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的营销策略?

如题所述

①未曾营销先造势

②饥饿式营销

③体验营销--让用户亨受不一样的神秘感受

④口碑营销-让手机从通迅工具变成时代玩具

⑤人性营销的极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16

一:品质为上。

其实,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线这件事已经被讲烂了。但是,越是讲烂的东西也需要重复,因为现在社会充斥着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认为过去的老话已经失去了意义,虽然嘴上说着品牌至上,但心里却对此嗤之以鼻。对质量不重视,反而把大笔投资投入营销中的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你要说营销不重要吗?这倒也不是,自然是有成功者的,比如著名的营销骗局——小碗茶。小碗茶利用了人们追求原生态的心里,把自己塑造成“天真者“原型,以工业制茶谎称人工炒茶。不得不说,这种用营销来制造极高品牌溢价的手段确实让小碗茶的老板赚了一笔,但相对的,小碗茶这个名声是彻底烂了。因此,做做一锤子买卖还可以,想要发展长久品牌,就算巷子深也要把酒香给做好。

苹果的创新质量一直是没得说的优秀。自从初代iphone发布之后,苹果就一直是“创新”的代名词。在乔布斯回归苹果后,诞生了一句非常经典的宣传语:“think different”。这是一句简单,但强有力的对创新的行军号。后来,乔布斯为首,集中资源开发imac电脑,凭借透明设计横扫美日市场;系统的创新也让苹果的流畅度一直居于各大手机之首。不敢说安卓和苹果孰优孰劣,但哪次安卓手机不是靠“是苹果流畅度的几倍”来作为自己流畅度的宣传呢?

乔布斯在当年的iPhone发布会上说:“苹果重新定义了手机,iPhone领先了其他手机五年的时间,我们可以甩掉鼠标,只用手指来使用多触点控制屏幕——这个最具革命性的用户界面”。这展现了苹果重新定义世界的野心。

二:创造原型,建立品牌形象。

心理学家荣格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套感知原型概念的系统,这些原型形象具有共通的本质,这些共同的本质代表了人内潜意识里的一些欲望。

苹果一向善于运营自己的品牌意义,借助各种各样的广告的形式,创造出一个“探险家”的意念原型,吸引着那些热爱创意、新潮的年轻人们。一项产品或服务若是成功统合了探险家的原型,它便会在探险家的旅程中充当某种道具。而这种“原型”,能让品牌在消费者之中的形象真正的活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增强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羁绊”。


苹果广告语

苹果手机在创始人乔布斯形象塑造, 苹果手机产品设计、旗舰店建设、售后服务体验中都融入了其不断改变、创造与众不同功能的手机的初衷, 让消费者沉浸在体验新鲜、感受产品差别、分享乐趣的品牌定位中。“去装备那些有创造力、满是激情的人们, 给他们想要的, 让他们改变世界”, 这一独特的个性产品立即形成了通过产品表达自身共鸣的消费者群体, 满足了消费者自我认知、社会认同、提升自尊的需求, 激发了消费者对苹果手机的渴望, 培育并逐渐加深了消费者与品牌的长期忠诚关系。

其实原型手段在不停被众多公司使用着。如用友云市场market.yonyoucloud.com,在打造自己的云市场中就同样融入了探险家的创新原型,依托软件基础转型互联网;包括悦木之源的天真者原型,打造纯天然、不刺激的护肤品,也深入消费者心。

三:重视广告内容,引领时尚潮流。

 苹果一向是潮流的引领者。比如上文提到的极简风格,事实上苹果是第一批实践极简风格的品牌之一。苹果使用浅灰与白色的基调,用玻璃开放格局设计线下旗舰店,都完美的诠释了它的极简主义风格。

而在它的产品方面,苹果也一直秉持极简的理念,去除耳机孔、去home键,都是苹果对自己的革新和主张,事实上也确实引领了手机界的潮流,随后的多部手机也逐渐去除home键,采用全面屏的简单风格。

换言之,苹果可以称为是行业的‘风向标’,引领着设计。跟随苹果,甚至可以等同于跟随未来、跟随超前、跟随新潮,是触及未来的接口,又有什么理由不招人喜爱呢?

