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与中国的艺术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东西方艺术的差异主要有:
1、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绘画多写意,音乐重感受,书法写胸臆,舞蹈讲合一;
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的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绘画多写实,音乐重和鸣,舞蹈表情绪。

2、东西方艺术的差异与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关。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概念化推理演绎剖析事物,推崇物我对立。所以,中国艺术以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自己,西方艺术多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2
艺术,就是一种能激发人们想象的东西。确切地说,作为一种艺术,它首先应该是人们思想的反映。其次,是人们根据它的性质特征在自己的思想上塑造一个形象,最后才有艺术的价值。
  在不同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人们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对艺术的鉴赏和艺术产生的根源。不同的国度,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在这里,我来谈一谈中国艺术同西方艺术的一些区别。
  一,艺术产生的根源不同。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的渊源是作为产生艺术根源的主要依据。从其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可知,中国艺术受儒家思想的教化,大体上决定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形式。这就是说,中国艺术至少在思想上代表着儒家的思想主流。虽说这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受到多种潮流的冲击,可它根深蒂固地生长在国人思想深处是很难抹灭的。
  有人说,儒家思想限制了中国艺术的发展,这不能不让我们产生怀疑。深一层的认识,儒家的思想制度又可称为“儒教”,同世界其他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相比,儒教在内容上却是要逊色了很多。儒教缺乏神学,缺乏创造力,这在艺术的创作表现上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极大地限制了个性艺术的发展。我们不否认儒教带给中国艺术固有的特色,如建筑艺术、绘画艺术、诗歌艺术等等,这其中也成就了不少中国的艺术家,他们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在诗歌艺术方面,屈原的“诗骚”留给世界一笔很大的文化遗产。在雕刻艺术方面,也是因为儒教的输入才发扬光大的。
  而西方的艺术,受到中世纪新的思想潮流的冲击,尤其是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影响,使得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得到了一次全面的刷新。纵然很多国家仍保留着自身原有的艺术风格,可终究掩盖不了一个潮流的覆盖。文艺复兴主要是欧洲大陆实施回复古希腊,吸取古希腊的一些人文主义思想,重视人的价值和意义,使得艺术得到张扬的发展。这和中国在唐宋时期的艺术观念的洗礼却又是不同的,那似乎只一些形式上的变化,而本质上却还是摆脱不了儒教的阴影。难道是中国对艺术的创造缺乏主动意识?其实不然。史书有记载,古代中国无论在艺术成果上的成就,还是在思想上的觉悟程度都不逊色于西方国家,这只能说明一个民族的艺术领悟有别于其他民族,只是一种思维模式上的不同。
  二,艺术存在于人们思想中反映的形式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作为一种概念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便可以说明艺术是离不开活着的、有生命的东西。既然艺术的载体是思想,而思想又是活跃的,是可以以任意的形式来完成它的传播,这就足以说明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艺术上差别是必定的。我们知道,艺术是一个很广的概念,也就是说,作为艺术的形象有很多种的。就拿诗歌来说吧,诗歌作为一种艺术便自会有它的艺术价值,而它的价值便是人们从它那里领悟到什么。这就需要我们从理性和感性上去理解它。
  中国的诗歌,从整体上去透析,其艺术风格是把客观的东西溶入诗人主观的感情,或者可以说,诗人把感情发泄于客观事物中。而作为西方诗歌,诗人往往会把一种主观的抒情客观化,也就是说,诗人描写人物的感情世界,却对他们的行为不加以评论。如莎士比亚、丁尼生、布郎宁等诗人,他们都力图从超自然的角度描写人物的形象,企图表达人的各种精神状态,而不带有诗人自己主观的色彩。我们来拿莎士比亚的诗句跟蔡其矫比较一下:
  啊,轻些,什么光在那边窗前透亮?——莎士比亚
  我祈求炎夏有雨,冬日少雨
  我祈求花开红有紫
  我祈求爱情不受讥笑
  ……
  ——蔡其矫
  从两个人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莎诗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并不带有一种主观的意愿,或是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不明显。而蔡诗中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却是炽热的。这就是两种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也许一首诗,想要彻底地摆脱主观情感的约束是不可能的,只是表现的轻重不同罢了。
  这就是中国同西方在诗歌艺术思想上反映的差别。换取是其他形式的艺术,其差别也是可见一斑。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造就不同的艺术反映意识。
  三,艺术塑造形象的主次地位不同。
  我说艺术是一件装饰品,这或许没有人会反对。稍微懂得艺术美的人都会知道,艺术家把艺术品中最具魅力的角色放在这一艺术品中最显眼的位置,就如同我们把一件最漂亮的装饰品摆放在客厅一样的自然。
  我们在欣赏一件中国的艺术品时,多是很难在外表看出什么东西。中国的艺术是以其独特的内蕴美而得到赏识的。鉴赏中国的艺术品,不在于表面上的视觉美、听觉美,更重要的是深一层含义的内在美。我们再分析一下西方的艺术。单从建筑美上看,西方艺术似乎要比中国艺术做得更好些,在外型上带来的视觉冲击要强一些。这就说明西方艺术的塑造更注重形式上的美。我们再拿诗歌艺术来说,梁岱宗先生说欧美近代诗尤注重诗形的建筑美,这无疑指出西方诗歌艺术注重表达艺术的丰富形式,而诗歌就是一种艺术。这并不是说明中国的艺术就不讲究艺术的形式美了,只是西方艺术表现得更突出罢了。
  朱自清就诗歌的艺术特征阐述了建筑美的必要性。他说:“诗是艺术特征似乎就在回环复沓,所谓兜圈子;说来说去,只说那一点儿。”这就更加突兀出形式美的必要性了。
  我想,一件艺术品,要想在形似与神似上都焕发光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我们看到的艺术,无论其在形似上取得成就,还是在神似上取得成功,也都是艺术,而要说出哪一种风格更具价值,便也很难说了。
  中国艺术同西方艺术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也许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也不只这些,对于它们各自表现的艺术价值,我们还需进一步地探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02
1.背景比较:

西方当代艺术脱身于现代艺术,20世纪战争频仍,人类遭受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战争摧残,于是催生了探讨存在的意义的人本主义哲学,加之工业文明的大规模扩张,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于是诞生了现代艺术诸流派及二战后的后现代艺术诸流派,当代西方艺术基本是属于后现代艺术范畴的。(这里说的当代艺术是针对比较先端的艺术思潮而言,而不是针对艺术品市场。)

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背景是,20世纪中后期,在结束了战乱之后,中国又经历了文革的洗礼,遭受前所未有的对人性的摧残,加之教育的荒芜,之后又经历了市场经济洗礼,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西化热潮,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及文艺资讯,于是催生出了当代中国艺术。

2。发展比较:
西方当代艺术是大部分建立在本土传统艺术基础之上的,19世纪末东西方贸易交流曾打开了一扇通向东方的窗,使艺术家吸纳了大量东方艺术语言,并将这种语言和一些当时活跃的哲学思潮成功结合,可以说现代艺术是一种文化碰撞的结果,这种结果在形式上表现为在西方语境下融合了东方语素。这种舶来,后来又逐渐被内化,整合成西方当代艺术的独特语言。

中国当代艺术的诸多表现形式客观来看是以舶来为主,包括油画,在中国历史尚短,体系尚十分不健全。经过文革的洗礼,社会长期对严肃艺术持毁灭态度,所以,中国艺术的东方语境名存实亡,基本上并没有构成文化层面上的融合,而是用西方人的眼睛去描述中国的一些事情。

从发展的角度来讲,西方艺术是持续发展且可持续发展,而中国当代艺术并非持续发展而来,也很难说可持续发展。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