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于林,大隐于市"是什么意思,什么出处?

如题所述

据民间传说,汉武帝时期,东方朔就曾自拟自己是大隐隐于朝的隐士,但缺乏准确文献记录。目前已知最早的文献记载则是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译文:小隐是在为山陵和湖泽隐藏,大隐是在闹市中隐藏。伯夷隐居在首阳,李耳在朝廷中做隐士。

小隐于林,大隐于市这句话的基本解释: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体现了崇高的道家思想。

扩展资料:

东方朔的隐的故事:

东方朔,字曼倩,汉平原厌次(今山东省惠民县钦风村)人。东方朔的一生大致可以第一次得官做常侍郎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即滑稽求官时期,后期即直言切谏时期。无论是前期的求官,还是后期的直谏;无论是第一次应诏上书,还是后来的“陈农战强国之计”,东方朔都是为了得到汉武帝的重用,进而“为天子大臣”,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然而,终其一生,东方朔并未获得汉武帝的政治信任和重用,“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反而被别人视如倡优,以喜剧人生开始,而以悲剧人生结束。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的黑暗、不公、残酷和凶险的东方朔,总结了历史和人生的经验教训,开创并实践了大隐的处世之道。古代的隐逸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2
小隐于林,大隐于市。小虚有乐,大虚少进。
第2个回答  2006-07-21
出处赞同拉力赛的意见,但是解释不能苟同,道家注重心灵的培养和升华,小隐是在你还不能抵御外界诱惑的时候通过林泉山野放松心灵摆脱尘凡,达到隐的目的,同样大隐就是在你能够抵御诱惑即使处在政治旋涡的中心也能达到隐的目的,这与菜根谈中的"欲出世必先入世;相同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的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的心灵净土。

出处:
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小者隐于野,独善其身;中者隐于市,全家保族;大者隐于朝,全身全家全社会。
——出自《道德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07-21
老子
相似回答