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此段话的大体译义。

如题所述

心无挂碍
心是主宰,心是心王,心是一切的开始,心是一切的源头。宇宙的森罗万象,都是心意识的变现,都是心王的游戏,都是心的作用变化。心是真正的修行重点所在,所以我们的修行须臾不能离开心的修行--这才不是盲修瞎练,心外求法。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一切的本质就在于心,心解脱了,一切就解脱了,心不解脱,生命就无从解脱,足见心才是修行的主要方向,而非枝枝节节、变化无穷、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毫无头绪、乱无章法、不知所云的现象界。其实啊!现象界就像一场梦,梦中的情节毫无规则可言,因为这些情节都只是心意识的反射罢了,可是如果我们不明白这层道理的话,我们就会把这些纷云的情节,当作千真万确的事实来对待。这时,得与失就变得十分鲜明、高与下就变得十分差异、美与丑就变得非常不同、尊与卑就变得非常不一样……。然而呢,我们都上了大当--上了自己心意识游戏的大当,因为站在心的本质立场来看,这些都是虚幻的,犹如看一场电影,总不能为了剧中人物的悲喜而悲喜不已吧!?犹如作了一场梦,总不能为了梦中的主角得失而得失不已吧!?

然而,道理说起来明白易懂,可是一旦我们被业力牵引、被隔阴之迷障蔽,任你是大修行人来转世,如果你不够用功的话,一样只是口说空而行不空、拾人牙慧罢了。所以,对于诸法实相的认知,我们实在需要一分一秒都不离开的自我警--一切的一切,不论是眼所见、鼻所闻、耳所听、身所触,……尽管当下是多么的栩栩如生、千真万确、惊心动魄……其实啊!都只是心的妄念投射罢了!如果我们能安住于这样的正知见,那么我们当然就是一个心中没有罣碍的人了,这样的境界,是多么的轻安自在啊!但是,如果我们只要还有一丝执着--任何方式的执着,包括对于某种观念强烈的主张、某个人非见他不可、某种食物每餐必吃不可、某种娱乐每周非作不可、某种行为非完成不可、某种想念非想不可……内容尽管千万变化,依个人习气而不同,但是它绝对可以归纳二个字,就是"执着″。只要有一丝的执着,就有一丝的罣碍,只要执着全部没有了,那就是解脱三界的庄严神圣时刻的降临了。故「心无罣碍」,是多么的稀有难得啊!愿身为佛子的我们,精进再精进,早日达成一丝不罣的超凡入圣、解脱境界。
无罣碍故
没有执着的人,就是没有罣碍的人,也就像一个在空中运动的人,不论他抬起右手、放下左脚、快走、慢跑、前进、后退……对他而言,统统没有任何的障碍,因为,没有东西能够阻挡了空啊!说得更具体一点,一个没有罣碍的人,就是没有得失心的人,因为,当你放下了一切的得或失,那么你才是真正在修"般若波罗蜜多″的人。因为,现象界的一切变化都只是一场终须谢幕的戏剧,真正透视掌握了此点,这个人便不再受任何得或失的影响而产生忧悲苦恼了。请不要小看忧悲苦恼对于众生的伤害,当我们陷于这样的情绪之中时,一切的实相都将模糊不清,那么"果中生因″的无奈悲剧,便将生生不息的随着我们六道轮回,难有出头的一天。

所以,心中没有了罣碍,就是完全摆脱了一切得失心理。天气放晴也好、下雨也好;自己有钱也好、没钱也好;别人喜欢自己也好,不喜欢自己也好……既然一切都是过去世的因感召今生的果,既然这些结果也都没办法影响心的如如不动,那人又何必作一个自我困闭的春蚕呢?所以,心中没有了罣碍,就是完全摆脱了一切是非心理。别人的对与错,自有他对与错的因与果,我们又何必强烈批判或无法见容呢?因为,如果我们真的希望世界上只有美好与光明,那么,请不要从要求别人开始,而是从要求自己作为开始吧!既然都只是这梦幻舞台的临时演员,又何必太计较别人的演技不好呢?所以,心中没有了罣碍,就是完全摆脱了一切高下心理。别人比我高也好、比我美也好、比我有钱也好……。既然一切都是作一场梦,我们又何必太在意情节的起伏呢?所以,既没有了得失、是非、高下……心中当然也就无所罣碍了。这样的人,就是没有任何牵绊的人了,是世上稀有难得的人,是众生的依皈,是众生的指引,是众生的模范。

