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胡适谁更有成就?

如题所述

鲁迅比胡适更有成就。

在为人处世上,鲁迅与胡适确有不同。一般说来,胡适比较随和、宽容,而鲁迅则较为顶真、急切。这两种性格各有优缺点。 

胡适在鲁迅多次对他进行批判和讽刺之后,仍能为他说持平的话,甚为难得。如鲁迅生前曾受到陈西滢的污蔑,说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整大本的剽窃”日本盐谷温的著作,死后又有苏雪林准备大肆挞伐,骂出一些不堪入耳的话,都为胡适所不赞成。

鲁胡比较研究之兴起,是对20世纪中期鲁胡评论的反拨。那个时候,为了某种政治需要,曾经对胡适思想进行全面的批判,简直说得一无是处;同样也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又把鲁迅加以绝对化,简直说得没有缺点。其实他们二人的脸上都被涂上了油彩,只是颜色不同而已。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鲁迅胡适之比较研究成为文化界的热门话题,出版的专著就有好几种,单篇文章则更多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持平之论,但也有些先存扬胡贬鲁的成见而强以说事者,令人难以苟同。 

此次鲁胡比较研究之兴起,是对20世纪中期鲁胡评论的反拨。那个时候,为了某种政治需要,曾经对胡适思想进行全面的批判,简直说得一无是处;同样也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又把鲁迅加以绝对化,简直说得没有缺点。其实他们二人的脸上都被涂上了油彩,只是颜色不同而已。

然而文化评论毕竟是学术范围的事,学术研究则需要有科学精神,以事实为根据,不能感情用事。任何受情绪影响的结论,都难以持平,公允。 人们对鲁迅和胡适做比较研究,大抵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比较他们在学术文艺上的贡献,二是比较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胡适靠一篇《文学改良刍议》而“暴得大名”,看来似属偶然,其实却有其必然性,因为他扣准了时代的脉搏,发出了人们期待的声音。

这只要看看梁实秋后来的回忆,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如何打动了当时青年的心:“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对我而言,确是振聋发聩,把许多人心目中积存已久的疑虑一下子点破了,我顿时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梁实秋论文学·序》)胡适后来的许多论著,也每能起到这种启迪的作用。比如,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撇开了传说中的伏羲、神农传统,而直接从有文献可考的老子、孔子说起。

这种做法开始曾引起学生的不满,但他的怀疑精神和评判态度,却引发了学子的思考,促使疑古学派的兴起。他的《红楼梦考证》,催生了新红学,他的《易卜生主义》,则推动了个性解放思潮。胡适这些论著的价值,还不仅在于学科建设本身,同时还引进了一种新的思想方法和治学方法,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但是新诗的开拓者,而且在戏剧和小说上也都有新的尝试,前者如《终身大事》,后者如《一个问题》和《差不多先生传》。所以,胡适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决不是“浪得虚名”,而是有其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 但是,新儒家的批评也不是没有道理。

胡适的创作和论著,的确较浅。《尝试集》对白话诗有开拓之功,但本身水平并不高,而且旧意境旧格式仍保存较多,虽然逐步有所扬弃,但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些新诗可以看作是缠脚妇人放脚的鞋样。

《终身大事》在现代戏剧史上自有它的地位,但是,模仿易卜生的痕迹太重,缺乏独创性和深刻性,难以在舞台上久驻。《一个问题》和《差不多先生传》写得概念化,在文学史上也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他的学术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和《白话文学史》,都只有上半部,没有写完,在当时虽然都有很大的影响,但因为写得不深刻,早已为后起的同类著作所代替。

他的许多作品,大抵只剩下历史意义,而失却欣赏价值。 鲁迅参加新文化运动比胡适略迟一些。

这并非因为他缺乏新的文化思想,而是因为他起步太早,经历了许多挫折,对文学革命失却了热情。还在十年以前,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的时候,他就提倡过个性主义了,但却并不为群众所理解,既无赞成,也无反对,使人如置身于荒原中,感到无可措手的悲哀;

后来又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变故,就失望、颓唐得很了。但是,当他被老同学钱玄同重新鼓动起战斗的热情时,他便一发而不可收。正因为他有着更多的斗争经历,对中国社会有着更深的观察,又对中国历史作过深入的研究,所以他的作品也就更具深度。

