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期间,你被商家套路过吗?你是如何维权的?

今年“双11”依然很热闹,“低价”“降价”“满减”“赠品”“优惠券”等各种营销手段扑面而来,还有许多平台提供全程价保服务,最长价保时间甚至超过30天。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商家推出的优惠举措背后暗藏各种套路,有的将价格先升后降,有的修改链接逃避价保责任,有的随意设定满减规则等。

第1个回答  2022-11-11

双十一期间,我被商家套路过。

我是这样维权的:保留交易记录、客服聊天记录等,向物价局举报,查证属实,物价局给予了相应的处罚。

如果产品购买页面上有关于“7天无理由退换货”的条款,买家收到不对板或者劣质货品时可直接申请退货。

如果遇上卖家态度恶劣、拒绝退款,可选择向网络平台或消费者协会投诉等方式维权。

如果协商投诉不成,考虑起诉,买家一定要保留好购物发票、网络截图、聊天记录、快递票据等证据。

不少消费者因缺乏警惕误入消费陷阱,冲动消费后,又带来“网购后悔潮”。

第2个回答  2022-11-11

个人觉得无论是线上交易还是线下交易,消费者在消费时都可能会遇到一些“套路,“双十一”期间,你是否也已经“剁手”了呢?市民在消费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需要避开哪些陷阱?

1.直播带货槽点多 警惕“虚假宣传”。

“双十一”期间,抖音、快手、淘宝等平台的“直播带货”商品销售模式热度不断上升。“直播带货”容易产生一些问题。
比如:一是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等权益容易受到损害;二是消费者获取经营者及商品信息受限,发生纠纷时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困难;三是交易过程中缺少第三方担保监管,退货或售后保障很难实现;四是消费纠纷多牵涉异地商家,消费者举证难,维权成本高。
2.优惠活动水分多 留心“先涨后降”。

红包活动一直以来是各大电商平台吸引用户、提升销量的惯用手段。据报道,在“买买买”途中,许多消费者遭遇了一些商家、平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套路,复杂的规则难坏“尾款人”。
有的商家使用“限时抢购”“爆款秒杀”“巨惠特卖”等极具诱惑力的宣传用语来吸引消费者下单,实际上是“先涨后降”的套路;还有的优惠活动可能设置一定的“门槛”,消费者达不到这些门槛,就不能享受到优惠。
此外,越来越多的平台与商家推出商品预售的促销模式,这种商品预售模式看似优惠,但消费者应了解“定金”与“订金”的区别,通常情况下“定金”支付后,如果消费者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尾款,“定金”不予退还。

对此提醒,消费者选择预付定金方式来享受商品优惠的,一定要提前仔细阅读规则,权衡利弊,按需购买,勿贪低价。
3.订单合同违约多 注意保存购物凭证。

大促期间,有的商家为了冲击销量而虚标库存,还有的商家可能只是为了推广或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打出“秒杀”“竞拍”等低价促销活动,吸引大量消费者下单购买后,商家或是迟迟不发货等待消费者主动取消订单,或是以“订单异常”“商品缺货”“操作失误”“系统错误”等借口为由单方面强制“砍单”。
对此,中消协一直提醒,消费者要注意索取并保存购物凭证以及相应的商家承诺,通过网络购物的,还应将订单信息、购物聊天记录等留存,作为维权证据。

第3个回答  2022-11-11

1.预付式消费作为一种方便惠民的消费模式已被消费者广为接受,但预付式消费陷阱多。很多消费者都在美发店、健身房遇到过一种非常令人困扰的事情——过度推销,有时甚至是强制消费。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应当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首先,消费者有权拒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其次,当消费者被强制消费后,民事上,可依据民法典关于胁迫、趁人之危显失公平等相关事由撤销之前的交易行为;行政上,可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刑事上,若经营者构成强迫交易罪,即自然人或者单位,以暴力、胁迫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或者接受服务,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特定的经营活动,情节严重的,消费者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2.很多消费者在办卡时是自愿付费的,但在消费几次之后或因商家提供的服务质量发生变化,或因消费者自身的消费意愿改变,此时需要退款。预付费卡是否无论余额多少,随时可以退款?遭遇“办卡容易退卡难”时,消费者又该如何保护自身权益呢?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合同签订后,未使用的服务对应的价款能否退还以及退还的比例,关键看合同解除的原因在于消费者自身还是经营者未按合同约定提供对应服务。如果消费者单方面终止消费,经营者并无违约或过错行为的,应结合消费者过错程度、经营者已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量占约定总量的比例、约定的计价方式等因素综合确定消费者的违约责任。

第4个回答  2022-11-11

随着一年两度的电商购物节“618”和“双十一”的持续火爆,消费者在网上平台购买商品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纠纷。

