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教案

我想讲《木兰诗》这一课的公开课
求助相关任何资料

第1个回答  2007-03-07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用了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 “将军百……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或许对你会有帮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3-15
一、解题 .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

二、正音、解词 .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

步骤是: (1) 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 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 (3) 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 , 再齐读全诗 , 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 在讨论过程中 , 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 , 将学生点滴认识加以集中 , 必要时也可作补充 . 下面是讨论后小结的要点 ( 加点的字可板书 ) , 仅供参考 .

① 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 , 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 “ 阿爷无大儿 ” 两句、 “ 可汗问所欲 ” 四句、 “ 同行十二年 ” 两句 , 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 , 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 .

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 “ 万里赴戎机 ” 四句 , 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

② 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 , 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 “ 爷娘闻女来 ” 六句、 “ 东市买骏马 ” 四句 .

复沓:如: “ 问女 ” 二句、 “ 女亦 ” 二句、 “ 旦辞 ” 八句 ( 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 , 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 )

顶真 ( 又称 “ 联珠 ”) :如 “ 军书十二卷 , 卷卷有爷名 ”“ 壮士十年归 , 归来见天子 , 天子坐明堂 ”“ 出门看火伴 , 火伴皆惊忙 ” .

[ 说明 ] 以上关于修辞的说明 , 可能有争议 , 但不宜在课上争论 , 因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诵和了解民歌叙事的铺排手法 , 至于属何种修辞 , 可以放在课下讨论 .

③ 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 , 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 . 本诗共 14 节 ( 可让学生自行划分 , 除第 8 、 11 、 12 三节各 6 句而外 , 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 .

④ 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 , 称 “ 赋 ” ;比喻 , 称 “ 比 ” ;由一事物 ( 往往有具体的形象 ) 引出本题 , 称 “ 兴 ” . ( 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 , 提出 “ 兴 ” 和 “ 比 ” ;再说中间 —— 这就是 “ 赋 ” . )

[ 说明 ] 这个环节要着眼于诵读 , 知识不宜细讲 , 重点是讲铺排 , 因为它涉及全诗句数之半 , 熟悉了这些诗句 , 背诵的速度必能增快 .

四、诵读练习 .

步骤是: (1) 归纳各段大意 , 再合并为四大段 , 分段进行背诵练习; (2) 每段先齐读 , 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 , 然后自由练习背诵; (3) 检查背诵 . 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

总提示:叙事诗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 , 诵读叙事诗应把握两点 , 一是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二是情节发展的节奏 . 关键在于感情的投入 , 视故事中的种种图景如在眼前 .

第一段 ( 第 1 至 4 节 ) :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

① 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 , 应读得缓慢些 , 读后作稍长停顿 . 为什么 ?( 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 , 而且技巧娴熟 .)

②“ 不闻 ”—— 谁 “ 不闻 ” 呢 ?( 父亲 ) 这是木兰见到 “ 军帖 ” 之后 , 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 . 父亲感到奇怪 —— 这正是情节的开端 , 当轻声徐徐而读 . 读完 , 径直接读 “ 问女 ” 二句 .

③ 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 , 但其间又有变化 . 木兰本有所思 , 为什么偏要说 “ 无所思 ” 、 “ 无所忆 ”?( 宽慰老父 )“ 昨夜 ” 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家 ) 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 ?( 低而缓 ) 到段末 , 感情有变化吗 ?( 转为坚定 )“ 愿为 ” 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

至此 , 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 , 可是父亲 ( 还有母亲、阿姊 ) 同意吗 ?( 同意 ) 但诗中不提 , 这是一次 “ 跳跃 ”. 为制造悬念 , 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

第二段 ( 第 5 至 7 节 ) :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 , 但最重要的是 , 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

①“ 东市 ” 一句是承上文 “ 市鞍马 ” 而来 , 但中间又有 “ 跳跃 ”, 该怎么读呢 ?( 要突然振起 ) 下面三句呢 ?( 要加快节奏 ) 为什么 ?( 军情紧急 , 刻不容缓 .)

② 第 6 、 7 两节既有叙事 , 又有抒情 , 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 ?( 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 , 两天就走完了 , 概括得多好 .)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 思亲;向往战斗 )“ 黄河流水鸣溅溅 ” 给人怎样的感受 ?( 悲壮 )“ 胡骑鸣啾啾 ” 呢 ?( 战斗的激情 .)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 ?( 抒情 ) 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 ?( 向往战斗 ) 可见 , 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 , 既刚强又柔婉 .

第三段 ( 第 8 至 10 节 ) :十年战斗生活 , 入朝受贺 , 辞宫不就 .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 , 有两个场面 . 读第 8 节 , 要设想出 “ 平沙列万幕 , 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 , 令严夜寂寥 ”( 杜甫《后出塞 · 其二》 ) 的图景;读第 9 、 10 节 , 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 .( 李白诗句 “ 隐隐五风楼 , 峨峨横三川 . 王侯象星月 , 宾客如云烟 ” 可资参考 .)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 , 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 ? 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 (“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同行十二年 , 不知木兰是女郎 ”) 可以看出 , 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 , 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 . 这样 , 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

①“ 万里 ” 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 ( 上文 “ 闻燕山胡骑鸣 ” 表明已到战场 ), 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 , 中速 .

