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事例有什么?

如题所述

孔子因材施教

论据: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 “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公西华问道: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拓展资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材施教策略的设计和施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有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状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特性。

2. 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

3. 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

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用图式来讲解概念,避免把喜欢安静的学生安排在教室门口坐等。由于任何认知风格都不会适用于所有的知识学习,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中坚守某一种认知风格,势必会在一些不适于自己风格的学科学习中失败。

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学习风格是一种习惯,后天经验和训练起着很大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方式先配的教学不会像匹配性教学那样容易展开,必须细致渐进,并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及时进行调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1
1、郑渊洁对他‎儿子的教育‎:
他的儿子只‎读到小学六‎年级,因为对电脑‎十分有兴趣‎,所以因材施‎教,他的儿子后‎来在这一领‎域至少在社‎会上获得了‎优质的生存‎。
要说得是在‎这个平庸的‎社会,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力求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毕竟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所以培养是‎有空间的
2、孔子因材施‎教: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 “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
”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公西华问道‎: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如何因材施教?为什么要因材施教?
1、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智能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智能倾向,只要以他的智能为标准去评价他,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儿童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种智能,每个儿童,有可能受到尊重。
2、 找到孩子的智能发光点,然后教师和家长应依据孩子的智能特征,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3、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是我们的孩子优势的智能得到发挥,弱的智能得到提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 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是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接受多少,很多教师不去考虑。 那么,如何“备学生”呢? 孔子的方法大致有二: 第一,是“听其言”。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而“听其言”,一是被动地听,二是主动地与学生交谈。被动地听,这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不胜枚举,故略而不论。主动地和学生促膝谈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这在《论语》中也不乏其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特别是《侍坐》,就是召集学生进行集体谈话,类似我们现在的座谈会。 第二,是“观其行”。也就是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其行动,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论语·为政》)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论语·宪问》) 当阙党有个儿童来向孔子传信时,有人问孔子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他是想让自己学习上进的那种人吗?”孔子说:“我看到他站在成年人才应该站的位置上,看到他跟前辈长者并肩行走,不像是想通过学习使自己上进的人,而是急于成名的人。”孔子通过一个人的行走坐姿这种极为简单的行为来了解发现人的品行,可谓细致入微。 还可以通过观察其所处环境,如观察他所结交的人来间接地了解其本人。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也即“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把“言”和“行”结合起来考察,这就是孔子备学生的方法。对此我们应当很好地借鉴。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高高在上,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没有和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学生不愿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实施
  具备了“因材施教”的基础,如何实施呢?《论语》中孔子所采用的多种方法,可以作为他山之石。 第一,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三类。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如同是“问仁”,孔子的回答却不尽相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讱。”(《论语·颜渊》)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论语·阳货》) 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如“问礼”、“问政”、“问君子”等。 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如前文所引《论语·先进》篇,由于子路“好勇过我”,遇事鲁莽,故孔子就给他泼点冷水,告诫他凡事要谨慎考虑,多听他人的意见再行动;由于冉有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无主见,故孔子就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更加果敢大胆地行动。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如秦商、子路;有与孔子差一代的,如颜回、子贡;也有差别特大的,如子张、子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需要戒备:年少的时候,精力还没有稳定,要戒备因为美貌而产生的感情和欲望;等到壮年的时候,精力正是旺盛的时候,要戒备争斗;­等到年老的时候,精力已经衰弱,要戒备贪得无厌。”) 对三类学生他分别提出了应注意的方面,很值得我们珍视。学生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弟子中,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其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17971.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2-10
九年义务教育。
第4个回答  2018-07-12

因材施教的事例有:《地球上的星星》影片讲述了一个八岁男孩和他所读寄宿学校的美术老师的故事。对于8岁的男孩伊夏来说,世界是充满了神秘的万花筒,他正在用一切他能够事解的方式和这个陌生的世界进行着沟通。可是,这样的伊夏却是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他的成绩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后, 脑子里还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鬼点子,在又一次闯下大祸后,忍无可忍的父母将他送往了寄宿学校。 

虽然伊夏的新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但在内心里,和父母分离的生活让他感到闷闷不乐,这时,一位名叫尼克的美术老师走进了他的生活。和以往所见到的固守成规的老师不同,尼克主张让学生们保留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自由的发展。在和尼克相处的日子里,伊夏和尼克都慢慢的成熟了起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