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出处,具体含义是?

经常在电视里见著这句话,觉得很有哲理,请教高手解释。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原文为“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目前已知最早的文献记载则是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汉武帝时期,东方朔就曾自拟自己是大隐隐于朝的隐士,但缺乏准确文献记录。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含义为有能力的人希望借助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

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廷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道家隐者。

扩展资料:

道家隐士文化

隐士,是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民间教育家。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士。

隐士首先是知识分子,是“士”阶层的成员之一。并不是所有居于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称为隐士,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

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他们跟庄子一样,崇尚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选择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生活方式。

隐士一般是道家人物,而道家代表人物也往往是隐士,比如,许由、巢父、列子、庄子、鬼谷子、张良、黄石公、邓禹、诸葛亮、刘伯温、水镜先生、徐茂公、苗训、陈抟、河上丈人、陶渊明等等,当然,还有很多没有留下著作的隐士,这是因为战乱以致于我们无法了解他们。

魏晋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谈尚玄远的清谈风气的形成,既和当时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有关,也和当时战乱频仍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知识分子一旦卷入门阀氏族斗争的旋涡,就很难自拔。

魏晋以迄南北朝,因卷入这种政治风波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大名士就有:何晏、嵇康、张华、潘岳、陆机、陆云、郭璞、谢灵运、鲍照等。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远离政治,避实就虚,探究玄理,乃至隐逸高蹈,就是其表现。

这种情况不但赋予魏晋文化以特有的色彩,而且给整个六朝的精神生活打上了深深的印记。魏晋清谈风气之盛、之烈,后人很难想象。清谈又称“微言”、“清言”、“清议”、“清辩”等。

这种清谈经常通宵进行,所谓“微言达旦”;有人耽溺清辩,到了忘食的地步,所谓“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更有甚者,有的名士为了在清谈中应对制胜,竟至彻夜苦思而累病甚至累死的。

晋人卫玠体弱而好清谈,一次在和谢鲲的通宵辩论中发病而亡,大概是死于心脏病发作。这种清谈并不是漫无目标,而是围绕着当时的文人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比如“才性之辩”,就是当时一个热点问题。

又比如,由于道家思想流行,对老庄之学感兴趣的人渐增,此外,同样被视为阐发玄学精微的“易”学,也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探讨“老、庄、易”(并称“三玄”),也成了清谈的重要内容。

不少名士,精通“三玄”,不仅在清谈中才思敏捷,侃侃而谈,而且著述有成,成了一代玄学家,如曹魏时的何晏、王弼、嵇康、阮籍,魏晋之际的向秀,西晋时期的郭象、裴等。

魏晋风尚对这一时期乃至稍后的南北朝的文化影响很深。例如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生成的“隐逸文化”,就是一例。“隐逸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5

出处及原文:

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具体含义:

有能力的人希望借助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廷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道家隐者。

诗文白话释义:

小隐的人藏在邱陵之中,大隐的人则隐逸在城市之中。

伯夷推让君位饿死在首阳,李耳则在朝廷中做隐士。

扩展资料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启示:

在王康琚看来,“伯夷窜首阳”以坚守内心的清廉,便是沦为小隐了。可是,能如伯夷一般爱惜羽毛、自重自爱者,古往今来恐怕也是不多见的。所谓大隐,是身居朝市而仍能保持独立的精神世界和高洁的道德操守的人。

人性在本质上是向下的,作为个体的人又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时时受到物欲和利益的诱惑以及来自社会习俗风尚的深刻影响。假如一个人在主观上对自己有高尚的人格期许,并树立起崇高的道德目标,可能首先需要接受现实的严酷考验。隐居是通过自我隔离,在远离社会的环境中完成道德修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05

出处: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

据民间传说,汉武帝时期,东方朔就曾自拟自己是大隐隐于朝的隐士,但缺乏准确文献记录。

扩展资料:

自古流传很广,有很多版本,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等。

都是说明: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体现了崇高的道家思想。

有能力的人希望借助周围的 环境 忘却 世事, 沉湎于 桃源世外,这是指 小隐。

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 市井之中,那里才是 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 中隐。

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廷之中,他们虽处于 喧嚣的时政,却能 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 道家隐者。

隐士的三种精神境界

一、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过隐居的生活。与世无争,所以有人解甲归田。这是小隐。

二、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

三、在朝为官,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勾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这才是归隐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谓之"大隐"。朝,指朝廷,这里引申为做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12

据民间传说,汉武帝时期,东方朔就曾自拟自己是大隐隐于朝的隐士,但缺乏准确文献记录。

目前已知最早的文献记载则是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其含义在于:

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体现了崇高的道家思想。

有能力的人希望借助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

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

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廷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道家隐者。

扩展资料:

隐士的三种精神境界

1.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过隐居的生活。与世无争,所以有人解甲归田。这是小隐。

2.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

3.在朝为官,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勾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这才是归隐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谓之“大隐”。朝,指朝廷,这里引申为做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隐隐与野,大隐隐与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1-06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

这句话指的是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

目前已知最早的文献记载则是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扩展资料:

1、隐士的三种精神境界:一、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过隐居的生活。与世无争,所以有人解甲归田。这是小隐。二、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三、在朝为官,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勾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这才是归隐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谓之“大隐”。朝,指朝廷,这里引申为官。

2、“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另有2种不同的说法,分别是“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和“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其意义是相似的,都意在说明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体现了崇高的道家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