②“ 朔气 ” 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 , 宜用悲壮声调读 , 引发听者的想象 , 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 , 读 “ 将军 ” 两句 , 可加快速度 .

③“ 归来 ” 四句 , 由庄严转为热烈 .

④“ 可汗 ” 之问要读得亲切 , 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 , 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 —— 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 , 毫无居功之心 .

第四段 ( 第 11 至 13 节 ) :家人亲切欢迎 , 木兰恢复女儿妆 .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 , 当在 “ 出郭 ” 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 ? 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 . 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 . 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 , 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

① 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 , 节奏最快 .

② 木兰一到家 , 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 , 节奏稍稍放慢 , 宜轻声读 , 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 . 读到 “ 贴花黄 ”, 应作一顿 , 为高潮蓄势 .

③“ 见伙伴 ” 一节是全诗高潮 , 首句说木兰 , 宜读得平缓 , 至 “ 惊忙 ” 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 “ 十二年 ”“ 不知 ” 上 ,“ 十二年 ” 后应作一顿 .

歌者赞辞 ( 最后一节 )

前三句都是铺垫 , 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 , 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 .“ 安能 ” 句本可写作 “ 安能辨雄雌 ”, 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 , 加上 “ 我是 ” 二字 , 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 , 掷地有声 , 切莫 “ 吃掉 ” 其中任何一字 .

五、分析木兰形象 .

1 .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 . 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 , 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 . 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 参军前的木兰 ( 第 1 至 4 节 ) :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 , .平日除织布而外 , 也练习骑马射箭 ,“ 褰裳逐马如卷蓬 ” ;她关心国家大事 , 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 , 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

(2) 参军后的木兰 ( 第 5 至 10 节 ) :木兰穿上戎装 , 横刀跃马 , 英姿飒爽 , 与男儿无异 . 在行军途中 , 她走马如飞 ,“ 捷下万仞冈 , 俯身试搴旗 ” ;夜晚宿营 , 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 , 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 . 在战场上 , 她左右驰突 , 剑动而敌奔 ,“ 晓战随金鼓 , 宵眠抱玉鞍 ”. 在朝廷的庆功会上 , 她颜色平易 , 毫无居功之心 , 深得天子喜爱 , 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

(3) 到家以后的木兰 ( 第 11 至 13 节 ) :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 , 她换上了女儿妆 , 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

2 .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

要点有二: ① 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 , 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 , 替父从军 , 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 , 她勇敢作战 , 战功赫赫 , 不是为了贪图官爵 , 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 , 对人民应尽的责任 , 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② 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 , 在征兵令下达后 , 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 , 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 , 跟家人团聚 , 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 , 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

六、解释诗中的 “ 互文 ”.

可依次提出 , 让学生作答 .

七、留作业 .

1 .熟练地背诵全诗 .

2 .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第3个回答  2007-03-19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四、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一、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培养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查阅工具书,引导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自读——讲析——问答——练习,也可以配合电化教学进行。
四、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机杼zh),与“抒情”的“抒”区别,“杼”,“木”旁,“抒”,“扌”旁。可汗k8 h2n。鞍鞯ji1n。辔头p8i。溅溅ji1n ji1n,拟声词。胡骑j@。戎机r$ng,区别:戊,音w&、戌,音x&、戍,音sh)。朔气shu^。金柝tu^,区别:析x9——折zh6——拆ch1i。红妆zhu1ng,区别:状——壮。著我旧时裳zhu$,区别:署sh(。傍地走b4ng。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教师行间巡视,指教。
3.指名学生说出故事内容;教师在学生试译课文的基础上用幻灯或投影仪打出课文翻译的内容,同时播放《木兰诗》原文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原文,边看译文,从而加深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研读课文(着重明确自读要点)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归纳: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提问:全诗在进行结构剪裁和人物描写上始终紧扣住哪一特点?
提示:“木兰是女郎”。
3.提问:《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大部分?各写出什么内容?
归纳;以故事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姊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4.教师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可引导学生边看课文中插图或看制成的幻灯图片,边听老师讲。)
教师讲析: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
5.提问: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6.提问:什么叫对偶的修辞方法?什么叫排比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练习三、四,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用浪线画出来,阅读体会它的好处。)
归纳: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排比,由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7.学生齐读画出来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解释诗句中加粗的字词:
(1)愿为市鞍马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旦辞黄河去
(4)万里赴戎机
(5)关山度若飞
(6)出郭相扶将
2.做练习三。(参考答案:1.强调木兰关心国难;2.英雄果敢、机智的行动;3.4.英雄杀敌心切,行动快速;5.父母厚情相迎;6.英雄自豪之词。)
3.课后背诵并默写《木兰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