无有恐怖
一个没有罣碍的人,心中就必定安然,随处自在。既无得失,就没有得或失的不安与恐惧;既无是非,就没有是非与否的焦虑或迷惑;既无高下,就没有大小评判的分别与差异……这样的人,是完全从恐惧的阴影笼罩中走出来的人,他知道,一切都是假的,难道假的老虎真的会把人给吃了吗?难道假的魔鬼真的能够伤害人吗?难道假的玩具拿到手就快乐了吗?难道假的名声有了就不缺少什么了吗?他深深明白,一切都可以放下了,一切都不再是问题,一切都可以安心了。这样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已经从生命的隐隐不安以及最深层的恐惧——莫明的恐惧、不知所以然的恐惧、茫然的恐惧、微细的恐惧……之中澈底脱离了出来。生命不再是一个囚笼或苦聚,生命成为无尽的幸福与喜悦,而这所有的关键都在于--心。

远离颠倒梦想
心完全解脱妄念的纠缠之后,变得清明、自主、理性,此时,当幻化网撤开之后,一切才开始显现其本来面目。黑白不再颠倒,一切都已回到其本应拥有的位置;主客不再易位,心不再误认妄念为主人;本末不再混淆,心终于明白了自己是--佛。人世如幻,浮生若梦,如果我们不趁早认知这个事实,我们依旧会陷在黑白颠倒、主客易位、本末混淆的生命困境中不能自拔。故既已听闻佛法,即应精进、慈悲、智慧,永远的告别那令人忧悲苦恼不已的颠倒与梦想。