比如,买到假货、商品宣传的质量与实际到手不一样、卖家超时发货等。那么,在何种情况下,我们能够要求经营者进行“退一赔三”,“假一赔十”的赔偿呢?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

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所谓的欺诈行为,就是指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以及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等情况。


在双十一期间,我们最容易遇到的就是不法商家通过预付款、商品本身质量以及虚假宣传等方面对消费者进行欺诈,玩文字游戏,故意使本应当简单的交易活动变得复杂化,如果遇到这些情况,消费者们都可以要求经营者退一赔三。

如果因为经营者明知的商品质量瑕疵导致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的,经营者除赔偿损失之外,还要增加赔偿受害人两倍损失以下的罚款。

第5个回答  2022-11-11
一、“假优惠”怎么防?

不少人吐槽电商双11优惠规则晦涩难懂,那都有哪些“坑”呢?中新网进行了梳理。首先,优惠券不自动使用,明明买了或领了优惠券,付款后才发现没优惠;第2,商家优惠限制人数,前**名购买才有优惠,手一慢,钱没了优惠还没享到;第3,满减类优惠,花够了钱,却提示不够优惠资格;第4,先涨价后打折,看着商品优惠力度挺大,可价格和平时没啥两样。

怎么预防?首先双11购物时,精神难免高度紧张,但别忘了点击一下“使用优惠券”。另外,很多优惠券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切记在过期前使用。满减类优惠看清是全场还是某一个商家单场的优惠。至于预防“先涨价后打折”,需先把商品提前多天加入购物车,并记录好相关价格,双11时对比前后价格购买。
二、

支付安全怎么做?

双11期间,各种促销、发红包、中奖等活动较多,一些不法分子借机以“中奖”“发送红包”等形式进行骗钱,消费者一旦点开此类信息,很有可能就被窃取个人信息,增加账号被盗风险。另外要注意,双11期间因“剁手党”需频繁支付,所以这段时间也是病毒、木马爆发的高峰期。

如何预防?首先一定看好所购物网站是否为官网。另外,不要随便点击别人发来的网址,包括QQ、微信等社交软件内的链接;也不要轻易被“红包”“优惠券”等宣传诱惑;对于自己不熟悉网站,不要轻易输入银行账号密码。重中之重,现在不少支付全靠手机验证码,这个验证码一定不要随便输入或告诉其他人。

三、还有这些“套路”需注意

双11购物除了上述的事项要注意,中新网从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等发布的监测报告梳理发现,下面几种“套路”也需要消费者留意。

1,秒杀骗局。双11不少商家将部分商品设置为“秒杀”,但实际概率非常小,有的还要求先输入个人信息,消费者不但无法“秒杀”成功,还可能造成个人隐私信息泄露,一不小心还成了商家“会员”,后续被垃圾短信“狂轰乱炸”。

2,中奖诈骗。有时消费者下单后,其购物信息可能因各种原因遭到泄露,诈骗分子拿到手后,就会发送中奖信息,消费者一旦相信,可能就落入诈骗分子的陷阱。至于如何防,“中奖”也不要激动,先去官方核实真假,对方让先打钱的免谈。

3,退款诈骗。和上述“套路”类似,诈骗分子掌握消费者的重要信息后,如姓名、电话、订单号、购买商品等,能轻松说出消费者的订单信息博取信任。消费者误以为真后,不法分子便以订单出现问题为由,一环套一环设计陷阱。这种情况,消费者应先去官方或电商平台咨询,而不是误信陌生人打来的电话。

4,货到付款骗局。消费者下单后,因各种原因,可能有假冒快递员送来空包裹或非常廉价的东西,谎称需货到付款,消费者不知情就被骗运费,打开包裹后才发现上当受骗。

5,刷单骗局。双11来了,不少人可能会接到“刷单”兼职,称只要购买指定链接商品,不但会返还全部购买金额,每刷一单还有额外提成。但你买后,不但没有返还金额,有时候购物链接都暗藏木马病毒。
四、

延伸

——遇到这些情况可维权

千防万防,双11购物还是有可能碰到不舒心的地方。别生气,碰到这些情况可维权。

1,七天无理由退货。除消费者定作的商品;鲜活易腐商品;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交付的报纸、期刊等,其余商品均满足七天无理由退货,且消费者无需说明理由。

2,商品不合格退货。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如不合格,消费者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要求退货,即便是过了七天无理由退货时间,依然可退货,商家有责任进行退货。另外,国家行政部门认定商品不合格时,消费者如购买了相关产品,要求退货的,经营商家超15日未退货的,视为故意拖延或无理拒绝。

3,订金有权要求退还。现在不少商家做双11活动时,都开启预购模式,消费者如果付了订金后,当天并未购买商品,依然可以要回订金。这是根据《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网络集中促销组织者不得采用格式条款设置订金不退等要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