无论是文艺创作或者是学术研究,凡他所涉及的领域,都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小说、杂文、散文诗、回忆散文,都是显示“文学革命”实绩,代表中国现代文学最高水平的作品;他的白话诗虽然比胡适写得更具新气象,但也并不成功,而旧体诗却写得极好;

他有许多学术研究计划没有完成,如《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字体变迁史》,但已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却是一座高峰,虽然后来在资料上的发现远远超过该书,但在史识和论断上,它至今仍为人所称道。

而且,鲁迅在杂文中所提出的识见,也开启了文学史和思想史研究的门径,如关于魏晋风度和文章的论述,关于帮忙文学和帮闲文学的提出,都极有意义;还有在文献的辑佚和校勘方面,也做出上乘的工作。鲁迅的作品不但有历史价值,而且仍有现实意义。

在为人处世上,鲁迅与胡适确有不同。一般说来,胡适比较随和、宽容,而鲁迅则较为顶真、急切。这两种性格各有优缺点。 胡适在鲁迅多次对他进行批判和讽刺之后,仍能为他说持平的话,甚为难得。如鲁迅生前曾受到陈西滢的污蔑,说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整大本的剽窃”日本盐谷温的著作,死后又有苏雪林准备大肆挞伐,骂出一些不堪入耳的话,都为胡适所不赞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12
此次鲁胡比较研究之兴起,是对20世纪中期鲁胡评论的反拨。那个时候,为了某种政治需要,曾经对胡适思想进行全面的批判,简直说得一无是处;同样也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又把鲁迅加以绝对化,简直说得没有缺点。其实他们二人的脸上都被涂上了油彩,只是颜色不同而已。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鲁迅胡适之比较研究成为文化界的热门话题,出版的专著就有好几种,单篇文章则更多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持平之论,但也有些先存扬胡贬鲁的成见而强以说事者,令人难以苟同。
此次鲁胡比较研究之兴起,是对20世纪中期鲁胡评论的反拨。那个时候,为了某种政治需要,曾经对胡适思想进行全面的批判,简直说得一无是处;同样也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又把鲁迅加以绝对化,简直说得没有缺点。其实他们二人的脸上都被涂上了油彩,只是颜色不同而已。然而文化评论毕竟是学术范围的事,学术研究则需要有科学精神,以事实为根据,不能感情用事。任何受情绪影响的结论,都难以持平,公允。
人们对鲁迅和胡适做比较研究,大抵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比较他们在学术文艺上的贡献,二是比较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我们也就从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对于胡适在学术文艺上的成绩,学者们的评价很不一致。近今大陆的某些学者,对胡适的学术成就大加推崇,认为他在鲁迅之上,而台湾的新儒家,则直斥其浅薄,别的国学家也一直在对他进行暗批。但从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上看,胡适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鲁胡二人也是各有千秋。一般说来,胡适开风气的作用更大,而鲁迅则更深刻。
胡适靠一篇《文学改良刍议》而“暴得大名”,看来似属偶然,其实却有其必然性,因为他扣准了时代的脉搏,发出了人们期待的声音。这只要看看梁实秋后来的回忆,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如何打动了当时青年的心:“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对我而言,确是振聋发聩,把许多人心目中积存已久的疑虑一下子点破了,我顿时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梁实秋论文学·序》)胡适后来的许多论著,也每能起到这种启迪的作用。比如,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撇开了传说中的伏羲、神农传统,而直接从有文献可考的老子、孔子说起。这种做法开始曾引起学生的不满,但他的怀疑精神和评判态度,却引发了学子的思考,促使疑古学派的兴起。他的《红楼梦考证》,催生了新红学,他的《易卜生主义》,则推动了个性解放思潮。胡适这些论著的价值,还不仅在于学科建设本身,同时还引进了一种新的思想方法和治学方法,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但是新诗的开拓者,而且在戏剧和小说上也都有新的尝试,前者如《终身大事》,后者如《一个问题》和《差不多先生传》。所以,胡适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决不是“浪得虚名”,而是有其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