究竟涅盘
三障除尽,方是究竟涅盘。涅盘又名圆寂。涅即不生,是不灭;备具众德为圆,除一切障曰寂。涅盘、圆寂具不生不灭、圆满清净之意。究竟涅盘则是最圆满、最无上的涅盘。涅盘有四种:自性涅盘、有余涅盘、无余涅盘、无所住处涅盘。这四种涅盘在绪说中已介绍过了。所谓证得涅盘,即是证到自己本来具有的、并非是从外面得到的真如佛性,故谓之‘无得’。自性涅盘乃是众生成佛之因,即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且因众生所具的佛性均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一切众生平等无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心本具,谓之自性涅盘。有余涅盘是二乘人所证,虽已证阿罗汉果,分段生死的烦恼已断,但仍有无始惑业的果报身在,即仍有幻身在,受幻有之果报,受诸法之所缚,所以并不究竟。无余涅盘连幻身也没有了,即所谓‘旧业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无所住处涅盘才是究竟涅盘。不住生死,亦不住涅盘,以一切不住而究竟。因为涅盘是对生死而言的,既然生死本无,又哪里有涅盘可证呢?生死和涅盘只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了生死、涅盘无差别之理,而厌生死、欣涅盘。佛已圆满菩萨的果德,三障皆净,三德(即:法身德——佛性万能体,般若德——成就一切事业,解脱德——无尽的受用)齐显,无修无得无证,究竟涅盘。因大悲心故,示现入世,随缘救度无量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故无所住处涅盘是永恒常住、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圆明寂照的究竟大涅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舍利子 由是无得故 菩萨摩诃萨 依般若波罗密多相应行故 心无所著 亦无挂碍 以无着无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一切颠倒妄想 究竟圆寂】
  下面讲修行者由于证悟了空性,进而广大的修行般若波罗密为引导的六度行,修行一切善法中无所执着和滞碍,进破烦恼障和所知障,而达到圆满的佛果涅盘
  ‘由是无得故’由于证悟一切法空,一切法实无所得的般若智慧为依托。
  “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密”的与空“相应”的智慧发起六种圆满道。“相应”就是俱转,同时生起。一切所为与诸法实相的智慧相应,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发起无尽善行,而此善行因为与般若相应故,成为波罗密。如[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于法虽有空智,不以见此空故,名为菩萨,此空二乘亦得。须应发起般若相应的六波罗密,成就佛智,方名为菩萨。
  “心无所着”,不着众生相,不着法相。破除相执。内心自在。
  “亦无挂碍”,〔大智度论〕解说就是一切法平等相。无所亲疏之牵挂。无有障碍,主要是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障碍涅盘为相,二乘所断。所知障,障碍佛智 ,菩萨所断。菩萨由观空故,二障毕竟不可得,以方便力,行无碍行。
  “以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现在菩萨依无所挂碍的般若,我空法空,则无恐怖。当知恐怖来源于我执,有我故有恐怖。阿罗汉分别我执和俱生我执都断尽了,于一切时无有恐怖。现在菩萨法执亦断,于一切境得自在。由有实相智慧故,成就涅盘生死无二无别的智慧,超越二乘怖畏生死,急求涅盘之心。具大誓愿,有大堪能在生死境中发起无尽胜行。无所怖畏,勇猛成满一切难行苦行,为欲济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道。
  “远离一切颠倒妄想 究竟圆寂。”菩萨由般若实相慧数数修习,于十地阶位次第分破无明,乃至金刚三昧断一切相执。远离一切颠倒分别妄想,达到究竟圆满寂灭的佛果大般涅盘。四颠倒者,谓常乐我净。〔大智度论〕说,一切众生由忆(妄)想分别我法,于无所有中执着实有所得,以狂颠倒故,发起种种生死业,于六道中不能得脱。六道实苦,众生谓乐,无我谓我,故名颠倒。有颠倒故,则有生死大梦。现在菩萨由般若智,悉远离之。
  成就究竟圆满的涅盘——佛果无住大般涅盘。涅盘无死,涅盘无热,烦恼永寂,超越名言。
  涅盘无死:
  《阿含经》中,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回到自己的家乡,入了涅盘。他的弟子均提沙弥,如法的火化了以后,把舍利----骨灰带回去见佛,非常的悲伤。佛就问他:「均提 !你和尚入灭了,他无漏的戒定功德,和深广的智慧,解脱,解脱知见的功德,也没有了吗」? 「没有过去」。「既然生死苦灭去了,一切清净功德都不失,那何必哭呢」!
  佛果一切功德法身如实相,名为大涅盘。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空寂,非如二乘无余涅盘,由本愿故,以无功用行度化众生尽未来际。大般涅盘,大者,即一切法如实相,故广大无尽。般者,入也。般若波罗密成就相。菩提不可穷尽,度化一切众生故,圆满究竟。
  有人说:众生空,法空,实无众生可度,菩萨还度众生干嘛?
  答:虽然菩萨知一切法因缘有故空,但是空不坏缘起法。在缘起的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堕在生死,由于无明和业力,不知我空法空而不得解脱。菩萨因此发起大悲,以智慧光令众生知空故得解脱。是故〔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佛自说:“须菩提。若众生知诸法自相空。菩萨摩诃萨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以众生实不知诸法自性空故。不得脱五道生死。是菩萨从诸佛所闻诸法自性空。发意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善知缘起实相,众生非实有,非全无。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发起无尽救度,以般若智慧故,无所执着。非如二乘堕入无为,故此告须菩提。
  有人说:无所得,修行到头什么也没有,修行干嘛呢?修行都是有为法,无为法不用修,涅盘无为法,修行怎么能成就呢?
  答: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见解,甚至会遗害众生。没有真正了解四谛,没有了解由缘起的圣智而达到解脱的道路。空的本性要靠智慧才能认识,认识了空才能解脱。而智慧是要闻思修的缘起法才成就的。佛依三大阿僧只劫,种种难行苦行,修集种种功德才成就无上智的。圆满的智慧才能证得圆满的涅盘。因此,菩萨不断的修集功德而无所着,乃至成佛后仍然于一切善法无有厌足。如〔增一阿含经〕佛为阿那律尊者穿针时说:“如来于六法无有厌足。云何为六。一者施。二者教诫。三者忍。四者法说、义说。五者将护众生。六者求无上正真之道。” 因此,一切道果成就乃至佛的圆满智慧,也必须依因缘方能成办。虽见灭谛如,无为无差别,然而由因缘智的深浅,贤圣有种种阶位差别。如〔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依无著世亲的金刚般若论解。

  佛智从缘起,而能见空理。空不能自见,见空解脱因。涅盘虽无为,缘起智能见。不修于智慧,终不得解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24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译:所有的菩萨,都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本经所讲解的智慧)的缘故,从而得到清净本心(心无挂碍),因为心清净(无挂碍故),就没有了可以恐惧害怕的根本(就是说引起恐怖的根除去了),远离了妄想分别执着的不实梦想,所以才得到最彻底的涅盘

心无挂碍矣,非不挂也,挂而无碍也。挂碍为因,恐怖为果,颠倒为因,梦想为果,一切不有,乃名究竟涅盘,究竟涅盘者佛也。
【心无挂碍】 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 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生死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第3个回答  2011-03-24
《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布,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以上背一万遍就知道了。。。。。
第4个回答  2011-03-24
实证境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