋打工混得也是胆战心惊的。

一方面朱元璋从一个农民起家,可以说是从最底层一步一步上去的,对于自己的位置和朱家江山是十分在意的。他知道一旦权力在某个身上的话,可能今天还是忠心的,后面没有人能镇住就会变心。另外李善长是一步步辅助朱元璋上去的,对于这些道理他是最清楚的。在明朝建立后被封为韩国公,作为开国丞相、文官之首,首屈一指,德高望重,门生故旧遍布;而且淮西派在当时势力是遍布朝野,李善长当仁不让成为淮西派的领袖,作为这些都可能是直接威胁皇权的存在。而且李善长还是个“不检点”的皇亲国戚,平时屡屡违制,犯了帝忌,杀他只是朱元璋长久心中愤恨的爆发。

正是综合这些因素,才让朱元璋下定决心要杀了李善长,并且要将对此有牵连的人物都要赶尽杀绝,为的就是皇权的稳固。

第3个回答  2021-01-14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疑心病是每个帝王都有的不治之症,究其根本,就是皇帝的矛盾心理:既要臣子鞠躬尽瘁的地帮忙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又怕他们功高震主。

一旦心里觉得不平衡,就会目露凶光,磨刀霍霍。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为确保大明江山永固,洪武朝胡蓝两案,大批的淮西勋贵被屠戮殆尽,这其中包括年过70的李善长一家!

鲤鱼跃龙门

朱元璋,出身布衣,幼年时代为了吃口饭,曾给地主家放牛,后经历元末的苛政和天灾,朱元璋的父母、兄弟姐们都被饿死!

朱元璋为了活下去,当过和尚和乞丐,后参加元末起义,最终建立大明朝。十五年征战,也养成了朱元璋生性多疑、杀伐果断性格!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称:“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于是授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当时被封公者,有六人,李善长位居首位,而朱元璋特将他比作萧何,可见对他的器重!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称帝后的朱元璋,为了确保大明江山永固,特意做了如下安排:

    1、册立朱标为皇太子,重点培养。2、分封其他众多儿子为王,镇守全国各地!3、设立锦衣卫,负责监察文武百官日常一切!4、收归开国功臣武将兵权!

朱元璋本以为这样做,可以确保大明的江山,奈何朱标早逝,朱元璋后立建文帝为接班人,作为大明帝国的接班人!但建文帝生性儒雅,丝毫没有老朱杀伐果断帝王威严,为了确保朱允炆帝位和大明江山,对大批淮西勋贵痛下杀手!

鸟尽弓藏

李善长,作为朱元璋心腹,早在朱元璋平定滁州时候,李善长就投奔朱元璋,后随朱元璋四处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

李善长虽然军功不多,但其功劳不亚于徐达、汤和、蓝玉。

作为朱元璋的谋士和后勤部长总管,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筹集军粮等方面,也是鞠躬尽瘁,因此被朱元璋誉为“再世萧何”!

李善长不仅善于调护诸将,而且也因材施用,因此在淮西集团中的威望甚高。

朱元璋开国后,李善长担任大礼使,负责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确立朝廷六部等。

朱元璋称帝后,李善长官拜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负责大明帝国政务。

随着时间推移,李善长权势地位到了顶点,心里慢慢变得傲慢起来,朱元璋开始对他有所反感,受胡惟庸案牵连,最终于洪武二十三年,70多岁的李善长与妻女弟侄七十余口,一起被冤斩。

朱元璋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究竟根本原因在确保建文帝朱允炆帝位和大明江山永固!

江山永固,这是封建帝王每一位皇帝的心愿,但这在封建王朝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封建君王的喜怒无常,时刻告诉臣子们,封建社会是“家天下”,帝王只会考虑本族的利益。

第4个回答  2021-01-13

到1371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后,他便回家养病。

虽然离开中枢,但他的亲朋好友们还是继续受到重用。他的弟弟被封为太仆寺丞,放到现在那也是相当于副部级的职位。他的两个侄子,也被封为郡官,放到现在,也是属于副厅级的职位。

而他的儿子不仅娶了朱元璋的女儿,还成为驸马都尉,也因此朱元璋和李善长还是亲家。

也因此,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又是朱元璋的亲家,还拥有着免死金牌,怎么看朱元璋都不会杀掉李善长。

但事实上却是,1390年,朱元璋下令,杀掉了都77岁的李善长。而原因,有这么三个。

第一,李善长和胡惟庸的关系非同一般。

李善长和胡惟庸都是淮西派官僚地主集团的代表,当年胡惟庸正是通过贿赂李善长,这才得以进入朱元璋阵营,后来也是在李善长的推荐下,胡惟庸才能担任太常少卿、左丞相。

而且胡惟庸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女,所以说他们两人也是亲戚。后来胡惟庸因为谋反被杀,李善长因为早已告老还乡,因此这才躲过一劫。

不过在1385年,有人向朱元璋李善长的弟弟和侄子当年参与过胡惟庸谋反,这让朱元璋震怒,将他们都给流放了。

然而在审讯李善长的弟弟和侄子时,提到说当年李善长得知胡惟庸想要谋反。虽说李善长并没有参与谋反,但是他没有告知朱元璋,这就是天大的错误。

第二,李善长居功自傲,自私自利。

李善长睚眦必报,只要有人得罪了他,就都不会有好下场,因此百官们对他都是十分惧怕。

作为丞相,李善长经常没有经过朱元璋的同意就下达命令,这让朱元璋很是不高兴。再加上李善长经常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地方上为他办事,这更是为朱元璋所不能容忍。

第三,李善长势力太大,朱元璋要给后代铺路

即便李善长退出中枢,但他的影响力还依然存在,再加上他和一众淮西派是朱元璋平定天下的主要功臣,因此朱元璋十分担心他的儿子朱标,以后会压制不住这些骄兵悍将和达官显贵。

也因此杀掉李善长,就能向文武百官们证明,自己十分看重太子,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就这么的,哪怕李善长拥有免死金牌,那也无济于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