但是,新儒家的批评也不是没有道理。胡适的创作和论著,的确较浅。《尝试集》对白话诗有开拓之功,但本身水平并不高,而且旧意境旧格式仍保存较多,虽然逐步有所扬弃,但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些新诗可以看作是缠脚妇人放脚的鞋样。《终身大事》在现代戏剧史上自有它的地位,但是,模仿易卜生的痕迹太重,缺乏独创性和深刻性,难以在舞台上久驻。《一个问题》和《差不多先生传》写得概念化,在文学史上也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他的学术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和《白话文学史》,都只有上半部,没有写完,在当时虽然都有很大的影响,但因为写得不深刻,早已为后起的同类著作所代替。他的许多作品,大抵只剩下历史意义,而失却欣赏价值。
鲁迅参加新文化运动比胡适略迟一些。这并非因为他缺乏新的文化思想,而是因为他起步太早,经历了许多挫折,对文学革命失却了热情。还在十年以前,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的时候,他就提倡过个性主义了,但却并不为群众所理解,既无赞成,也无反对,使人如置身于荒原中,感到无可措手的悲哀;后来又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变故,就失望、颓唐得很了。但是,当他被老同学钱玄同重新鼓动起战斗的热情时,他便一发而不可收。正因为他有着更多的斗争经历,对中国社会有着更深的观察,又对中国历史作过深入的研究,所以他的作品也就更具深度。无论是文艺创作或者是学术研究,凡他所涉及的领域,都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小说、杂文、散文诗、回忆散文,都是显示“文学革命”实绩,代表中国现代文学最高水平的作品;他的白话诗虽然比胡适写得更具新气象,但也并不成功,而旧体诗却写得极好;他有许多学术研究计划没有完成,如《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字体变迁史》,但已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却是一座高峰,虽然后来在资料上的发现远远超过该书,但在史识和论断上,它至今仍为人所称道;而且,鲁迅在杂文中所提出的识见,也开启了文学史和思想史研究的门径,如关于魏晋风度和文章的论述,关于帮忙文学和帮闲文学的提出,都极有意义;还有在文献的辑佚和校勘方面,也做出上乘的工作。鲁迅的作品不但有历史价值,而且仍有现实意义。
在为人处世上,鲁迅与胡适确有不同。一般说来,胡适比较随和、宽容,而鲁迅则较为顶真、急切。这两种性格各有优缺点。
胡适在鲁迅多次对他进行批判和讽刺之后,仍能为他说持平的话,甚为难得。如鲁迅生前曾受到陈西滢的污蔑,说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整大本的剽窃”日本盐谷温的著作,死后又有苏雪林准备大肆挞伐,骂出一些不堪入耳的话,都为胡适所不赞成。胡适在复苏雪林信中说:“凡论一人,总需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说鲁迅抄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如此立论然后能使敌党俯首心服。”这话虽有教授斗争策略的意味,但持平之说是不错的。
第2个回答  2018-02-02
此次鲁胡比较研究之兴起,是对20世纪中期鲁胡评论的反拨。那个时候,为了某种政治需要,曾经对胡适思想进行全面的批判,简直说得一无是处;同样也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又把鲁迅加以绝对化,简直说得没有缺点。其实他们二人的脸上都被涂上了油彩,只是颜色不同而已。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鲁迅胡适之比较研究成为文化界的热门话题,出版的专著就有好几种,单篇文章则更多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持平之论,但也有些先存扬胡贬鲁的成见而强以说事者,令人难以苟同。
此次鲁胡比较研究之兴起,是对20世纪中期鲁胡评论的反拨。那个时候,为了某种政治需要,曾经对胡适思想进行全面的批判,简直说得一无是处;同样也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又把鲁迅加以绝对化,简直说得没有缺点。其实他们二人的脸上都被涂上了油彩,只是颜色不同而已。然而文化评论毕竟是学术范围的事,学术研究则需要有科学精神,以事实为根据,不能感情用事。任何受情绪影响的结论,都难以持平,公允。
人们对鲁迅和胡适做比较研究,大抵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比较他们在学术文艺上的贡献,二是比较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我们也就从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对于胡适在学术文艺上的成绩,学者们的评价很不一致。近今大陆的某些学者,对胡适的学术成就大加推崇,认为他在鲁迅之上,而台湾的新儒家,则直斥其浅薄,别的国学家也一直在对他进行暗批。但从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上看,胡适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鲁胡二人也是各有千秋。一般说来,胡适开风气的作用更大,而鲁迅则更深刻。