除此之外,苹果对于广告创新的重视程度在业界绝对算是领先。苹果广告不仅宣传产品,更宣传态度,这就是为什么消费者不会感受到被填鸭式灌输的厌烦,而是欣然的接受。这就跟软文一个道路,足够有价值的软文,消费者是能接受其中的广告的;同理,足够有艺术价值的广告,消费者也愿意理解品牌传递出来的善意。

拿2013年,苹果公司获得艾美奖最佳广告奖的广告《误解》来说:圣诞节将至,亲人们都和乐融融的在庆祝节日,少年却一直低头,沉闷的玩着手机;直到40s处,少年走上前,用苹果手机连上电视——原来,他是在用手机记录这美好的时光。你看,这部广告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就在潜意识中与苹果的品牌挂上了关系。苹果就是这么慢慢积累自己的品牌资产的。 

四:超前的市场嗅觉

“曾经在人们使用马车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汽车的存在。当你能发现人们自己还没有发现的需求时,你就成功了”。

苹果的市场洞察就遵循了这句话。在没有苹果之前,谁能想到智能手机能实现这样的功能?有了苹果公司之后,我们对智能手机的要求年年都在提高,要大屏;摄像头要更精致;玩游戏要更流畅;支持虚拟技术……这一切一切的开端,都是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兴起。

苹果能对用户的需求做进一步的预测。当苹果刚刚宣布取消耳机孔时,叫骂声无数,但苹果随即推出了蓝牙耳机,流畅的使用感使它成为了苹果机几乎必备的单品,这是不是创新?苹果取消home键的时候,也有许多老粉抗议,但苹果随即推出了面容识别,你是不是也用得很香?

人们有固守原有习惯的特性,如果一味的强调变革而没有市场嗅觉,只会引起消费者的反弹,典型的例子就是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在百事可乐之争中,因为缺少对自己品牌明确的认识,增大了糖度,引起了可口可乐粉丝的一阵反抗。反观苹果,它能察觉消费者体验中还能提升的地方,在改革的同时立刻退出替代性得更好的服务,才能逐步造就它的良好口碑。

第2个回答  2021-07-03

1、品质为上

苹果的创新质量一直是没得说的优秀。自从初代iphone发布之后,苹果就一直是“创新”的代名词。在乔布斯回归苹果后,诞生了一句非常经典的宣传语:“think different”。这是一句简单,但强有力的对创新的行军号。后来,乔布斯为首,集中资源开发imac电脑,凭借透明设计横扫美日市场;系统的创新也让苹果的流畅度一直居于各大手机之首。

2、建立品牌形象

苹果一向善于运营自己的品牌意义,借助各种各样的广告的形式,创造出一个“探险家”的意念原型,吸引着那些热爱创意、新潮的年轻人们。一项产品或服务若是成功统合了探险家的原型,它便会在探险家的旅程中充当某种道具。而这种“原型”,能让品牌在消费者之中的形象真正的活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增强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羁绊”。

3、重视广告内容,引领时尚潮流

苹果一向是潮流的引领者。比如上文提到的极简风格,事实上苹果是第一批实践极简风格的品牌之一。苹果使用浅灰与白色的基调,用玻璃开放格局设计线下旗舰店,都完美的诠释了它的极简主义风格。

苹果公司主要的硬件产品

智能手机:iPhone

笔记型电脑:PowerBook、iBook、MacBook、MacBook Pro、MacBook Air

桌上型电脑:Mac Pro、iMac

小型桌面电脑:Mac mini

平板型电脑:iPad、iPad mini、iPad Pro

个人数位音乐播放器:iPod classic、iPod、iPod nano、iPod shuffle、iPod mini、iPod Hi-Fi、iPod touch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6-18
在文库里找的,这篇分析的很好,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哦,呵呵 希望能够得到采纳!
过去数年间,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恰似航天火箭的发射过程——系列快速紧密有序的爆炸而后直冲苍穹。苹果公司本身,它的领导者及它的产品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上的通用语。戴尔公司想成为商业领域的苹果公司,Zipcar亦想在汽车共享领域成为苹果公司,戏剧演员比尔·马赫甚至说,如果苹果公司总裁做总统,政府将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个公司或个人怎样才能成为“某某领域的苹果”?在与苹果公司前雇员,现任合伙人以及其他一些长期关注苹果的专业人士进行探讨交流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它们围绕以下十大关键因素展开。

