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幼儿艺术鉴赏与西方幼儿艺术鉴赏的差异与区别

如题所述

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小鬼当家》讲述的是一个八九岁的英国小男孩智斗几个坏人的故事,看到时候我们都不禁被主人公的聪明和机智所折服,同时又自愧不如。其实我们也用不着那么自卑,因为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现行的教育造成的。正是因为教育的不同才使得我们国家的孩子和西方国家的孩子差别那么大。
下面就简单谈谈东西方的教育 东西方的家庭教育 西方儿童开始启蒙教育的年龄要比东方的儿童早,西方的妈 妈们非常注意子上幼儿园以前的学习,她们要带孩子出去,给他 们买书,伴他们玩游戏,还要读书给他们听。而东方的父母,往 往特别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一定要使孩子得到足够的睡和 营养。
课题的提出 艺术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幼儿的艺术感受力和在艺术创造中的个性化表现。 幼儿期是幼儿获得表现力的最佳时机。我们反思目前幼儿艺术教育现状,发现仍然存在误区:在课程设置方面,艺术教育活动流于教授表面性的一些东西;在艺术创造方面,仍然偏重艺术知识和技法的教授,忽视幼儿对艺术的感受,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针对以上存在误区,结合我园幼儿艺术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提出了“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力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提高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促使教师通过参与研究自身获得发展,从而使我园的办园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目标 (一)概念界定 1、艺术: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形象,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美术、音乐、文学的教育。 2、艺术表现力:指通过对美的事物、美的作品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感染人,调动人的积极情感,激发人们运用多种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对事物、作品的理解。 3、幼儿艺术表现力:指幼儿通过认识和感受生活中的声音、色彩、符号、标记以及学习文学作品、音乐、舞蹈、美术等,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地、有个性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所获得的情感和体验。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艺术表现,对周围生活环境美和艺术作品能产生敏锐的感受力、欣赏力和表现力,能大胆乐意地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和思想,使艺术教育真正为幼儿的发展服务。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寻找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的美育观:艺术对于形成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发展人的潜力,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
2、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人对美的需要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之一。生活中总是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艺术创作活动,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大多数人只能通过艺术欣赏、艺术的陶冶和感染,使自我得以实现。 3、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的发现使当今教育把注意的焦点指向艺术教育,引起了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四、研究原则 1、生活化原则;
3、情感陶冶原则; 3、普遍性原则;4、主体性原则 5、游戏性原则。 五、研究的内容和措施 (一) 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从音乐、美术、语言这三大学科领域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研究的内容和要求上各有侧重点,小班:愿意参加艺术活动,会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简单的表现和创造。中班:体验在艺术活动中进行交流、合作的快乐,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情感。大班:学习使用多种艺术手段,提高体验和表达艺术情趣的能力,使表现更具个性化。 (二)研究的主要措施 1、创设艺术教育环境。 (1)营造艺术氛围。
(2)搭建表现平台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1)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策略
。 (2)教学手段的整合性策略。
(3)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策略。
3、引发、释放、发挥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
(1)发掘幼儿表现力的基础
(2)激起幼儿表现欲望
(3)开发幼儿表现创意 (
4)指导幼儿表现技巧。 (5)张扬幼儿表现个性 (6)评价幼儿表现效果 六、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全园幼儿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 七、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三年,实施时结合幼儿特点,层层推进,不断深化。具体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3---2006.6)确立课题名称,撰写方案,进行申报立项阶段; 第二阶段(2006.9---2008.6)组织实施,进行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2008.9 ---2008.12)评鉴,结题论证阶段。 八、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从制定方案到组织实施,在区教科室领导的指导下,方案前后进行了三次修改,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优美的艺术教育环境,为幼儿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1)营造艺术氛围,让幼儿感受艺术。幼儿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语言”,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挖掘周围环境中潜在的艺术教育的价值,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幼儿园无论从大环境的创设到班级环境的布置,到处都充满着艺术的气息。走进幼儿园,主题背景墙上“艺术童年,诗意家园”八个字点明了我们的课题,我们将“一本书(文学)、一支笔(美术)、一串音符(音乐)”三个子课题,巧妙的设计在主题背景墙和园标上。在幼儿园的三个楼层层面也分别创设了不同的艺术环境:一楼是文学的世界,二楼是美术的殿堂,三楼是音乐的舞台。在每个班级中,我行我“绣”(刺绣)、千“编”万化(编织)、变废为宝等“一班一品”特色氛围也非常浓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幼儿时刻都在感受艺术的美。 (2)搭建艺术表现平台,让幼儿大胆展示。我们大家都知道,幼儿园艺术环境的创设很关键的是让幼儿成为环境的设计者和创造者,追求环境与幼儿之间的“对话”,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空间为幼儿创造表现自我的平台。首先在三个楼层中,我们在底楼设计了大嘴巴童话剧场、阅读长廊、成语故事和古诗天地,让幼儿细细地“品”;二楼开放各种手工作坊,每学期我们根据课题需要,设立了不同的区,如创作区(刺绣编织区、创意制作区)、绘画区—美术室,以及软包版面上老师精心辅导的体现美术中各种表现手法的幼儿作品等,我们在这些区域中根据主题投放了各种材料,让幼儿大胆地“绣”; 三楼的“乐器坊”、“大舞台”,也充分发挥了其功效,幼儿在这里能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艺,尽情地“舞”。
其次,每班在游戏区域中都设立了幼儿展示自我的动手区、表演区。这些平台的搭建,为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平台,更为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开拓了无限的空间。
