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如题所述

先来看一下“因材施教”的典故: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这个典故,就是因材施教最好的例子。

那么因材施教是一种怎样的教学方法呢?

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 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以,在我们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是很重要的。

比如,你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考上清华北大,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总有学生是跟不上的,这很正常,人和人是有差距的,五个手指头是不一样长的。所以,教师们一定要学会因材施教。

对于学习好、记忆力强的学生,我们布置的作业稍微多一点,提升一下难度,对于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我们作业就布置的少一点。对于体育有特长的学生,我们就鼓励他发挥特长,弥补不足。对于性格暴躁的学生,我们要多教一教如何更有耐心;对于比较娘的男生,我们应该对其多进行狼性教育等等。

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例子。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良性发展,健康成长,快速进步。

希望能够帮到你,谢谢!

“因材施教”典故参考百度百科网页链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05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在回答学生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的。
举例:孔子弟子们问:“什么是仁呢?”
1、据《论语·颜渊》记载,有一次,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话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了。颜渊又进一步问道:“老师,怎么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分析: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品德好,聪明好学,领会能力强,所以孔子回答时就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强调讲“仁”就要依礼而行,这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要紧密结合。
2、弟子仲弓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意思是说,外出时,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地庄重,役使百姓时,要像承办盛大的祭祀典礼一样地严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的国家里当官,没有人怨恨你;在卿大夫家里做事,也不会有人怨恨你。
分析:
孔子曾说过仲弓有雄才大略,性格又仁慈贤德,因此孔子就从侍奉君主和管理人民的角度来分析“仁”。指出对待君主和人民要严肃认真,要宽以待人。
3、孔子另一名弟子司马牛去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却回答说:“仁德的人,说话往往是缓慢而谨慎的。”
分析:
因为司马牛“言多而噪”,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就强调说话要谨慎。司马牛这才明白,老师强调的是要言行一致,而不是只空谈“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3-31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 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以,在我们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是很重要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