 

1、不落俗套

在 1980年代领导苹果工作团队设计产品时,在“笔记本看起来应该像什么”这个问题上,斯蒂芬·乔布斯经常亲自指导工程师们。“有一次他在百货商店看到一个异常精美的厨具”,安迪·赫兹菲尔德说,“然后他就要求设计师把笔记本设计成他看到的那个模样”“还有一次他要设计师把产品设计成保时捷的模样”。安迪· 赫兹菲尔德是苹果创始工程师之一,并著有《硅谷里的革命:苹果公司成长的伟大历史》一书。

计算机看起来更应该像跑车和厨具,而苹果公司的追随者恰是高端人群———那些已买或者是将买保时捷的人。很明显,仅通过跟随硅谷的市场动向,通过技术专家或是其它俗套的设计,你很难吸引他们。而苹果的魔力,恰恰在于自己钻研,从而不落俗套地吸引其目标客户。

 

2、逾越常规

技术专家普遍认为,源代码开放是大势所趋,且体现共享原则。在这一背景下,苹果被视为略显封闭。

但在苹果的哲学里,封闭与自由并不冲突。“我们正竭尽所能的让用户体验到预想效果,”乔布斯在给莱恩·塔特的电子邮件中写道。此前,莱恩在博客中抨击苹果禁止在iPhone和iPad上使用Flash技术。“你可以不赞同我们,但我们的动机是纯洁的。”乔布斯写道,“禁止该技术是因为苹果商店提供了太多自由,你能买到盗取个人隐私的程序,也能买到摧毁电池的程序,还能买色情影片。”

尽管如此,程序员们一直抱怨苹果商店过于封闭,他们认为苹果商店在设计应用程序上一直持独裁态度。即问题不在于它是封闭的,而在于它在规则制定方面是独断专行的,隐蔽的,频繁变动的。如果苹果公司能放宽透明度,就能避免上述大部分争议。

但根本上,苹果不在乎争议。虽然批判仍在持续,但是苹果商店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连其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它极其便捷且妙趣横生。

 

3、拒绝复杂

“拒绝”可能是乔布斯在苹果公司所扮演的首要角色。“他简直是个过滤器,”苹果电脑工程师赫兹菲尔德说。每一天都会有设计者向乔布斯展示关于新产品和在现有产品上加入新特征的创意,而他的回答几乎都是拒绝。“我为那些我们没有去做的产品感到骄傲,正如同我为那些我们做出来的产品感到骄傲一样。”乔布斯在 2004年接受采访时说。

乔布斯拒绝的原因,不仅出于对复杂设计的一贯反感,还有成本考虑,并制造期待效应。对一些复杂的设计说不可以使成本降得更低,减少一些产品的特征还能制造一种期待。“故意忽略一项人们想拥有的产品特征,会激发人们对它的渴望。”苹果公司的前工程师雷德说,“当你在新版本中将这个功能加入时,用户得偿所愿,则更加高兴。”

苹果公司一遍又一遍地运用着这个策略,最新的例子是iPhone O S4,它添加了多任务操作功能。事实上,该功能用户们从2007年起就开始要求。再来看看iPad,真的没法添加摄像装置吗?