胡适靠一篇《文学改良刍议》而“暴得大名”,看来似属偶然,其实却有其必然性,因为他扣准了时代的脉搏,发出了人们期待的声音。这只要看看梁实秋后来的回忆,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如何打动了当时青年的心:“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对我而言,确是振聋发聩,把许多人心目中积存已久的疑虑一下子点破了,我顿时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梁实秋论文学·序》)胡适后来的许多论著,也每能起到这种启迪的作用。比如,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撇开了传说中的伏羲、神农传统,而直接从有文献可考的老子、孔子说起。这种做法开始曾引起学生的不满,但他的怀疑精神和评判态度,却引发了学子的思考,促使疑古学派的兴起。他的《红楼梦考证》,催生了新红学,他的《易卜生主义》,则推动了个性解放思潮。胡适这些论著的价值,还不仅在于学科建设本身,同时还引进了一种新的思想方法和治学方法,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但是新诗的开拓者,而且在戏剧和小说上也都有新的尝试,前者如《终身大事》,后者如《一个问题》和《差不多先生传》。所以,胡适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决不是“浪得虚名”,而是有其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
但是,新儒家的批评也不是没有道理。胡适的创作和论著,的确较浅。《尝试集》对白话诗有开拓之功,但本身水平并不高,而且旧意境旧格式仍保存较多,虽然逐步有所扬弃,但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些新诗可以看作是缠脚妇人放脚的鞋样。《终身大事》在现代戏剧史上自有它的地位,但是,模仿易卜生的痕迹太重,缺乏独创性和深刻性,难以在舞台上久驻。《一个问题》和《差不多先生传》写得概念化,在文学史上也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他的学术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和《白话文学史》,都只有上半部,没有写完,在当时虽然都有很大的影响,但因为写得不深刻,早已为后起的同类著作所代替。他的许多作品,大抵只剩下历史意义,而失却欣赏价值。
鲁迅参加新文化运动比胡适略迟一些。这并非因为他缺乏新的文化思想,而是因为他起步太早,经历了许多挫折,对文学革命失却了热情。还在十年以前,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的时候,他就提倡过个性主义了,但却并不为群众所理解,既无赞成,也无反对,使人如置身于荒原中,感到无可措手的悲哀;后来又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变故,就失望、颓唐得很了。但是,当他被老同学钱玄同重新鼓动起战斗的热情时,他便一发而不可收。正因为他有着更多的斗争经历,对中国社会有着更深的观察,又对中国历史作过深入的研究,所以他的作品也就更具深度。无论是文艺创作或者是学术研究,凡他所涉及的领域,都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小说、杂文、散文诗、回忆散文,都是显示“文学革命”实绩,代表中国现代文学最高水平的作品;他的白话诗虽然比胡适写得更具新气象,但也并不成功,而旧体诗却写得极好;他有许多学术研究计划没有完成,如《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字体变迁史》,但已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却是一座高峰,虽然后来在资料上的发现远远超过该书,但在史识和论断上,它至今仍为人所称道;而且,鲁迅在杂文中所提出的识见,也开启了文学史和思想史研究的门径,如关于魏晋风度和文章的论述,关于帮忙文学和帮闲文学的提出,都极有意义;还有在文献的辑佚和校勘方面,也做出上乘的工作。鲁迅的作品不但有历史价值,而且仍有现实意义。
在为人处世上,鲁迅与胡适确有不同。一般说来,胡适比较随和、宽容,而鲁迅则较为顶真、急切。这两种性格各有优缺点。
胡适在鲁迅多次对他进行批判和讽刺之后,仍能为他说持平的话,甚为难得。如鲁迅生前曾受到陈西滢的污蔑,说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整大本的剽窃”日本盐谷温的著作,死后又有苏雪林准备大肆挞伐,骂出一些不堪入耳的话,都为胡适所不赞成。胡适在复苏雪林信中说:“凡论一人,总需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说鲁迅抄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如此立论然后能使敌党俯首心服。”这话虽有教授斗争策略的意味,但持平之说是不错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