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1-13

众所周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晚年时,为了巩固皇权,制造了一系列冤假错案,几乎将所有的开国元勋都给处死了。当然,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朱元璋此举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开国君主清理开国功臣,也并非是他的专利,当年汉武帝刘邦也这么干过。

但是,在明朝初年的这一系列案件中,有一起最让人费解,那就是“李善长案”。为何这么说呢?我们知道,李善长在大明朝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早在朱元璋还是红巾军一个小头领的时候,就开始为他出谋划策,并主管后勤物资的供应。李善长,就像是当年刘邦身边的萧何。

等到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李善长便被评为“第一功臣”,官拜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世袭罔替。此时的李善长,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就连朱元璋的结拜兄弟徐达,都未能比拟。

然而,在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他却被扣上参与胡惟庸谋反的罪名,一家七十余口被满门抄斩。而此时的李善长,已经是76岁的高龄了。

因此,很多人就很疑惑,胡惟庸案发生于洪武十三年,而李善长被杀却是在洪武二十三年。即便是李善长跟胡惟庸案有关,但此时的他已经是人生快落幕的阶段,朱元璋还有必要再杀他吗?

除此之外,李善长已经快八十岁了,爵位还是国公,世袭罔替,如果能平安着陆的话,死后封王,配享太庙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样的人生,可以说已经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他怎么会傻到参与胡惟庸谋反呢?

再说了,即便他帮助胡惟庸推翻了朱元璋,他又能得到什么呢?还不是和现在一样的地位?可一旦失败了,那就是晚节不保!孰重孰轻,李善长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很显然,朱元璋杀他,并不是因为胡惟庸,而是另有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也许你会说:朱元璋之所以杀李善长,也跟杀其他功臣一样,无非是担心他们手握重兵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才一杀了之。

但其实也不是,先不说李善长只是个文官,当时的他已经退休,回老家颐养天年去了,手里根本没有兵权。所以这一说法也不成立!

说到底,李善长被朱元璋处死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相权”!

虽然李善长已经不在其位,但并不代表他不谋其政。换句话来说,只要李善长这个人还活着,朱元璋的皇权集中之路,就不可能走得畅快。所以,他必须要除掉李善长!

当然了,想要将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我们还得从明朝初年建立的宰相制度说起!

这里的“宰相制度”,并非是明朝特有的制度,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在秦朝的时候,宰相还有个正式的官名——丞相。

明朝建立之后,宰相班子一共有四个人,分别为中书左丞相、中书右丞相、中书左丞、中书右丞。而李善长就是明朝第一任的中书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但由于徐达常年领兵在外,因此国家大事几乎都是李善长一人做主。

洪武二年十月,朱元璋秘密召见刘伯温,向他征询调整宰相班子的建议。朱元璋的这个用意很明显,此时的他已经有将李善长从左丞相之位换下来的意思了,并且询问刘伯温,就是有意让他取代李善长。但刘伯温何等聪明,他岂能不知朱元璋的用心?于是便将朝中贤臣推举了一番,唯独没有推荐自己。

不得不说,刘伯温此举很明智,因为朝中大多数都是早年朱元璋从淮西老家带出来的难兄难弟,而自己不过是半路上才投靠进来的,根本镇不住这个场子。

再者来说,朱元璋性情多变,伴君如伴虎,想要在他手下当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谈何容易?

后来,朱元璋选择了汪广洋、胡惟庸和杨宪三人入相,李善长则稳坐钓鱼台,继续当他的一把手!然而,这一届的宰相班子,命运也就此发生改变。

先是杨宪,他先后担任中书右丞、左丞,但在刚坐上左丞的位置时就被朱元璋给杀了。洪武四年,徐达和李善长均告老还乡,将宰相之位留给了这些所谓的青年俊杰们。最后四个人的宰相班子,只剩下了汪广洋和胡惟庸,一个右丞相,一个左丞。

表面上身为中书右丞相的汪广洋地位比中书左丞的胡惟庸高,但实际上,汪广洋老是受到胡惟庸的欺负,经常跟他作对。汪广洋本身就是一个老好人,原来受杨宪欺负,现在又受胡惟庸欺负,他这个中书右丞相,跟一个小喽啰差不多。

于是,在他做了两年的右丞相之后,因没有啥显著的政绩,最终被朱元璋贬为了广东行省参政。原来朱元璋想的是让汪、胡二人相互牵制,但谁知道汪广洋这么无能,朱元璋只能是恨铁不成钢。

汪广洋走后,宰相班子胡惟庸一人独大,而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胡惟庸开始有点膨胀了,先是试图陷害徐达,后来又诬告刘伯温,紧接着又是霸权独政,这让朱元璋对他十分不满。

后来,在洪武十年的时候,朱元璋不得不重新将汪广洋调回中书省担任右丞相,以此来跟已经身为左丞相的胡惟庸相抗衡。但谁知道,这个汪广洋又是无所作为,朱元璋一怒之下,便将他贬到海南,在行至半路的时候又将他赐死。

所以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朱元璋此时是真的急了。还有,他已经迫不及待想将胡惟庸除掉了。果然,就在汪广洋被赐死后仅一个多月,朱元璋就以结党营私等罪名将胡惟庸处死。胡惟庸死后,朱元璋便就此废除存在了几千年来的宰相制度,开始大权独揽。而当这几个宰相都被处死后,接下来就是他们的老大——李善长了!