 

4、服务客户

不管你的产品有多好,它总有出问题的时候。近年来,在笔记本和手机领域,苹果的竞争对手们大多采取回避客户而非服务客户的策略。它们关掉了自身的客户服务部门,并将这项业务外包给由低薪员工组成的电话服务中心。它们甚至要客户自己去网上寻找常见问题的解答。

而二十年前,苹果公司制订零售策略时,就明确了一个压倒一切的优先目标,即创立一种让客户完全联想不到计算机工业的零售商店。他们致力于在商店中营造一种类似四季酒店大堂的友好氛围。

G eniusB ar 便是代表。G eniusBar里的工作人员会为你诊断每一款苹果公司的产品,而不管你从哪里买的。除非过了保质期,公司对上述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苹果公司为何如此慷慨呢?曾在G enius Bar工作过的德尔说:“有时候客户进来时是为寻求帮助,但在离开时却购买了新产品。”

 

5、忽略意见

乔布斯总是在各种场合频繁引用亨利·福特的名言:“如果我问客户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总是说要‘一匹更快的马!’”

乔布斯用这句话,来说明苹果公司所信奉的哲学,即人们预想不到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客户会告诉你一大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但是当你按照他们的意图制造出来时,这又不是他们想要的。将那些尚不存在的东西形象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乔布斯也不是将客户的反馈视为无物。他将其看做是鼓舞,而非方向;是方式,而非结果。所以苹果总是能推出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又超越客户想象的新产品。

 

6、处处营销

如同G enius Bar已被证明是天才创意一样,如今风行全球的苹果宣传口号“换种方式思考”也被证明不是空话,因为苹果粉丝们的思考方式确实与众不同。粉丝对苹果的忠诚度堪比基督徒对耶稣的忠诚度。苹果的品牌是如此的强大和有吸引力,以至于对有些人而言,苹果已经成了一种信仰。

苹果公司通过一系列精细入微的方式,来培养粉丝对苹果品牌的宗教般的狂热。包括渲染产品的神秘等。而最重要的方式,是强化苹果产品的象征意义,最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则植根于产品本身。苹果公司用颜色、声音、形状等元素的组合,构建了清晰的品牌形象。苹果通过这些策略使其品牌形象深植人心。

这一点在苹果发布新产品时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一系列统一协调的步骤,苹果调动大众的胃口,吸引更多人关注。在公众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苹果再适时对外公布其早就准备好的信息或新产品。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营销进行的。

 

7、推陈出新

如果有天苹果推出了一款没有桌面的电脑,请不要感到惊讶。

仅仅是幻想吗?绝对不是,这些都将写进苹果的专利申请文件里。虽然还没有看到这些产品,但我们丝毫不应怀疑苹果的创新能力。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像苹果那样频繁地对所在领域的基础环节进行反思和重构。仅仅在过去的短短几年间,苹果公司就对其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大幅度革新,这也是笔记本生产设计领域有史以来所进行的最迅捷最大规模的革新,除苹果外,没有任何其它公司做到这些。

苹果完全无视IT领域所强调的兼容性的概念,这对诸如微软这样的竞争者来说是福亦是祸。在苹果公司的历史上,它数次采用新的操作系统和新的芯片构造,这些决定总是使它原来的生产组装基地立刻变得过时。苹果总是不停地否定过去设计中的不合理及不足之处,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其产品总能以独特的风格傲立于时代前沿。

 

8、适当“独裁”

2000年,作为苹果阿斯塔特美国业务分部的运营经理,麦克·伊万杰李斯特负责DVD刻录技术研发,即将这种DVD装在高端电脑上,并且在未来将其转变为iDVD。该项目界面呈现出来的,是多种多样的窗口和菜单选项,以及大段的功能解释文字。

“这时乔布斯走了进来,”伊万杰李斯特回忆说,“他没有仔细看我们的工作,而是在白板画了一个框。”“这就是新设计。”乔布斯说,“只要一个窗口,将音像资料推入窗口,然后点击一个叫播放的按钮,这是我们要的。”

“所有人呆若木鸡,”伊万杰李斯特说,这种风格与他以前所就职的公司迥异。技术领域追求具有包容性的、彻底的、集合大众智慧的创新。而苹果的工程师则要花费 100%的时间去设计由一小部分资深经理或是乔布斯一个人计划的产品。有权做出决策的人是如此之少,以至于苹果一年仅能够推出一项或两项创新产品。