2、多样的教学措施,为幼儿艺术表现力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1)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策略。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表现。为了体现教育既回归幼儿生活,又走向幼儿生活世界的理念,我们在选择艺术教育的内容时,除了注意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之外,还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内容的适切性,即选择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满足幼儿的兴趣,引起幼儿的共鸣;
第二、内容的系列性,首先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艺术活动内容。小班选择了一些内容简单、主题鲜明的内容,而大班则选择一些表演性、操作性强、寓意深远的内容。其次再根据作品内容的难易、目标的深浅循序渐进地安排。
在课程的设置中,结合课题需要:语言主要增加文学的欣赏和穿插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如桃树下的小白兔、卖火柴的小女孩,梨子提琴、金色的房子、萝卜回来了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18
西方儿童开始启蒙教育的年龄要比东方的儿童早,西方的妈妈们非常注意子上幼儿园以前的学习,她们要带孩子出去,给他 们买书,伴他们玩游戏,还要读书给他们听。而东方的父母,往往特别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一定要使孩子得到足够的睡和 营养。特别是美国,孩子一旦开始上小学,父母就认为孩子的教 育现在应该是学校的事了,他们没必要教导孩子的功课。但是亚 洲父母却正好相反,他们在这个时候才开始认真地注意孩子的学 习成绩,并对孩子的功课进行辅导,实际上已经有点晚了。 东西儿童教育观这里以中国和美国为例。作为早期社会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国的幼儿园所实施的社会化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1.注重外在控制。对孩子行为的调节是通过外在标准,既严格的规章制度实现的,其结果是导致了外控、他律性格的形成。
2.讲究内外有别。“爱面子”是中国人的传统心态,作为一种民族性格,成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传给了下一代。比如有外人来幼儿园参观,教师们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回答来访者的问题。这种训练是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表里不一”的双重性格。
3.注重相互之间的横向比较。所以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学会用外在的,客观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特别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4.强调纪律。特别具有本土特点的是,中国的幼儿园都有培养幼儿静坐不动这一能力的训练项目。
5.强调个人服从集体。
美国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在早期社会化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
1. 强调个体差异。在美国的幼儿园里,集体活动很少,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不同的活动。
2. 注重自我发展。在幼儿园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随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另外,美国的教师比较重视儿童自我意识的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不一单一的价值观作为标准。
3. 鼓励探索。比如画画,美国教师多鼓励孩子自由创作,对画的内容、形式、手法均不作限定。所以美国孩子总是画得满身、满脸都是颜料,画出的成果则不知何物。 与东方人将集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大为不同的是美国人的注意力则集中在人与物的关系上。美国的成年人着眼于促进儿童对自然万物的好奇心、探求欲,注重开发儿童在各种领域的创造潜能。 东西学校教育英国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内容是“地区”,仅这一个词 就让教师带着孩子跑遍了学校所在地区的基础公共设施,请邮递员、警察以及服务在各种公共设施的各行各业人士乃至家长,给孩子们讲述社会各行业的故事。孩子们则把所见所闻都画出来,再涂上颜色。在美国的学校里,学习的内容也比我国广泛得多。比如,美国小学有门“社会学习”课程,其内容很杂,诸如学习看地图,学习食品的营养成分,学习关于疾病的传播方式、病菌的种类等。 在法国,除了日常的各种社会活动之外,一般从小学三年级起学校就,组织学生每年到外地去,离开家长的照顾过一段集体生活,时间为2~3周。这类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是向“广”的方向发展,教师总是设法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并力图使学生们能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中国的教育是向“深”的教育发展,学校教师总忘不了提醒学生要“吃”透课本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教科书上,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完全隔离,最终造成学生眼界的狭窄。 东西教育各有其优劣,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将西方教育的长处学到手,同时改进我们自己的教育缺陷。
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幼儿园和小学几乎是没有教材的,老师根据课程大纲制定适合自己班级孩子的教学计划,我们会发现,每个班都不一样,各有特点,西方教育界认为3-12岁是孩子发现创造力和激发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期,课堂上丰富的活动和游戏教学可以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不需要什么照本宣科。有一则故事,一位在英国中学考察的中国老师临走时向校长索要一套教材,想拿回国内参考,校长有些为难的表情让中国老师觉得也许是教材太贵重不便赠与,次日,当校长邀请中国老师来欣赏那“一套”教材的时候,中国老师惊呆了,在她面前的不是几本书,而是满满的一车。除了教材,针对每个年级的每个大纲中每个教学目标都有不同的教辅,内容丰富全面的程度让中国老师瞠目结舌。“是的,是很为难,因为带不走”,不是没有教材,是根据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特点,都有相应的教学安排。”完善的教材和教辅融合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教育载体。
在中国,曾经的幼儿园、小学教育还在注重博闻强记,关键期教育并没有形成理念,现在,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带来的变化,核心是全新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与出版。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之后,中国教育部又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全新课程体系。过去,只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有权出版中小学教材和教辅,完全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现在,群雄逐鹿,民营教育集团更是风头正猛。国家还引入了“投标“的方式,丰富多样化市场。但是,中国出版市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利润当先,教材出版还处在从计划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西方发达的出版业格局,有待考验。比如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不少教育专家指出课文内容失实、不快乐,形式化,教条性爱国主义的问题,过多的不符合儿童年龄段的不合理内容需要调整的建议经常见诸于报端。
改革需要时间和不断的实践验证,可孩子的教育是不能等待的。我们感受到中国家长迫切得需要一套成熟的教育体系的愿望,中国家长从不吝惜对孩子的付出,孩子的教育也绝不会被忽视。西方教育家认为,孩子不是“白纸“,从出生开始就有了既定的特点,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就是去发现它们。如果说学校提供给孩子上学的场所、老师和家长启蒙孩子学会学习和思考,教材和教辅则应该赋予教育理念的深度和广度,让孩子得到最优厚的知识。
第2个回答  2016-07-04
东方主要是内敛型,西方属于开放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