洪武十八年,有人检举李善长的弟弟,也就是胡惟庸的亲家李存义,说他参与了胡惟庸案。但朱元璋在得知此事后,对李存义也只是从轻处罚,对李善长也没有多大的指责。

当然,朱元璋此举,无非是想给李善长保留一点面子,让他能够安享晚年。而李善长如果能因此事而从此低调做人,那么或许还会有一线生机,然而并没有!

后来,李善长想要扩建自己的府邸,于是便找汤和借了三百士兵。汤和不敢隐瞒,只得将此事全部上奏给朱元璋。朱元璋一想,这宰相养个老,要兵干啥?莫不是要谋反?如此敏感的行为,恐怕就是造成李善长悲剧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最终,朱元璋还是铁了心要除掉这个为大明朝立下无数汗马功劳的李善长,但这并不是说朱元璋恨李善长,而是他要通过李善长的死,来将“宰相制度”彻底埋葬。

第2个回答  2020-12-16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疑心病是每个帝王都有的不治之症,究其根本,就是皇帝的矛盾心理:既要臣子鞠躬尽瘁的地帮忙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又怕他们功高震主。

一旦心里觉得不平衡,就会目露凶光,磨刀霍霍。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为确保大明江山永固,洪武朝胡蓝两案,大批的淮西勋贵被屠戮殆尽,这其中包括年过70的李善长一家!

鲤鱼跃龙门

朱元璋,出身布衣,幼年时代为了吃口饭,曾给地主家放牛,后经历元末的苛政和天灾,朱元璋的父母、兄弟姐们都被饿死!

朱元璋为了活下去,当过和尚和乞丐,后参加元末起义,最终建立大明朝。十五年征战,也养成了朱元璋生性多疑、杀伐果断性格!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称:“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于是授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当时被封公者,有六人,李善长位居首位,而朱元璋特将他比作萧何,可见对他的器重!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称帝后的朱元璋,为了确保大明江山永固,特意做了如下安排:

朱元璋本以为这样做,可以确保大明的江山,奈何朱标早逝,朱元璋后立建文帝为接班人,作为大明帝国的接班人!但建文帝生性儒雅,丝毫没有老朱杀伐果断帝王威严,为了确保朱允炆帝位和大明江山,对大批淮西勋贵痛下杀手!

朱元璋的大杀功臣就像汉武帝立子杀母一个道理,每一个皇帝都希望千秋万代,永远是自己的家族统治皇位,虽然没有一个朝代可以一直走下去,可是每一任明君不都为子嗣铺路,只是毁在了庸君手中而已

第3个回答  2022-05-04
个人认为,从利益的角度上分析,朱元璋杀李善长还是因为废除宰相制的必须,虽然胡惟庸是废除宰相制的棋子,但是大明开国第一相李善长,才算是宰相制的代表,杀李善长是为了根除宰相制的复生,而除掉以李善长为核心的淮西贵族势力,也是为后世扫除障碍,其次,朱元璋的个人情感吧,论能力,刘伯温和李善长堪比张良与萧何,但是朱元璋在对待二人的态度方面,却差得十分之大,李善长位居宰相,且是开国六公中唯一文人,刘伯温呢,却是伯爵第三等,工作却是最得罪人的御史,但是终刘伯温一生,都没有对朱元璋有过异心,而李善长对胡惟庸的拉拢那一句,汝等自为之过于寒心吧,如果是刘伯温说出这一句话,朱元璋还能理解,李善长说这句话就真的太寒朱元璋的心了,毕竟朱元璋也是人,对于李善长这样的亦师亦友的最大谋臣,朱元璋也还是有感情的,据记载,李善长的开支用度以及以权谋私的很多行为,朱元璋并非不知道,而是选择性容忍,对于朱元璋这样一个眼里不容沙子的人来说,能够容忍李善长为是一种感情了,而此前的郭淮案、空印案时,作为宰相的李善长都能不受牵连,也是一个侧面证明。所以,从公从私,李善长死得并不冤枉,只不过那个谋逆的罪名是冤枉的,只不过就是一个借口而已。
第4个回答  2020-11-25
因为朱允炆的根基太弱了,容易受到李善长等人的威胁,因此朱元璋要将其除掉。
第5个回答  2020-11-25
因为朱元璋在当时对他是不放心的,而且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天下不得已才这么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