 

9、重新发明

“革命性”是乔布斯最喜欢的词之一。他极力夸赞苹果的每个发明创造都是独一无二的和有创造性的。

苹果的产品到底具不具有革命性,取决于我们对革命性这个词的定义。苹果公司擅于搜集汇总技术领域的最新创意,并通过转化将其变为己有。苹果擅长发现别的同类产品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其推出的产品上将上述问题和不足予以解决,或者是对货架上的其它同类产品在苹果的模式下进行改良革新。

iPad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早在2001年比尔·盖茨就推出了一款具备几乎相同功能的建立在window s操作系统基础上的产品,但是当时在交互界面,应用软件开发方面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微软公司就没有继续坚持下去。乔布斯发现在苹果公司现有的技术基础上,上述的问题都不成其为问题,于是iPad横空出世。在刚推出的两个月里,iPad就卖出了200万台。

 

10、有条不紊

在 iPad上市几周后,惠普、微软及其它一些公司相继推迟了同类产品的上市。它们正试图制作出比iPad更加精密、功能更加齐全的产品。它们正致力于创造自己版本的‘快马’,于是它们推迟面市,又回到了设计室。与此同时,苹果的其它竞争者如Google,Intel等也快马加鞭地在该领域排兵布阵。

苹果公司并没有为这种竞争态势所牵制,它严格地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行事。苹果公司的时间表是严格按照其自身的经营策略和长期愿景目标来制定的,其受市场态势和竞争者状况的影响较为轻微,这样苹果公司总能掌握主动权,适时地推出一些新产品,占尽市场先机。
http://wenku.baidu.com/view/63c5d12c2af90242a895e5c8.html

参考资料:http://wenku.baidu.com/view/9305b0325a8102d276a22f61.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苹果公司的营销策略主要分为两点:
一、iPhone的饥饿式营销策略
  在市场营销学中,所谓“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目的。饥饿营销就是通过调节供求两端的量来影响终端的售价,达到加价的目的。苹果公司对iPhone的营销并非简单的饥饿营销,而是极端的饥饿营销,它们先是避而不谈,只告诉市场,将有新产品iPhone面试,但是之后的很长时间对于iPhone的信息近乎没有,等到市场极端渴望从各种途径获得产品信息时,再对iPhone进行简单介绍。等到iPhone正式上市之后,其广告便铺天盖地,通过各种形形色色的途径让你天天看到、处处看到。这种极度的反差,让消费者犹如久旱逢甘露,突然间对iPhone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购买冲动,从而获得成功。
  每隔一阵子才透露一点新信息的手法,使得iPhone的讨论声浪与人气不断维持及提升,各大讨论版上不断交换意见、比较信息,成功运用消费者的力量帮iPhone做免费的广告。iPhone在展示时也刻意隐藏手机画面上十二个图示中的其中一个,不但制造神秘性,也引发外界不断猜测这之下究竟隐藏着什么新功能。最后才公布这一图示具有浏览YouTube(编者注:世界上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和上传、下载影片的惊喜功能。
二、iPhone的口碑营销策略
  苹果公司的口碑营销也是其主要的法宝之一,它通过对消费者进行文化认同的培养,逐步培育长期的客户。有一个故事是关于“苹果”超级爱好者的,说的是一个中国男孩在他五岁时,他的父亲给他买了一台“苹果”电脑,爱上“苹果”的这名小男孩从此购买了关于“苹果”的所有个人设备。后来他应聘到一家世界级顶级公司,在那个顶级公司里他只做一件事,就是用“苹果”的电脑做PPT程序。再后来他回到中国,办了一个个人的“苹果”博物馆,自愿不拿工资推广“苹果”产品和文化,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喜欢。他喜欢“苹果”所有的功能,因为这些功能都是极致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苹果”产品出售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一种“苹果”文化,它代表着创新、酷设计、以人为本、简单操作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