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如题所述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主要有:

(1)细胞溶解作用。

(2)促进抗体中和及溶解病毒。补体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可溶解灭活某些病毒。

(3)介导调理作用和免疫粘附作用。

(4)增强吞噬作用,增强吞噬细胞的趋化性

(5)清除免疫复合物是补体重要的功能,经典途径可防止形成大的免疫复合物,旁路途径可增加免疫复合物的溶解性



扩展资料

补体活化途径大致可分为两种途径,第一补体途径和第二途径,第二途径亦称为代替途径。据说第二途径与彼列莫等所提倡的备解素系统据说是同一途径,与第一补体途径相比,可由更单纯的物质引起,在比较低等的动物中也能看到。

补体在溶菌或溶血反应时被激活的过程中,11种成分可分为3个功能单位,即:识别单位:包括C1q、C1r、C1s;活化单位:包括C2、C3、C4,膜攻击单位:包括C5、C6、C7、C8和C9。

同一功能单位的补体成分彼此间有化学亲和性,激活后可相互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使细胞溶解这一生物学功能。因此,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可分为识别、活化和膜攻击3个阶段。这3个阶段一般在靶细胞膜的3个不同部位进行。

补体在激活过程中C2、C3、C4、C5均分别裂解成2个或2个以上的片段,分别标以a、b等符号,如 C3a、C3b、C3c等。其中C2b、C3b、C4b、C5b直接或间接结合在靶细胞上,以固相的形式参与溶细胞过程,C3a、C5a游离在液相。

补体在激活过程中, C5、C6、C7经活化后还可聚合成 C567.并与C3a、C5a一起发挥特殊的生物学功能.

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包括C1-C9。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人为地分成三组,即识别单位(Clq、Clr、Cls)、活化单位(C4、C2、C3)和膜攻击单位(C5-C9),分别在激活的不同阶段即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膜功击阶段中发挥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补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补体激活生物学活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补体活化途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2

1、细胞毒及溶菌、杀菌作用

补体能溶解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当补体系统的膜攻击单位C5~C9均结合到细胞膜上,细胞会出现肿胀和超威结构的改变,细胞膜表面出现许多直径为8~12mm的圆形损害灶,最终导致细胞溶解。

补体还能溶解或杀伤某些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沙门氏菌及嗜血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一般不被溶解,这可能与细胞壁的结构特殊或细胞表面缺乏补体作用的底物有关。

2、调理作用

补体裂解产物C3b与细菌或其他颗粒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称为补体的调理作用。C3裂解产生出的C3b分子,一端能与靶细胞(或免疫复合物)结合;其另一端能与细胞表面有C3b受体的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结合,在靶细胞与吞噬表面之间起到桥染作用,从而促进了吞噬。

LgG类抗体借助于吞噬细胞表面的lgG-Fe受体也能起到调理作用;为区别于补体的调理作用而称其为免疫(抗体)的调理作用。LgM类抗体本身起调理作用,但在补体参与下才能间接起到调理作用。

3、免疫粘附作用

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之后,可通过C3b而粘附到表面有C3b受体的红细胞、血小板或某些淋巴细胞上,形成较大的聚合物,可能有助于被吞噬清除。

4、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在病毒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复合物中加入补体,则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

近年来发现,不依赖特异性抗体,只有补体即可溶解病毒的现象。例如RNA肿瘤病毒及C型RNA病毒均可被灵长类动物的补体所溶解。据认为这是由于此类病毒包膜上的Cl受体结合Clq之后所造成的。

5、炎症介质作用

炎症也是免疫防御反应的一种表现。感染局部发生炎症时,补体裂解产物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吸引白细胞到炎症局部。

扩展资料:

补体系统各成分通常多以非活性状态存在于血浆之中,当其被激活物质活化之后, 才表现出各种生物学活性。补体系统的激活可以从C1开始;也可以越过C1、C2、C4,从C3开始。前一种激活途径称为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或传统途径。

“经典”,“传统”只是意味着人们早年从抗原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的过程来研究补体激活的机制时,发现补体系统是从C1开始激活的连锁反应。从种系发生角度而言,旁路途径是更为古老的、原始的激活途径。

从同一个体而言,在尚未形成获得性免疫,即未产生抗体之前,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即可直接作用于入侵的微生物等异物,作为非特异性免疫而发挥效应。由于对旁路途径的认识,远远晚在经典之后,加上人们先入为主观念,造成了命名的不合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补体系统

第2个回答  2014-03-13
主要包括:MAC的生物生物效应;

活化补体片段的生物效应。
(一) MAC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细胞裂解作用
补体系统活化  膜攻击复合物 
溶解靶细胞(如:奈氏细菌等G阴性菌,异型红细胞等)。

实际意义:A. 抗感染;

B. 自身免疫病。
(二) 补体活化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1. 调理作用

Ag(颗粒性)-Ab 复合 C3b、

C4b、iC3b  结合于吞噬细胞CR 吞噬免疫复合物。

实际意义:抗感染。
2. 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

Ag-Ab复合物(可溶性) C3b或C4b

 与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CR结合

 吞噬清除。

实际意义:

a. 清除免疫复合物,如抗病毒感染;

b. 引起免疫性疾病,如免疫复合物沉

积,引起肾小球肾炎。
3. 炎症介质作用
A. 过敏毒素作用:
过敏毒素(anaphylatoxin): C5a、C3a和C4a
C5a、C3a 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C5aR、C3aR)  释放活性介

质(如;组胺、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等)

 过敏反应性病理变化。
B. 趋化作用:

趋化因子(chemotaxin): C5a、C3a、 C4a 和 C5b67

C5a、C3a  吞噬细胞向感染部位聚集  炎症反应。

C. 激肽样作用:

C2a、C4a  能增强血管的通透性  炎性渗出、水肿。

实际意义:

a. 抗感染及清除异物;

b. 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炎性损伤。
4. 免疫调节作用

A. C3b  促吞噬细胞;

B. C3b  与B细胞表面CR1结合

 促B细胞增殖分化。

把老师课件复习了一下 共同分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